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漆佛的秘密”:以科技的眼光领略六七世纪的佛陀雕塑

乔梦婷 编译
2018-01-01 10:36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漆佛的秘密”展近日在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塞克勒美术馆展出,展览首次汇集了目前仅存的三尊来自中国六、七世纪的漆佛雕像。三尊佛像分别来自弗利尔美术馆(华盛顿)、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巴尔的摩)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此次展览也是首次将这三件已知存在的早期中国的漆佛雕像汇集在一起展出。

不同于一些用石材、金属或黏土做成的雕塑,中国佛教的漆器雕塑非常罕见。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中国漆佛雕像有三尊,大致源自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规格大小接近真人,现都收藏在美国。此次展览也是首次将这三件已知存在的早期中国的漆佛雕像汇集在一起展出。展览旨在探讨运用东北亚原生树脂漆制造古代佛像雕塑的工艺方法与过程,通过现代科技及科学分析的方法,向观众揭示这些极为罕见的真人大小的中国佛像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些新见解也为人们了解佛陀雕塑的历史文脉提供了更深刻的解读路径。

在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对弗利尔美术馆的漆佛雕塑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图片由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我们过去认为这样的雕塑是珍贵而脆弱的,借由本次展览,通过科学分析的手段,也的确证实了这一点。”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的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负责人Donna Strahan讲到,“我们发现用于制造这些雕塑的技艺方法要比制造实用类漆器复杂得多。”

为了揭开更多的微观细节,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的文物保护与科研部门使用了专门的设备和新方法来分析这些雕塑文物。他们运用 X射线照相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探索人眼观测不到的地方,如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对佛像眼睛的工艺进行了剖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混合在漆面上的骨粒物质。他们也采用了一些新开发的方法,来研究漆层中不寻常的有机材料。通过多种科学方法的运用,此展览为观众开启了对于六、七世纪中国漆器工艺的新认知,也让参观者了解了古代漆器艺术背后的科学内涵。

展览中的三尊漆佛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漆佛:

隋朝,约580-90,用颜料的木芯漆佛,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

这尊雕塑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木芯漆佛,它展示的是六世纪晚期在中国东北部的一些传统特征。佛陀身体被雕绘成柱状的样式、衣服较为平坦,整体上缺乏一些深度。佛陀穿着印度的文职服装,一条长方形的围裙般的布裹在腰间,左肩则披着一块长方形的衣裳作为外袍。它的双腿交叉为坐禅的姿势,双手已经缺失,但根据手臂的位置,可推断出这双失踪的手曾经放在腿上,可能堆成一个跟冥想有关的手势。

目前保存最好的漆佛:

唐代,7世纪初,用颜料和镀金的空芯漆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罗杰斯基金

在这些佛像中,这尊漆佛保留了最多的颜料和烫金。它的金色皮肤也让我们得以感受三尊漆佛原有的精神领地,其顶肉髻相,则象征着先进的智慧,其耳垂细长,在所有的佛像上都会发现这一特征,传说是因为历史上的佛陀将耳垂上粗大的耳环摘下后,离家去追寻智慧的启蒙。此外,这片由紫色、红色和绿色拼接而成的长袍,也暗示着历史上佛陀的穿着。

收藏于弗利尔美术馆的漆佛:

唐代,7世纪初,用颜料和镀金的空芯漆佛,弗利尔美术馆

这尊漆佛与大都会博物馆的漆佛都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使用空芯漆技术的佛像雕塑,两者都有着比较狭窄的肩膀,纤细的腰围,较长的腿,椭圆形的面孔以及七世纪早期中国佛教雕塑的标志性颧骨。从它们变化的手势和披肩中,似乎表明它们极有可能是四个佛陀雕像组合中的一部分,这个整体组合也代表了东亚在历史上的佛教文明。这尊佛陀的右手可能是放在它的膝盖上,而左手掌心向外抬起,呈现了一种安详的姿态。

天然漆、纺织物等为漆佛制作材料

本次展览归纳了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佛像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根据展览的研究成果和相关介绍,得知漆佛的制作材料包括多层布条,以及混合着骨粉和血等多种物质的天然漆。此外,还有一些附加的材料。

