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地下代孕产业屡掀舆论波澜,亟需法律和社会界定

荆楚网
2018-01-10 15:01
中国政库 >
字号

2017年岁末,澎湃新闻推出针对湖北地下代孕市场的暗访报道,被众多新闻媒体、自媒体大量转载。自“代孕”这个词诞生即“天然自带”的涉法律、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争议,再次掀起舆论场波澜,讨论热度到2018新年伊始仍然不减,使“地下代孕”成为火爆的跨年话题。

湖北代孕产业屡掀舆论场波澜

2017年12月28日,澎湃新闻以《女子花高价非法代孕,婴儿患脑萎缩》为题报道,贵州一女子来武汉找中介机构做代孕,结果“代妈”产下一名病婴,前后各种花费达200多万。随后,澎湃新闻连推系列报道,通过记者为时两个月的暗访,揭示了地下代孕产业链现存的畸形生态,被媒体持续转载。报道显示,澎湃新闻记者暗访的两个地点,一是形形色色的代孕机构驻地武汉,二是“代妈”来源重地潜江。

事实上,作为近年来国内主要代孕市场之一,湖北境内暗藏的代孕“生态群”已多次被媒体曝光。早在2006年,武汉就爆出“代孕”这一当时的新生事物;2014年7月,楚天都市报推出暗访报道,揭秘了代孕机构的全套“服务”流程;2017年2月,央视在探访武汉光谷一带的“代妈”群体后指出,湖北的代孕产业链已然成形。此次澎湃新闻的最新爆料,不过呈现了地下代孕市场在鄂“潜伏”十余年后已现膨胀趋势。从一系列报道引发的每一轮舆论热潮可见,无论是嗅到“商机”、早早潜入武汉市场的中介,还是来自潜江、孝感等多地乡镇和农村的“代妈”们,或是求子心切、从全国各地“慕名”来鄂的准父母们,构成代孕这个灰色生态群的每一根链条、每一个角色,都因无法被现有法律、伦理界定而身份尴尬,深陷争议的旋涡。

灰色地带潜伏的代孕生态群

1、尴尬的代孕契约

在我国,由于法令的缺位,代孕一直处于事实上的法律真空状态。目前我国关于代孕的法律法规只有一项:原卫生部于2001年发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严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不过,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这项规定只针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能依此部门出具的规章限制公民行使权利,且规定也未明确“代孕”的具体形式。而另一方面,随着二胎政策实施,有生育意愿的大龄夫妇增多,遭遇生育难题的群体更加庞大,对代孕的需求不断上升。法律的模糊和现实的需求,让代孕始终处于灰色地带,激发代孕地下交易野蛮生长。

正因为代孕处于“法不禁、官不允”的灰色状态,给“代孕求来病婴”等种种孽生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土壤。整套代孕程序的执行,依靠的是参与各方达成的合同。然而,此类合同是否合法,存在极大争议。根据《合同法》,关于抚养、监护等涉及人身属性的事项不能适用合同法,应适用婚姻法,但婚姻法并未对此作出规定,使得涉及代孕的合同因无明文法律“护身”而身份尴尬,且暗藏风险。代孕中的委托人、中介、代孕者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是多重的,其中哪些是合法利益、该如何保护,各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具体什么情形及如何承担,因为都没有法律加以明确和细化,在现实中极易产生纠纷。而一旦纠纷出现,代孕各方达成的带有浓厚私人契约色彩的合同,能否作为要求违约方履责的凭据,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促其履责,因法律缺失都成了未知数。

2、伦理道德的拷问

美国学者卢赛尔曾说,“代孕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每一次代孕引发的舆论热潮中参与者众多,其中暴露的心态林林总总,比如关心这一话题的不育不孕者会出于同理心,试图找到正当合法的手段为自己争得生育权。除掉这部分人之外,大部分“围观者”的关注点在于,代孕对传统伦理道德带来的巨大冲击,令原本清晰稳固的亲权、亲子、夫妻伦常等一系列关系或多或少受到了撼动。

