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眸九七 影像记录香港回归背后的故事

2022-08-04 21: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本报记者 郑巧蓉 见习记者 王晨辉

把握新机遇,开启新征程。2022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回归是二十世纪末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百年风雨,影像记录香港回归历程。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紫荆花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无数炎黄子孙欢欣鼓舞,热泪盈眶。翻看被定格在1997年的那些人、那些事,回望25年前的历史瞬间仍然令无数人动容。

刘彦武,现担任《广州青年报》特邀智库顾问。1996年11月至1999年1月,刘彦武被新华社派驻香港担任专职摄影记者,参加了香港回归采访报道,拍摄了大量过渡期香港社会生活题材的纪实图片。本期特约采访刘彦武教授,让我们一起听他讲述照片背后的香港回归路。

难忘一九九七的一个24小时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亲身经历香港回归报道的情况。

刘彦武:我当时是新华社派驻香港的专职摄影记者,由于熟悉当地情况,又会粤语,1997年6月30日晚上到7月1日被新华社香港回归报道团安排了三个指定拍摄任务,这24小时的经历至今难忘。

第一个是6月30日晚21点,解放军驻港部队先头部队经过深圳皇岗口岸从落马洲口岸进入香港,执行香港防务交接。

当晚在落马洲口岸,我第一次用仅30万像素的柯达数码相机拍摄下解放军车队驶入香港的镜头,即刻用香港电讯的模拟信号手机回传数码照片,但当时数码影像传输条件还不成熟,一张照片大概要传15分钟,我只能一边收拾器材抢跑上车,一边力争把第一张照片发出去。因为改变了平时回到驻地冲洗底片扫描之后才发稿的工作流程,我当时心里还是挺忐忑的。试了三次,终于接到同事电话说收到了。

1996年在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上,新华社第一次用数码相机拍摄新闻并传输照片。而香港回归这一天,新华社记者在国家领导人抵达香港、解放军海陆空部队进入香港等重要新闻报道现场也使用数码照片发稿。

第二个是7月1日零时,香港警察在执勤中更换帽徽。

考虑到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兰桂坊是人们熟悉的体现中西文化交融氛围的地方,我于是决定去那里。从中环地铁站出来,迎面碰上几个人在派送《香港商报》刚印出来的《香港回归了》号外,头版刊登着我拍摄的解放军经落马洲口岸进入香港的那张数码照片。

《香港商报》庆祝香港回归号外特刊刊登了刘彦武所摄照片

来到兰桂坊,已经是人头涌动,警方设置了临时围栏维持秩序。当7月1日零时到来的时候,一个稍纵即逝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在执勤岗位的香港警察掏出带有紫荆花标识的帽徽更换原来有皇冠图案的帽徽,象征着政权交接。我的相机定格了这个历史瞬间。

第三个是7月1日早上6点30分,各界群众代表聚集在新界上水地区夹道欢迎解放军驻港部队主力部队进入香港。

我们赶到现场时是凌晨4点30分,热情的人群挤满了道路两边。6点却突然开始下大雨,给拍摄增加了很大难度,这时候,团体协作的力量充分发挥,我们现场几位记者互相补位钻进不同的地方找角度。当解放军车队到达时,官兵们在瓢泼大雨中军姿挺立,军旗高举,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

7月1日上午10点,我又赶到香港沙田体育场,在“万鸽庆回归”活动中拍摄当地群众一起放飞由中国内地信鸽协会运到香港的万只鸽子。

7月1日香港沙田体育场“万鸽庆回归”一瞬间 刘彦武/摄

跑回报道团,把胶卷交给编辑,才松了口气。如今回想起这24小时,我的感受是在重大事件新闻报道现场,应该首先发挥团队协作优势完成记录历史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和思考,注意捕捉稍纵即逝的决定性和代表性瞬间,才能拍摄出新闻摄影精品。1997年9月新华出版社就编辑和出版了《香港回归》纪实摄影画册,成为值得珍藏的历史记录,其中图片大部分都是报道团各位同事的作品。

新闻摄影激发青年思考

记者:您现在已经转行从事新闻教育,能否结合您的实践经验给喜爱新闻摄影的青年提些建议?

刘彦武:完成驻港任务回到广州之后,我办过体育类报纸、从事过新华社的新闻供稿和信息工作,经历了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报道,始终没有离开对新闻摄影的关注。2010年到2014年我连续四年担任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的年赛评委,现在我已经转行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有别于新闻摄影作品,纪实摄影作品往往是基于摄影师对社会更广泛层面的关注,以记录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的社会生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摄影活动,这类作品时间跨度较大、社会影响深远、创作手法不同于日常见报的新闻图解或图片报道。

在香港从事新闻摄影过程中,基于对纪实摄影社会意义的思考和摄影实践,我有目的性地按不同选题积累作品,既有对末代港督离任与首任特首当选、英军大撤退、解放军进驻香港、回归之夜的兰桂坊等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作品,也有展现回归前后香港千姿百态生活,体现当地港人过渡期复杂感受的“岁月的句号”“回归的味道”“香江美景与香港人”等小的摄影专题。

1997年4月,驻港英军最后一个海军基地——昂船洲基地关闭,香港开启新时代 刘彦武/摄

摄影技术从发明到今天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数码技术、移动终端、人工智能使摄影术的运用无处不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认为,先进的摄影器材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观察和思考。希望喜爱摄影的青年多思考拍摄什么、为什么拍摄、如何来拍摄?而新闻摄影在全媒体时代具有什么功能,包括社会纪实、舆论引导等等,有很多问题值得青年通过摄影实践和理论探讨去不断追寻更多的答案。

刘彦武,高级编辑,现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电影技术学院)副院长,历任新华通讯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副总编辑,教育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出版行业委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士,广东省高校摄影教育专委会理事,《广州青年报》特邀智库顾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