天然漆:中国漆是一种来自东北亚原产漆树的树脂,在树皮上切斜割线,便可从渗出的树汁里提取而来。这种汁液也具有毒葛属性,因而萃取的树脂也可能引起皮肤反应,甚至造成致命后果。

从漆树上提取树脂漆

显微镜下的纺织物

纺织物:漆佛表层的布条对于塑造其外形十分有用。通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和鲜艳的颜色,可推定其纺织物为“麻”。这是因为在某些照明条件下,麻织品是唯一一种能够在同一个方向上呈现蓝色的材料,将其旋转90度后,变成黄色,如下图所示。

偏光显微镜下的麻纤维

骨粉和血浆:制作漆佛的树脂漆内常常混有部分烧焦的骨粉。其中一件佛像雕塑的骨粉被鉴定为来自于马,而另一件被鉴定为来自于牛。血浆是具有良好粘合性能的材料,所以它在漆佛的制作上被当作一种粘合物,关于血液的来源仍在调查中。

电子显微镜扫描下的骨粉颗粒

漆佛的制作工艺

漆佛的工艺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这三尊漆佛都是通过了多道复杂的漆工艺才得以建造。由于已知的漆佛数量就这么几个,所以人类关于早期佛教漆器的技术了解也较少。通过研究这些漆佛雕塑,以及另一尊相对晚了一百年的菩萨头部的漆器工艺(该艺术品目前由私人收藏),展览为人们追溯历史上距今久远的、历经三百年时间段的这一工艺技术提供了契机。

漆佛的制作过程是复杂且耗时的,首先是用木头或黏土制成内核模型,然后,为了搭建起雕塑的造型,要在内核外裹上用漆进行粘固的潮湿的布条。随后,在外面再涂上多层漆,漆里面包含了一些能够变稠成糊状的物质(包括油、血液和烧焦的骨粉)。整个过程有些像做蛋糕,其目的是通过布条的重叠和褶皱塑造出立体的造型。

每个漆层都必须在潮湿的空气中固化长达二十四小时。一旦固化成型,就将里面的黏土内核从雕塑中移除,使其成为空芯的雕塑;若一开始里面使用的木质内核,则不必将其取出,形成木芯雕塑。随后,雕塑被涂上鲜艳的颜色,以呈现逼真的外观。在着色工序后,再在其表层添加金箔,以创造一种类似发光的效果。

着色后的佛陀雕塑,唐代,7世纪初,带有颜料和镀金的空芯漆佛,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罗杰斯基金

漆佛在最初被着色制成后,其色彩是比较鲜艳的。皮肤区域被涂成粉红色,然后覆盖着一层闪闪发光的金箔。明亮的蓝色表明了其头发的原始颜色,嘴唇部位也留有一丝红色。外袍用红色方块点缀,代表着僧侣的拼布长袍,内袍则保留了装饰性的边框线条。目前,人们所看到的漆佛的颜色及金属质感均已有不同程度的磨损,但从表层痕迹上依旧能看到它们昔日的流光溢彩。

此次展览由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赛克勒美术馆展出。位于华盛顿国家广场的“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隶属于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拥有全美最多的亚洲艺术收藏,也是世界上重要的亚洲艺术品收藏地之一。该馆由弗利尔(Freer Gallery of Art)和赛克勒(the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两个美术馆共同构成,两馆相邻又彼此分开,可由地下通道连接。两馆皆以展示亚洲艺术为主,经过19个月的翻新整修,于2017年10月重新开放。整修后的弗利尔美术馆的环境氛围更加空旷幽静,使观众得以耐心观赏名家收藏;塞克勒美术馆则融入了许多数字化的体验技术,如展览中嵌入的数字触摸屏、3D投影等,创造了一种更加年轻化的互动体验。

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

弗利尔美术馆成立于1923年,是史密森学会的第一个美术馆,赛克勒美术馆在1987年加入该学会。两馆都曾以收藏亚洲艺术藏品为重心,并在当今举办了许多呈现亚洲古代世界,以及现当代亚洲艺术家活力的展览。两馆合并后成为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拥有超过40000件亚洲艺术藏品,时间跨越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代,其中尤以中国玉器、青铜器和绘画、伊斯兰文化及古近东艺术品为收藏主体。据悉,“漆佛的秘密”一展将持续到2018年6月10日。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