在澎湃新闻系列报道中,记者在“代妈”们的潜江老家采访时发现,有村民一家好几个女性成员都在做这一行。在被问及如何看待代孕时,他们直言“赚到钱就行,管它好不好”。这个回答被许多媒体在转载时用作大标题,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交代了“代妈”们的“从业”动机,也似乎坐实了部分舆论对“代孕彻底将女性沦为生育工具”的质疑。

在一些人看来,“代妈”这个陌生的第三方母体对一个家庭的介入,不仅是对生育道德的一种僭越,也令原本由血缘确立的亲子关系变得模糊混乱。更严重的是,“代妈”们出卖子宫谋利,一定程度上似乎将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带到了温暖纯粹的家庭关系中,物化了原生的血脉亲情,践踏了女性尊严。而这种侵入家庭血脉的拜金思维,也会冲击公众价值观,对社会起到极大的腐蚀作用。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女性的子宫就和手、脚、大脑等其他器官一样,属于身体的一部分,也可以参与劳动;代孕是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自主运用自己的身体,因此大可不必将“代妈”们的行为上纲上线,套上“污染家庭污染社会”的大帽子。不过,即使是这部分相对宽容的舆论场参与者,对代孕会否给传统家庭关系带来某种形式的解构,都存有困惑。

代孕亟需法律和社会界定

1、社会舆论环境趋宽松

代孕这个概念出现后,最初很多人大呼“毁三观”,视其为“洪水猛兽”。而随着代孕市场被媒体一再曝光并引出舆论场的一轮轮热议,面临现实生育难题、对代孕有着合情合理需求的群体的声音被一次次传递了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更加宽容、更加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代孕,认为藉由现代生殖技术,为不育家庭解决无孩的苦恼,也是基于人道考虑的合理选项。

荆楚网大数据舆情中心数据显示,对于地下代孕,表示“可以理解”的网友超过一半,比例达50.1%,另有7.1%的网友持中立态度,42.8%的网友明确表示反对。表示理解的网友认为,代孕可以帮助有生育问题的夫妻一圆求子梦,只要中介、代孕者、委托人三方的合约公平合理,在现阶段,通过协议来实现“借腹生子”的操作是可以接受的。还有部分专家表示,基于“民有私约如律令”的原则,代孕三方如能达成合理契约并如实履行,职能部门不如宽容以待,不予干涉。可以看到,这些声音逐渐开始出现在主流舆论中,从中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对于代孕,舆论环境已经在趋于宽松。进入二胎社会,随着代孕的现实需求增加,在遵守传统伦理道德、尊重生命、尊重女性人格的前提下,在待孕一事上,社会也将越来越宽容。

2、针对代孕立法是否可行

多方专家学者认为,为了保障代孕所涉各方的利益,只有推进代孕立法,才能取缔代孕的非法交易市场,规范行业,从而防范非法代孕引发的纠纷、犯罪等。

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关于代孕的立法路径分三种:完全禁止、有限禁止、完全允许。一些专家认为,考虑到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我国立法如果认同代孕,可以选择有限禁止的路径。如果针对代孕立法,除了规定代孕的类型,还应规定委托人和代孕者的生理、心理条件等,同时也要明确代孕的法律关系,如代孕者、委托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代孕合同的效力等等。

对代孕有深入研究的美国学者卢赛尔指出,对代孕的立法,必须回答多个方面的问题,而不同的回答将“不可预见地影响自由人格和自由经济”。代孕到底该不该立法,还得看是否具备立法条件,并要经过充分的公共讨论,让代孕所涉各方都能参与讨论,尤其是在代孕中可能权益受损的弱势一方,让各方群体都有平等发声的机会,立法时也能充分给予考虑。

(原题为《地下代孕产业屡掀舆论波澜 亟需法律和社会界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