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年度书单︱刘苏里:并非所有垮塌的帝国都能留下“背影”

刘苏里
2018-01-04 10:27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2017年,仍是历史类作品出版的大年,通俗读物和各类专著都收成不错。个人追随出版节奏,全年翻阅了不少。选出若干,跟看官们切磋。

[美]拉尔斯·布朗沃斯:《维京传奇:来自海上的战狼》,中信版,2017年4月。

这是“欧洲中世纪三部曲”之一,其他两部分别是《诺曼风云》和《拜占庭帝国》。《拜》有个副标题,“拯救西方文明的东罗马千年史”,值得细细咀嚼。这些年,大陆出了不少拜占庭历史的著作,让人们了解东罗马帝国在西方与伊斯兰世界角力过程中的关键角色。《拜》这本书,全景扫描,写得流畅。

《维》书很不一样。至少在我个人看来,这是本补缺之作。此前,欧洲北边的维京人,对南方和英伦的蹂躏,多止于传说,《维》书让这些海盗和他们的后裔鲜活起来,几可触摸。读这本书,总是浮现北方游牧民族对华夏中原地区挤压的情景。原来欧洲腹地,也有个真实存在的北方“游牧民族”——欧洲13-14世纪迎来近代早期,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一路奔向现代,就跟维京人的蹂躏有关。书中,维京人对英伦的塑造,对近代法兰西的形成,甚至拜占庭帝国最后的辉煌与毁灭写得尤其精彩。这个视角会让读者大开眼界,对现代世界形成的认识,又多了一个重要维度。

[英]克里斯托弗·希伯特:《美第奇家族的兴衰》,社科文献版,2017年1月。

一本旧作新出。七年前,上海三联出版社出过,叫做《美第奇家族兴亡史》。

说到旧作新出,今年也是一景。我解读其中的原由,是因为早些年,历史类作品的阅读需求,远不如今天饥渴。今年重出了很多旧作,像断货很久的布罗代尔《15-18世纪欧洲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务印书馆出了新版。《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七年前重庆出版社出了第一版,今年“理想国”拿到台海出版社重印了,忍不住匆匆翻了一遍。同主题的书,三年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了古尔登《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今年重印。这本书写得太好了,写李奇微接手第八集团军的作为,几乎是一气呵成,给新版写介绍文字时看了一遍,拿到新版又翻了一遍。《雷蒙·阿隆回忆录》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今年出了增订本,加了原来删掉的三章,厚厚两大卷,咬牙买回来,又翻了其中几章,算是对这位出了名的“老右派”的致敬——他凭一人之力,在欧洲知识界一片左转的喧闹中,捍卫自由和个人权利的价值,成了“一人队伍”的标本。上面举的例子,一方面可以看到旧作新出的概貌,也呈现了这种情况的出版活动目标指向哪里。书籍出版是社会心理脉动的晴雨表,旧作新出,也是一种刻度。

回到美第奇。其实去年底还重出了一本美第奇(保罗•斯特拉森著《美第奇家族:欧洲最强大家族缔造权力与财富的故事》,机械工业版,2016年10月),今年年初才看到,勉强算今年的书吧。网上对这个译本的质量有些微词,新译本则有了改观。希伯特和斯特拉森,都是通俗历史作品写作高手,风格相似,可读性强,故事的脉络也差别不大。但希伯特写得比较平衡,“兴”着墨远多于斯特拉森;斯特拉森则横插着写,重点放在“缔造”(权力与财富)两个字上。两位作者差了将近一辈,希伯特年长,书出版于1975年,对美第奇家族同情式理解更多;而斯特拉森的《家族》一书,材料引用到2003年,在褒贬上更均衡,应和了现代人对古人看法转变的大趋势。

[英]克里斯托弗·达根:《剑桥意大利史》,新星版,2017年9月。

读意大利史,全因美第奇。很幸运,先撞到的竟然是“四大”(历史书奖)之一、沃尔夫森奖得主达根!达根因撰写1796年以来的意大利史《天命的力量》,得过意大利总统颁发的“意大利团结之星”奖。我们常说,优异的作者,是那些把题目吃透,文字喷薄而出,或挡不住流淌出来的人。达根算一个。二十来万字,写1700年,光靠熟悉就能写好?我不信。达根的出生,就像是冲意大利史来的,他只活到57岁,一生全扑在意大利史上。但我得提醒看官们,如果你冲几千年“意大利”史来,可能会失望——达根写的不是通的简史,他的重点在现代意大利建国。我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一丝不爽——我是奔文艺复兴那段历史来的,却收获了了。如果你属意现代意大利,算是找到宝贝了。达根会让你满载而归。

