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专访原北京军区文工团女兵:可谓《芳华》原型

严冰 郭超凯 吴宇轩 高敏/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12-28 20:15
中国政库 >
字号

刘晓红的军装照。本文图片 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

“蓝天飞彩霞,草原开红花,我们巡逻在边疆,飒爽英姿横枪跃马,胸怀万里山河,笑迎千里风沙……”12月20日清晨,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街道文化中心明亮宽敞的排练厅里,悠扬婉转的音乐伴随着木地板上的哒哒声一阵阵传来。循声望去,一群女舞蹈演员正在做扬鞭催马、搏击暴风雨、跨马横枪等高难度动作。这是“北友舞集”歌舞艺术团的团员们正在排练舞蹈《草原女民兵》。

“北友舞集”歌舞艺术团由李亚中和单新宁发起,成立于2007年12月,汇集了军内外一大批资深的专业舞蹈家、歌唱家和优秀创作人才。在三里屯街道文化中心的支持下,艺术团进剧场、到城乡、上央视、走军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等高层次演出中,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群众的高度赞扬。

杨慧(左)与张芸(右)初穿军装时的合影 。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群舞蹈队员中,担任《草原女民兵》舞蹈“连长”一角的杨慧以及单新宁、许静雯、岳丽秀、赵雪珍、刘晓红、张芸等核心成员,是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女兵,著名导演冯小刚的老战友。可以说,杨慧等人正是让导演冯小刚最动感情的电影《芳华》的原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舞蹈动作依旧轻盈灵动的杨慧等人已年满五十,而1970年入伍的许静雯等人已年过六十。带着对那个美好的青春时代和文工团生活的好奇,笔者对杨慧等人进行了采访。

苦练基本功乐在其中

反映作家严歌苓和导演冯小刚曾经的部队文工团生活的电影《芳华》自上映以来,引发了人们对部队文工团生活的热议,也促成了这群散布在全国各地、多年不见的老战友的重逢。冯小刚和杨慧等人当年入伍参加的文工团是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前身是1937年12月11日成立的、隶属于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的抗敌剧社,2016年1月,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转隶组建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1970年加入战友文工团的单新宁如今担任“北舞友集”歌舞艺术团的首席艺术指导,这位曾在《草原女民兵》舞蹈中跳“小战士”一角的女兵难忘当年的芳华岁月,因此决定在艺术团复排这一经典舞蹈。

原文工团女兵正在排练舞蹈《草原女民兵》。

12月20日上午,当笔者到达三里屯街道文化中心排练厅时,杨慧正和老战友们练习《草原女民兵》,只见她眼神坚毅、动作舒展,举手投足之间尽显韵味。因为个子高挑、气质优雅,当年杨慧被挑选担任领舞,跳“连长”一角。

杨慧、刘晓红、张芸三人均是1978年加入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而单新宁、许静雯、岳丽秀、赵雪珍四人则于1970年加入战友文工团,算是“前辈”。“我加入战友文工团算是机缘巧合。当时文工团来我们学校选拔学员,初试我并没有参加,复试的时候出于好奇,我和同学去围观,结果一露头就被老师相中了。”回忆起自己加入文工团的经历,岳丽秀语气里带着俏皮。刘晓红则在采访中回忆称,当年,整个黑龙江省只有她和另外一名男生被挑选加入文工团,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自己激动得哭了。

“在那个年代,能够加入部队文工团,在我们心中是最神圣的事情。我们几个都是经过肢体测量、舞蹈表演和政审等好几个流程才成功入选的。”回忆起自己加入文工团的经历,杨慧语气里满是自豪。

然而,入选之后的训练生活的艰苦却是她们始料未及的。当时,单新宁、杨慧等学员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先围着军区大院跑步半小时,热身后练早功;8点吃过早饭后继续练功,学习文化课;下午的练功同样不能少;晚上19点-21点期间还要上自习,读《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那段岁月虽然很艰苦,但我们乐在其中。”说话的时候,杨慧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你们看,为了这次采访,昨天我特意找了一些老照片。我把我第一次穿军装的照片给我父母看的时候,他们眼泪都流下来了。”说完,刘晓红便从包里掏出一本相册递给笔者,“你看,就是这张。”刘晓红指着一张照片对笔者说。照片中的小姑娘穿着一套六五式军装,戴着一顶绣有红色五角星的军帽,扎着两个羊角辫,红扑扑的脸蛋,明亮有神的大眼睛,笑容里满是对部队文工团生活的向往。

和刘晓红珍藏着自己军装照的经历相似,杨慧等人对军装也有着别样的情结。20世纪70年代,北京军区附近仅有八大处公园能够拍照,这群刚穿上军装的女孩便迫不及待地坐上附近的347路公交去拍照,只为将自己第一次穿军装的飒爽英姿留存下来。

原文工团女兵与电影《芳华》主创团队在电视台做访谈后的合影。

边防巡演慰问战士

对部队文工团的女兵来说,前往全国各地慰问巡演是她们的日常工作。云南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河北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现场、天津引滦入津工程等地都留下了她们靓丽的身影。

