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用镜头捕捉上海成长发展的温暖瞬间和场景

张怡然
2017-12-27 09:0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但并不意味着艺术性会减弱,艺术表达最本质的东西是反映人的思想本质和事物本质的能力。城市人文摄影,更要体现其风度和温度,发现美、捕捉美是摄影艺术的本质。

“城市的温度——沪上名家摄影讲坛暨‘暖城’摄影大赛新闻通气会”近日在上海八号桥艺术空间举行。由民革上海市委会、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等主办的“暖城”摄影大赛正式启动,以征集近五年的城市摄影作品。沪上摄影名家管一明、陆元敏在讲坛上分享了反映上海城市温度的优秀摄影作品,并从城市人文摄影的角度剖析当下时代的摄影艺术。

数码时代下的摄影艺术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摄影艺术家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或许技术与摄影不存在必然关系,但是技术在变,暖城的核心即体现人的思想本质和事物本质并没有改变。

一座城市是有温度的,所谓“温度”可感于这座城市蕴蓄的历史、淬炼的性格和浓厚的人文气息。174年前的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通商,海外贸易繁荣集聚、中西思想碰撞交流使它从沿海县城逐渐迸发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上海从崛起到兴盛,从被迫通商到主动开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城市面貌和生活水平飞跃提升,黄浦江岸边林立的万国建筑群和陆家嘴金融中心隔江相望,透射出沧桑厚重的历史和包容自信的气象,也淬炼出上海独特的城市性格。人文气息是衡量城市温度的重要指标,而城市人文摄影恰恰体现了城市的鲜活、温暖、本真和生命力。

民革上海市委会原副主委、上海市政协常委李栋樑认为,二战期间的上海接纳了两万余犹太人,上海人以自己的包容和友善给予难民生存和活着的希望,至今犹太人的后代仍然感恩上海,时过境迁,但是上海的人文关怀没有变,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上海的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这就是上海的温度,沪上摄影名家管一明和陆元敏捕捉上海成长发展的温暖瞬间和场景,用两种不同的摄影风格展现城市的文明,在讲坛上分享摄影作品,就城市人文摄影展开探索和思考,并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达了对当下摄影艺术时代变迁的看法。

管一明,和谐相处(时间:1998年,地点:人民广场。作者语:和谐生活不赖于物质条件,有时候有限的物质更能体现和谐的情意。)

管一明,幕间休息(时间:1989年,地点:福州路原市府大礼堂。作者语:俄罗斯现代芭蕾演出首日,女主演为了保持演出状态,在幕间休息时还踮脚而坐,敬业精神可嘉。)

上海艺术摄影协会会长管一明擅长城市人物摄影,尤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城市印记》系列作品最具代表性,也因此获得2012年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最佳摄影师大奖。当时“拍什么、为什么拍、怎么拍”是管一明拍摄前首要考虑的三个问题,每一张人物照片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故事,所以“没有人物我不拍”,而人物不仅仅是表情的特写,手、脚等肢体语言同样增色添彩。管一明在介绍《两人世界》时说到,“让我特别感兴趣的就是画面里面的脚,我一直在寻找一种用脚来表达感情的图片或者画面,我觉得这张照片里的脚充分表现了爱一个人的情感,两个人的脚都颠起来,情到忘我,他们所有的肢体都是最自然最真实的。”

《城市印记》的摄影主题侧重艺术,讲求唯美,以小见大的细节见证了文艺的发展和城市的变化,管一明的摄影表现手法也被称为“抽象摄影”。管一明向“澎湃新闻”表示,摄影是具有文学上的修饰性的,它的色彩、光影、构图等元素象征着一种艺术语言,就像文学的书写结构一样,如何将这些元素有机地构成、讲好一张照片的故事是关键,当所有框架结构和内在元素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就是艺术语言的呈现。21世纪技术的进步为摄影艺术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机器的光圈、像素、快门速度等技术的革新使摄影更具有便利性。

上海最具有人文关怀的摄影家之一陆元敏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1990年代的作品《苏州河》用街头巷尾的平实纪录抒发自己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人和城市的关系在于一种变与不变,时代变迁之下摄影就如同历史的回溯,陆元敏用一种非决定性瞬间的随意性挖掘藏在表象下的人文的温度。陆元敏认为,科技的发展、拍摄的多样表现手段和摄影的质量并没有成正比,如今拍摄的工具、时空更加便利和直接,摄影艺术的魅力反而没有增加,这个时代对摄影来说有不好的地方,可能是一个“把摄影玩坏的时代”。

苏州河,陆元敏,90年代作品

黄河路,陆元敏,90年代作品

数码时代下的摄影艺术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徐明松向“澎湃新闻”表达了技术发展下摄影艺术的思考,“技术跟摄影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说技术越先进,摄影越发达。技术与摄影的发展就是成正比的关系,我觉得这可能是个误区。人类从发明照相机到今天差不多150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机械相机到数码相机是一个飞跃,它原来是非常小众的,记录是摄影最重要的一个技术功能,促进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但是摄影作品本身的成长,作品本身的品质不完全来自于技术手段的先进。”

徐明松认为,艺术本身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技术可以逼真地描摹和还原,但是科技与艺术性,价值性是一种或然关系。某种程度上讲,技术的发展有时候会抑制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但并不意味着艺术性会减弱,艺术表达最本质的东西是反映人的思想本质和事物本质的能力,摄影跟其他艺术一样都是个人化的,用个人的眼睛和语言去表达,只不过技术手段某种程度上可以提供一种便利的形态,“技术手段给摄影带来助力,也可能是一种惰性,手机摄影的出现使每一个人拥有创作权利,审美的空间越来越广阔。”

针对当下摄影艺术如何保持本真和生命力,管一明认为摄影不是简单地记录,对眼前客观场景进行机械地拍摄不能称之为艺术,拍摄的精力不能放在刻意塑造甚至导演上,而在于用自己的眼睛和本心去发现摄影的魅力。城市人文摄影,更要体现其风度和温度,发现美、捕捉美是摄影艺术的本质。陆元敏则建议当下的摄影艺术家在城市摄影前,要做哲学和地理上的考察,或者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和点滴的感受去真实地创作,而不是追赶潮流。

在客观性叙事的基础之上,艺术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生命力的存在,暖城作为主旋律的摄影大赛,除了宏大叙事的表现还可以通过微观的生活细节,日常场景、都市风景等呈现。徐明松认为,“社会的变化是迅疾的,可以说与时代同步、跟科技同行,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我们对这个城市的热爱、观察和体验,时时刻刻都可以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关链接】迎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暖城”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据悉,“暖城”摄影大赛征稿时间:2017年11月28日至 2018年3月8日,征稿面向全社会。参赛作品分相机作品和手机作品两大类。投稿作品须契合“暖城”主题,表现上海城市“温度”。投稿者应实名投稿,投稿作品应为2012年1月1日之后创作(组照有1幅创作时间符合规定即可),大赛只限于征收写实类作品,参赛者可访问http://www.photo233.com/进行投稿。投稿请标明作品题目、作品类别(相机/手机)、作者姓名、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以及作品简要说明(50~200字)。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