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三大股指连续三天创新高背后:被认可的“特朗普牛”逻辑

澎湃新闻记者 刘歆宇
2018-01-06 08:05
来源:澎湃新闻
牛市点线面 >
字号

2018年开局短短几个交易日,美股就在不断创新高中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

美东时间1月5日,美国三大股指再一次集体创出历史新高。道琼斯指数上涨0.88%,收报25295.87点;标普500指数上涨0.70%,收报2743.15点;纳斯达克指数上涨0.83%,收报7136.56点。

新年以来,美股基本上每天都在上涨,也几乎每天都在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美东时间1月2日,纳斯达克指数收报7006.90点,刷新历史最高收盘纪录,更是史上首次收于7000点大关之上。

仅相隔了一个交易日,美东时间1月4日,道琼斯指数也打破了历史纪录,首次收于25000点大关之上,收报25075.13点。当日,美股三大股指又一次集体创下历史最高收盘纪录。

短短4个交易日后,道指已经累计上涨了2.33%,标普500累计上涨2.6%,纳指累计上涨3.38%。

美国三大股指的近5日分时K线走势图。

“特朗普牛”,道指一年创了71次历史新高

美股的这一轮牛市,起始于2016年11月7日。当时,特朗普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的胜利,但出乎市场的意料,美股并没有被“吓到暴跌”,道琼斯指数反而在当日大涨2.08%,并在随后的6个交易日连续上攻。

美股波澜壮阔的上行通道就此开启。而在当时,道琼斯指数才刚刚突破18000点。

2017年1月25日,道指升上20000点关口,到2017年3月1日突破21000点大关,其中仅相隔23个交易日。随后,道指开始出现回调、盘整,重振旗鼓后在2017年8月2日冲上22000点大关。两个半月以后,23000点关口在2017年10月17日被道指突破。然而美股上行的步伐并没有停止,11月30日,道指首次攻下24000点。

2017年全年,道琼斯指数共计创了71次历史新高。不仅如此,美股爬坡爬得异常平稳,据美国媒体统计,2017年当中,没有一天标普500指数的波动率超过2%,这样的低波动性,是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就前所未见的。

道指从24000点上涨到25000点,同样是仅用了短短35天、23个交易日,战平了从20000点到21000点的历史最快纪录。

从特朗普赢得大选至今,道琼斯指数的累计涨幅已经接近40%,而在2017年年内,道指的累计涨幅高达25%,跑赢大部分国际市场。

这样强势的表现,让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都忍不住发布推特纪念美股的又一个里程碑,并直言下一个目标会是30000点。

美国当地时间1月5日盘前,特朗普又就道指创新高发布推特,字里行间难掩激动之情。他写道:“道琼斯指数从2016年11月9日的18589点,上涨到今天的25075点,这是有史以来的一项新纪录。5周之内上涨1000点,也是史上最快的千点上涨纪录。这完全就是让美国再一次伟大起来的计划!工作,工作,工作,6万亿美元的价值被创造出来了!”

美国经济持续复苏,为美股提供坚实基础

澎湃新闻记者综合多位市场人士的观点,发现共识是,基本面的支撑是美股上行的最大动力之一。

“美国近期的经济数据仍在不断趋暖,这让投资者觉得没什么好过分担心的。”一位任职于海外投资公司的市场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这样说道。

美东时间1月4日交易时间之前,穆迪的统计报告显示,美国2017年12月私营就业人数增加25万,这一数据要远高于此前路透社调查的经济学家们所预测的19万。

此外,截至2017年12月23日当周,美国持续领取失业救济人数为191.4万,少于预期的192.5万,环比也有所下降。

这些数据都体现,美国的就业市场复苏势头强劲。

宏观经济数据也在好转。

美东时间1月3日,美国2017年12月制造业数据出炉,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的统计,美国2017年12月ISM制造业指数59.7,高于市场预期,较2017年11月的数据58.2也有所增长。这一数据已连续16个月处于50的荣枯线上方,这意味着美国制造业处于持续扩张状态。

美国经济的坚定支持者中,站着“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在最近为《时代》杂志所撰写的文章中提到,即使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速仅有2%,下一代美国人的境况也会更好,因为美国经济增速仍然超过美国人口增速。

在巴菲特看来,美国的这场经济奇迹,还在早期,未来,美国人将会获益更多。

减税利好金融板块,充当催化剂

此外,美国的减税政策出台,也为美股向上拉升提供了催化剂。

2017年12月20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自1986年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税改法案。12月22日,法案经特朗普签署,并于2018年1月起开始实施。

