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朝韩会谈之际美国国内激辩对朝动武可能,特朗普忍不住表态了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佩 朱郑勇
2018-01-11 13:44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当地时间2018年1月9日,韩国和朝鲜代表在板门店韩方一侧“和平之家”举行韩朝高级别会谈,就朝方派代表团参加平昌冬奥会、南北关系改善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 东方IC 图

时隔两年零一个月,朝韩两国9日在板门店重启高级别会谈。在南北关系隐约迎来曙光的同时,太平洋另一端却弥漫着截然不同的论调:美国各大主流媒体正在争相讨论是否到了对朝鲜进行有限军事打击的时机。

这种舆论场上的强烈反差甚至引发了美国总统的反应。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韩国总统文在寅通话时对美媒的报道予以了“辟谣”。“近日有美国媒体报道我正在考虑对朝进行军事打击,这纯属不实报道。”特朗普说,南北对话进行期间不会有任何军事行动。

在南北对话时隔多日之后,特朗普终于公开正面回应,在合适的时间和情况下,如果朝鲜愿意对话,美国将敞开对话大门。

“半岛危机能否解决最主要的还是看美国的态度。美国要看到半岛无核化的实际行动,否则不会放松对朝鲜的制裁。”在谈及朝韩进行高级会谈后半岛的局势时,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教授石源华10日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朝鲜光是借奥运外交促进南北关系缓和,不会使半岛无核化有实质的进展。

石源华认为,朝核问题的解决还是得看美国和朝鲜在半岛无核化问题上能否达成共识。

“最后机会

“未来数月间,朝鲜半岛可能会因奥运会和韩朝两国会谈暂时安静一段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军事纠纷。”1月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发的文章再度推高了“对朝动武”的舆论声响。

此前一天,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刚刚刊发了一篇题为“是时候轰炸朝鲜了”的观点争鸣文章,观点鲜明地提出“摧毁朝鲜核武库依然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作者是美国知名军事战略师、历史学家Edward Luttwak,他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任资深研究员,同时为五角大楼担任顾问。

Edward Luttwak在他旗帜鲜明的文章中称,无论此次朝韩高级会谈将产生何种成果,对于美国来说,目前不应该抛弃通过武力摧毁朝鲜核武器的选项,而这段时间,或许是美国最后可以采取行动的机会——并且,这是一个可行的机会。

朝韩代表9日在板门店进行了高级别会谈,但朝鲜并不希望谈及核武话题。路透社1月10日报道,双方会谈后发布的联合声明没有提到朝鲜的核武计划。韩方官员称,当他们试图谈及朝方的武器计划时,朝方代表表示出愤怒之意。

“讨论朝鲜核武器这个话题有些荒谬,因为这些武器的目标只有美国。”参加此次高级别会谈的朝方首席代表李善权(Ri Son Gwon)在会谈之后的简短说明中称,朝鲜的核武器不会瞄准兄弟韩国,也不会指向中国和俄罗斯。

《华尔街日报》1月9日的报道称,这让外界越发怀疑平壤正在为完成其核计划争取时间。同时,报道还称,真正可减少军事紧张氛围的朝美两国对话,却因两国提出对方无法接受的条件而陷入胶着状态。朝鲜希望美国在对话之前宣布停止韩美两国联合军演等军事活动,而美国则称对话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核冻结,而是彻底废除朝鲜核武器。

就在10日,“外交政策”杂志再度刊发针锋相对的观点文章“轰炸朝鲜不是时候”,由美国众议院军事关系委员会两位成员RUBEN GALLEGO, TED LIEU执笔,他们的反对立场是摧毁朝鲜核武库必须派出地面部队,这很可能触发朝鲜方面使用核武器回击,造成美日韩平民和驻军人员的大规模伤亡。

“主战派”旗帜鲜明:韩国防御不力不是借口

在此之前,《华尔街日报》也曾报道称,若美国进行限制性攻击,朝鲜很有可能会同时发射非军事区附近的远程炮对首尔进行报复,而且也不排除朝鲜使用核武器进行威胁的可能,因此美国正针对可行性进行商讨。

但此前也有美国媒体披露称,美国政府官员正在私下探讨趁朝鲜进行核导试验时,美军对相关设施进行限制性攻击的可能性。

Edward Luttwak的文章代表了美国国内“主战派”的观点——现在进行有目标的限制性打击还为时未晚。

他回应说,当提及针对朝鲜的核武器进行限制性攻击的可能性时,美国决策圈的人往往担心无法承担朝鲜直接报复的后果,和美国无法满足的所需的数以千计的轰炸机。但在这位五角大楼资深顾问看来,从朝鲜去年9月3日进行第六次核试验到11月28日才发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来看,朝鲜还并未实现把弹头和导弹装配成一种作战武器的目标。加上朝鲜目前的核装置不超过三十个,且其中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小的,在朝鲜没有合理的军事计划的情况下,破坏这些设施不需要数以千计的空袭。

“美国总是习惯地希望在发动局部战争的时候,对一个特定国家的每一个防空雷达、地对空导弹、简易机场和作战飞机都轰炸至破坏,却忽略了轰炸真正目标才是关键,因此这种自负的观念需要得到改变。”他写道。