[荷]彼得·贾德森:《哈布斯堡王朝》,中信版,2017年8月。

这是“帝国的背影”丛书的一种。丛书计划出7种,可我看,历史上的其余6个帝国,没有哪一个比哈布斯堡王朝更担待得起“背影”这个词,带给人那种惆怅、飘零、无限惋惜之感。

上面的感觉,其实来自简·莫里斯的《的里雅斯特》。虽然后来知道,莫里斯把哈布斯堡王朝写得那么诗意,跟她的角色转换有很大关系,具有极强的个人感情色彩,可那之后,只要有写哈布斯堡的,总要瞄上几眼。贾德森的也不例外,何况这是大陆第一本哈布斯堡全史呢。

书的第七章叫“寻常的帝国,我们的帝国”,着实让我眼睛一亮。还有比这10个字,更能证明我信了莫里斯并没大错的么?这正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真实写照。贾德森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一个帝国——实质上的君主国,是怎么通过几代君主矢志不渝的改革,在土广人众的帝国境内,构建现代国民身份认同的。这段历史,与我们长期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认识差距太大了,因而对它因“一战”倏忽崩溃,跟三百年前它倏忽建立一样,如此地没有道理,如此难以接受。这大概是它让人惆怅、惋惜,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的原因吧?我们知道历史上很多帝国的故事。不是每一个帝国的垮塌,都能像哈布斯堡王朝一样,留下长长的“背影”。

让我们看看“一战”前和“一战”是怎么回事吧。看官们可留意这三本书:

[英]查尔斯·埃默森:《1913,一战前的世界》,中信版,2017年9月;[加]莫德里斯·艾克斯坦斯:《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社科文献版 ,2017年4月;[瑞典]皮特·恩格伦:《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中信版,2017年9月。

埃默森写到,打开1913年的地图,你会被哈布斯堡王朝的面积“所震撼”。帝国境内,到处是——总之,什么都有,应有尽有,“或许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全世界”!帝国境内,仅议会使用的语言就有10种之多!议员们吵架,甚至要用手势。当时的人普遍认为,没了哈布斯堡王朝,欧洲不知道还算什么。帝国的心脏维也纳,用作者的话说,那就是“世界的中心”。如果没有该死的“一战”,我们尽可想象,比如哈布斯堡王朝有幸活到今天……埃默森写了哈布斯堡王朝最后辉煌的景象,他说,这辉煌哪怕就是如血的残阳呢。

看书名就知道《春之祭》属文艺范儿的主题。的确也是。很奇怪的是,迎接“一战”时的人们,对战争却个个精神饱满,好像等待已久的大戏,终于拉开了帷幕。人有多期待,便有多惘然。战后一代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大概就是这个道理的一个脚注。其中,哈布斯堡的陨落,为这迷惘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雾霭。从埃克斯坦斯对哈布斯堡这出人间戏剧的描写中,你可嗅得到浓重的哀婉之情?原来,“现代”是踩着哈布斯堡的尸体“诞生的”——妖魔鬼怪,层出不穷,直到“二战”,这场闹剧才显现出点儿眉目。“一战”到“二战”,也就这二十年,人们却已把世间还存在过的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帝国,忘得一干二净。帝国的巨大背影,还得等上半个多世纪,被贾德森勾勒出来。

我介绍看官留意《美丽与哀愁》,一是真切感受下(如果你信恩格伦的话),人们是如何那么地喜迎“一战”的(真是不可思议啊),二是书中有若干人物,就出自哈布斯堡,比如“波兰贵族的美籍夫人”劳拉、奥匈帝国劳保局职员弗朗茨、帝国少尉罗伯特、帝国骑兵帕尔·凯莱门……看看这些小人物,都是怎样的精神面貌、素养和情怀。其实,他们都是帝国的边角。假如你无法感受到帝国的气度,可以通过这本书中的小人物,触摸一下帝国的神经末梢,感受到帝国曾经的温度,体会并非每一个垮塌的帝国,都能留下长长背影的道理。