1986年10月,杨慧和赵雪珍等人跟随文工团赶往云南边防前线演出。杨慧等人一路乘坐闷罐车到达云南省边境,一到当地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各地演出。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文工团成员们的生活和野战军并无两样。废弃的简陋民居内,几块砖头再加一张木板便是她们的床榻。尽管条件艰苦,3个月仅仅洗了一次澡,但杨慧等人毫无怨言。离别之际,野战军为文工团成员们饯行,小战士们纷纷向杨慧敬酒以表谢意。“在云南的3个月,我被这些视死如归、慷慨赴义的前线战士们深深感动了,能够为他们演出,于我而言是一种荣誉。”回忆起刚入伍士兵们稚嫩的脸庞,杨慧动情地说:“这是我人生中醉得最厉害的一次,那些战士们和我说,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我的眼泪便禁不住往下落。”

杨慧至今回忆起烈士王建川战场上写给母亲的《寄给妈妈的日记》,依然十分感动:“当巡逻的脚步送走除夕,妈妈,我送给你这本日记。孩儿一年的征尘、四季的足迹,全部忠实地记在这里。当灶前的火光映红了日记,妈妈啊妈妈,日记将给你带去多少回忆。童年的天真,少年的顽皮,如今化作了庄严的军礼。放心吧妈妈,我已经懂得了‘战士’的含义。当还击侵略者的炮声震撼大地,妈妈,请你不要把孩儿惦记,不付出代价怎能得到胜利?战士的决心早已溶进枪膛里,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

1985年夏,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赵雪珍、杨慧等人跟随中央代表团到当地参加慰问演出。那年,赵雪珍29岁,来自苏州的她在表演景颇族刀舞期间,发生了强烈的高原反应,但她愣是坚持完成了全部动作。表演结束后,大幕刚刚拉上,体力不支的她便晕倒在舞台上。在后台吸了几分钟氧气包后,赵雪珍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定上台继续表演。“中央派我们来给西藏的部队战士表演,我们就要坚决完成任务!”回忆起30多年前的经历,赵雪珍感慨道。

巡演慰问既有艰辛,也有不少欢乐时光。岳丽秀至今还记得当年去天津演出的趣事。为了编排《织网舞》,文工团安排她们到当地小渔村体验生活。出海的时候要经过一段木板搭建的路,大家越走,木板越斜,走在前边的几名队员掉到了水里。

“当时大家都很紧张,其中落水的一名男演员还不会游泳。掉到水里后,他就模仿《行军路上》中的舞蹈动作拼命划水,划着划着,却发现其他人都在水里站了起来。原来那里是浅海区,水只有齐腰深。”讲到这里,岳丽秀笑得前仰后合,兴奋地像个十四五岁的孩子。

文工团岁月温馨动人

文工团的训练尽管艰苦,但暖心的集体让大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许静雯在采访中说:“战友文工团就像一个大家庭,老师们就像我们的父母,战友们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我们刚进文工团时不过10岁出头,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老师们怕我们想家就带我们去她们家里玩,还常把我们接到家中吃饭,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待我们。”

或许正是文工团这种“大家庭”的氛围,才使得当时年长她们几岁的冯小刚可以跟这群豆蔻年华的女兵发生联结,他曾为女兵们画肖像。“他话不多,很老实,是个勤勤恳恳做事的人。”刘晓红回忆起文工团时期京剧团舞美队的冯小刚。“我对他的印象是性格比较内向,但很幽默,虽然平时不太爱讲话,但是讲出话来经常逗得我们捧腹大笑。”一旁的许静雯补充道。

文工团的生活虽然是练功房和寝室的两点一线,但是她们也会忙里偷闲,十三四岁花季少女们的小心思,她们都曾有过:她们会在寝室修改宽松的军装裤,会用热水将融化了的巧克力涂在嘴上当作口红,会偷偷擦珍珠霜,会围着一台“砖头式”录音机一起听邓丽君的歌……无数个这样的瞬间连缀勾勒出她们美好的青春时代,也成为她们记忆中最为珍贵的时刻。

“每个月老师都会让我们称体重,看我们长胖了没有”“我们团里有个规定,25岁之前不许结婚”“哎呀,我又想起了一件事儿……”她们你一言我一语,笑声不断。休息室内洋溢着轻松温馨的气氛,不知不觉间2小时的采访接近尾声,众人依然滔滔不绝地追忆着当年的趣事,意犹未尽。

20世纪80年代,单新宁转业到中国电信,许静雯转业到原铁道部,张芸转业到湖北电视台,而岳丽秀留在文工团,直至退休。

尽管此后散布各地,但众人依然联系不断。午间休息吃饭时,张芸还和远在美国的儿子视频通话,并给他逐一介绍杨慧等一众战友。

从豆蔻年华到中老年之境,40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回忆起自己当年在部队文工团的青葱岁月,杨慧等人依然记忆犹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文工团的女兵们,形象美、舞蹈美,但更美的是那个青春年代里,她们鲜活的情感、美好的故事。

(原标题为《 本报独家专访电影《芳华》原型,著名导演冯小刚战友、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女兵。四十年来家国,她们芳华依旧,请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众生相)》)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