而涉及到朝鲜如若反击所产生的后果,Edward Luttwak指出,利用传统的火箭炮对韩国首都首尔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报复并不是美国对朝“瘫痪政策”的“借口”,这些后果在很大程度是韩国多年来在加强抗击能力无所作为的结果,而目前韩国和美国都应该尽快做好相关准备。

“最终对韩国所造成的任何损害,都不应该让美国在面对本国利益和世界其他盟友被威胁的情况下导致自身瘫痪。”他的这一观点随即引发美国两位众议院议员的抨击,这一想法被指不仅最伤害美国利益,还对美国的朋友带来最大危险。

“谨慎派”用数据说话:国会去年就算了笔账

“谨慎派”在美国国内的这场“论战”中也一直不乏声响。

美国严肃报纸《华盛顿邮报》8日当天也加入了这场“论战”。《华盛顿邮报》刊文指出,任何对朝鲜的有限性武力打击,都有可能导致局部战争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的全面战争甚至核战争,这不仅将造成重大的人员损失和经济损失,而这也将成为美国在二战之后不可承受的战争之重。

同样在1月8日,《纽约时报》刊文指出,中央情报局(CIA)和其他美国情报机构的现任和前任官员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说,未能预见到朝鲜在过去几个月里的快速进步,成为美国最严重的情报失误之一。

“特朗普总统上台伊始,美国情报机构告诉新一届政府,尽管朝鲜已经造出了导弹,但依然有充足的时间——四年以上——可以放慢或阻止朝鲜研制能够将核弹头投掷到美国城市的导弹。”《纽约时报》写道,但在去年9月3日,金正恩却引爆了第六枚核弹。在最初的疑虑过后,分析人士一致认为,这是朝鲜第一次成功的氢弹试验,其爆炸威力大约是将广岛夷为平地的那颗原子弹的15倍。这也让情报机构之前的预测,在特朗普上台几个月后就被无情地推翻了。

《华盛顿邮报》报道称,朝鲜半岛走到如今,“军事选项”早已经是一个不能付诸实施的选项了,而支持这一论证的原因也很简单:军事打击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人员破坏,其中的代价更是美国无法承担的。

“如果平壤实现把首尔变成‘海上之火’的威胁,那么据估计,即使没有使用朝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单在首尔大都市地区,伤亡人数在48小时内就可能超过10万人。美国国防部评估说,第二次朝鲜战争可能会在头90天内造成20万至30万的韩国和美国的军人伤亡,另外还有数十万平民的死亡。”《华盛顿邮报》8日刊文引用了以上数据,而这其中的数据将超过二战以来美国在所有战争中的伤亡人数。

文中还援引了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在去年的研究发现,那就是半岛战争一旦发生,可能需要多达69万美军增援,以及160艘海军舰艇和2000架飞机投入使用,而这都是美国无法承担的。

另一个危险就是局部战争很容易引发朝鲜半岛的全面战争,会造成半岛内甚至日本境内巨大的破坏和生命损失。而对于美国来说,如果半岛冲突升级,不仅将影响至少10万美国公民(有些估计甚至高达50万),由此被破坏的韩国经济、中美关系,都将使美国承担巨大代价。

“即使粗略看待另一场朝鲜战争的轮廓,也足以要求特朗普抨击随意发动核战争的任何建议。然而,更大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行政部门的‘成年人’还正在认真考虑军事解决方案?”《华盛顿邮报》的文章写道。

朝鲜半岛局势前景:制裁效果已经初显?

尽管朝鲜半岛走向何方目前难以定论,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目前美国想要的却并非是朝鲜愿意给的。

“朝鲜是坚持不弃核,而美国虽然支持会谈,还是要看半岛无核化有何实际进展。冬奥会期间暂停美韩联合军演,只是推迟了而已。”复旦大学的石源华教授告诉澎湃新闻。

在这样“结构性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尽管朝韩两国正竭力对外展现关系缓解的积极信号,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却未得到实质性的缓和。

《华尔街日报》也认为,最难预测的变数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特朗普6日和10日两次和文在寅通话,都表达了希望参与对话的看法。而在这之前,特朗普却发推特对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表示,“我们拥有更大的核按钮”,以非常不同寻常的方式回应了金正恩在新年致辞中的“核按钮就在我的桌上”。

不过,在特朗普看来,美国主张的对朝鲜的制裁和军事威胁,正是促成朝韩的对话的原因。“如果不是我坚定、强烈的意愿利用‘一切可能’对抗朝鲜,现在真的会有人相信朝韩之间会进行对话吗?”他4日在推特上说。

参考消息网此前报道,韩国开发研究院(KDI)上月27日发布的报告称,安理会对朝制裁决议将在2018年发挥影响力,朝鲜经济将遭重创。研究员称,与2016年相比,《劳动新闻》等朝媒对朝鲜主要产业生产投资成果的报道大幅减少,由此推测朝鲜2017年整体产业发展可能不如2016年。

    责任编辑:茹存峰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