还有若干本书来不及介绍。下面列出几本,做一句交代,也算对得起携着它们走过一年。

[美]唐纳德·卡根:《雅典帝国的覆亡》,华东师大版,2017年10月。

雅典的败亡跟哈布斯堡的消失一样,令人唏嘘。这一败,很意外的后果,是此后思想家们对直接民主的恐惧,直到小密尔和托克维尔。

[美]金·麦夸里:《印加帝国的末日》,社科文献版,2017年8月。

很多人对印加帝国的历史,基本止于“故事”“传说”阶段。如果麦夸里不同时拥有作家和人类学家这两个身份,我也没勇气介绍它跟看官们认识。

[美]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 社科文献版,2017年10月。

又一曲帝国败落的挽歌。法兰西是笨死的,而美利坚并非书中描写的“冤大头”。书中的人物,都写得栩栩如生,比如胡志明和阮文绍。

两本日本史:

[美]安德鲁·戈登:《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中信版,2017年10 月。

少见近现代日本通史,写到本世纪的更少。这本书虽然写得散漫,但面面俱到,对了解日本近现代史,多有线索提示。

涂丰恩:《大人的日本史》,上海人民版,2017年9月。

一册小号、可读性极强的“戈登”,也是从近代一直写到“3.11”大地震。这本书配的插图,颇可观赏。

几册专门史,可观历史著作出版之深入情况:

[美]罗伯特·C.所罗门、凯瑟琳·M.希金斯:《世界哲学史》,江西人民版,2017年10 月。

所读到的第一本全球视野的哲学史。作者带读者进入问题领地,却时常闪开身段,把思考留给读者自己。

蔡天新:《数学简史》 ,中信版,2017年10月。

把数学讲成哲学、文学,颇合我这种数学盲胃口,虽然专业上我无从判断。

[美]H.W.詹森 等:《詹森艺术史》(插图第七版),湖南美术版,2017年10月。

我肯定是看热闹的了。这本大书,制作极其精美。这类书最难过关的,是插图的处理——图文比例稍有不对,差不多满盘皆输。以外行眼光,这本书过关了。这本书完全可当西方艺术史百科全书使用。

有两本日本人写的小书,堪称“大家小书”的写作典范:

[日]小谷仲男:《大月氏:寻找中亚谜一样的民族》,商务版,2017年3月。

[日]藤善真澄:《安禄山:皇帝宝座的觊觎者》,中西书局,2017年月。

将学术与趣味完美结合的著作,并不随时可见。今年两见,算是幸运。小谷先生是中亚史大家。《大月氏》虽是一册小书,却考验你的知识储备。藤善先生的《安禄山》,基本是“翻案”之作,对安史之乱起因的解读,令我辈耳目一新。

最后不能不提“两新一老”:

所谓两新,一是孙隆基先生的《新世界史》(第二卷,中信版,2017年8月)

二是克里斯蒂安等人的《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北京联合版,2017年12月)

一老,是宫崎市定的《亚洲史概说》(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11月)
孙先生简直就是个超人。世界史这种写法,要求作者有胸怀天下、纵横八荒,孙先生差不多做到了。这是华人史家第一次的尝试,很了不起。《大历史》是“后浪”先前推出的同作者同名书的“全彩插图版”,全因造工精良,用纸讲究,再次入手一册。“大历史”的学术年龄不超过三十岁,三位创始人和推动者共赴此书,说明它的权威。如果你对170多亿年的历史感兴趣,此书该当必读。宫崎市定的书,对懂的人,不用多说了,不懂的人,少说为佳。宫崎先生已去世二十多年,而他的亚洲史研究,至今无人超越。上海古籍年初还出了他的《亚洲史论考》,将近1500页,真正的大书。

常有人问,为什么最近五六七八年,历史著作越出越多?我是有答案的:一拨人对外部世界和真实历史的渴求,以及该往哪儿走的思考自觉。我从这拨人的热情中,看到了一个巨大人群的希望所在。或谓,天亮耕地,天黑读书。读历史,早晚都有用。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