减税,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渣打中国财富管理部投资策略总监王昕杰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减税政策刺激带动消费及营收来源于本地的行业股票,特别是金融股,减税法案通过后市场一致预期美国金融股2018年的盈利增长18%,高于去年10月份的预期增长12%。“我们持续看好美国金融股后续的表现。从趋势上看,目前的盈利增长带动的价值重估的行情还会延续。”王昕杰这样说道。

金融股的表现确实不俗。

当地时间1月4日,摩根大通(JPM.N)上涨1.43%,收报109.04美元,创下收盘纪录新高。此外,摩根士丹利(MS.N)上涨1.53%,收报53.13美元;高盛集团(GS.N)上涨1.40%,收报256.83美元;贝莱德(BLK.N)上涨1.32%,收报521.13美元。

除了金融股,王昕杰还看好科技板块。

聚集大量科技类公司上市的纳斯达克市场,同样屡创新高,在当地时间1月5日攀上7100点大关,过去的2017年累计涨幅则逼近29%。

科技巨头公司也在纷纷持续上涨。当地时间1月5日,简称“FAANG”的五大纳指权重科技股集体上涨,其中,Facebook(FB.O)收涨1.37%,收报186.85美元;亚马逊(AMZN.O)收涨1.62%,收报1229.14美元;苹果公司(AAPL.O)收涨1.14%,收报175.00美元;奈飞公司(CFLX.O)收涨2.12%,收报209.99美元;谷歌A类股(GOOGL.O)收涨1.33%,收报1110.29美元。其中,Facebook、亚马逊、奈飞和谷歌的收盘价均创下历史最高收盘纪录。

后市现分歧,有人提示政治风险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美股的前景,不少分析人士直言目前风浪已高,需要警惕回调风险。

川财证券分析师王鹏表示,尽管美股的牛市并未结束,但就目前的估值水平而言,美股的风险收益比已经极度缺乏吸引力,就目前时点而言,投资者更需要关注美股的风险,尤其是在美股波动屡创新低的情况下。

他列举了值得关注的三大风险。

第一,劳动力工资上涨过快。一方面,美国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处于接近充分就业状态,工资本身就存在较高的上涨压力,另一方面政策可能将加快工资上升。比如,进入2018年,美国有18个州上调了最低工资。劳动力工资上涨过快是美股面临的最大风险,因为它有可能改变市场对通胀和利率走势的预期。

第二,大盘成长股的销售收入增长明显放缓。这一轮美股上行周期主要由以苹果、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为代表的大盘成长股引领,并且在这些股票上面的交易已经变得非常拥挤,如果这些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明显放缓,可能将对他们的股票表现形成打压,并进而对整个美股的走势造成冲击。

第三,美联储过快收紧货币政策。发生这一风险的可能性较低,因为2015年12月本轮加息周期开启以来,美联储的紧缩力度十分温和,并且和市场做了充分的沟通,下任主席鲍威尔风格上也偏鸽派,预计上任之后依然将保持渐进的加息方式。投资者需要对美股出现大幅调整这一可能有所准备,以避免重蹈1987年10月股灾的覆辙,当时,美国经济依然在扩张,但美股却出现了剧烈的调整。

美国投资公司Parnassus Investments创始人兼总裁Jerome l . Dodson也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人都认为市场被高估了。“我也是。我希望能有一次回调修正。原本我以为会有一次回调,在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但是我错了。市场还会能继续上涨,即使是在已经被高估的情况下。”

Jerome l . Dodson所执掌的基金,在2017年获得了接近20%的收益率,在晨星的评估中,被列为大型成长股基金类别三年、五年及十年期的第一名。

这位美股市场的佼佼者,认为科技股估值已经过高,且出现了超买的现象。他透露,已经大幅砍去了在美光科技和苹果的大量头寸,不过同时也表示,仍有一些板块或个股是被低估的,例如医疗健康板块。

此外,有批评者认为,美股还存在政治风险的隐患。

“要让这场派对继续进行下去的话,或许会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尤其是因为,特朗普常把牛市作为他总统任期成功的证据。”

综合各家国际大行的意见,也可以发现出现分歧。

高盛认为,2018年美股看跌,因为工资上升带动企业成本提升,通胀水平偏低,生产率不高,加上量化紧缩的预期和目前美股过高的估值,继续上涨缺乏动力。

而瑞银却持相反意见,继续看涨美股,尤其建议投资者关注金融、科技板块。

同样站在“多头”之列的还有贝莱德,理由是美国企业盈利势头强劲,以及减税刺激的利好,该机构同样看好金融和科技两大板块。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