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六小龄童:我们“师徒四人”为何要重走玄奘路

澎湃新闻实习生 李宁琪整理
2018-01-17 15:07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重走玄奘路》预告(02:18)
【编者按】

1月12日,六小龄童(章金莱)携自己担任总导演的纪录片《一带一路 重走玄奘路》来到上海图书馆进行点映并做了演讲,作为一个老上海人,他分享了家族“章氏猴戏”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在一个领域中做到登峰造极。而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他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更多的中国传统艺术。以下为演讲实录,未经本人审订:

六小龄童 主办方供图 

大家好!我也是上海人。非常荣幸,这部纪录片昨天还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放了一个片段,在全球点映,我们上海是第一批观众。今天看到男女老少的观众,我十分感动。

上海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家族的福地。我爷爷和曾祖父家都在绍兴上虞,曾祖父是镇上一个农民,他喜欢演猴戏、打猴拳,就让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到了大上海开了四个戏园子。

很多老观众可能知道,绍剧在上海兴盛起来,我爷爷在黄浦区,北京东路和福建中路中间有一个老闸戏院,我从小在那儿长大的。我觉得他很了不起,一个农民,从绍兴的石板路走上了上海的柏油马路。那个时候绍剧、越剧都在那儿演出,大家熟悉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老师、傅全香老师、范瑞娟老师都是在那个戏园子演了越剧之后,然后在上海的各大戏园里越演越火的。

刚刚很多人叫我“六老师”,其实我姓章,去年是“章氏猴戏”创立四十七周年,我们是1947年在老闸戏院的绍剧舞台上有了绍剧美猴王的形象。过去,有一种说法,北京红不叫红,上海红,全国红。我们很多文学家,例如鲁迅先生、曹禺先生、巴金先生,都跟上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等等,可以说,都是在上海大红之后,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才有了杰出的地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钱伟长先生,跟上海也有很深的渊源。

三十年代演猴戏,或者可以理解为打擂台,其实就是在我们大上海。如果没有这种友谊竞争,就不会有今天的猴戏艺术百花齐放。北派猴王是京剧的杨月楼先生、李万春先生,南派猴王郑法祥先生。那时候我听说齐天大圣的像被烧香供奉,影响非常大。后来,盖叫天先生也演孙悟空,他有三个孩子都在演戏,两个孩子演孙悟空。

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父亲拍了绍剧彩色戏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跟上海也有关系。这部戏是当时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的,号称“百部导演”的杨小仲导演来拍的,这个导演非常厉害,留下了中国戏曲电影的杰作。毛主席先后两次看这部电影,后来1961年10月10日又看了一次舞台剧,之后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大家都知道。

这也是我的福地,2014年3月19日,我在上海图书馆跟我们的观众朋友交流沟通,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年的下半年,2014年的10月15日,我就接到了通知,让我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北京文艺座谈会,作为七十二个代表之一,深感荣幸,我感受到国家需要我们这些演员去弘扬正能量,弘扬我们的传统艺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思考怎么把这些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作品,和我们的观众分享。

今天来这里之前我做了三场活动,又说又演,都是在我们上海的几所小学,虽然很累,但是当我看到那些孩子,我觉得自己又年轻了。我一进去,底下上千个小孩子看到我开始跳:“大圣爷爷来了!”有的家长给我留言,说十分感谢我,孩子看到我,看到了真的孙悟空了,其实我们就是普通的演员。

我跟记者朋友说,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演员,光我们中国人就有十四亿观众,我不敢说全部,我倒着问,在场的观众当中,有哪一位没有看过我演的《西游记》?请举手。我觉得不是我的演技有多出众,而是我赶上了好的时代、好的题材。我从内心感谢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感谢刚才我们看到的玄奘大师。

我在上海出生,在上海长大,生我的时候,我妈妈差点一条命都没有,后来说孩子不行了,早产。我的母亲是非常伟大的,她一共生了十一个孩子。为什么?选秀啊!给我爸爸提供更多的素材,让他去挑选合适的小猴子,十一个孩子去世了五个,国外的一些报道说我们家是前赴后继演孙悟空的戏。在我们中国,别说四代,五代、六代演戏曲的都很多,但是坚持同一个题材,让我们观众熟知的可能不多。

2014年的时候,我的父亲走了,九十岁。他的遗愿就是希望一部分骨灰可以放到黄浦江,这个心愿还没有完成,以后我一定会完成。我的父亲说观众是我的良师益友,每次演出,都要感受观众反馈的信息。这个地方观众应该鼓掌,但是没有鼓掌;这个地方观众应该流泪,但是他没有流泪,这就是我自己的问题。我父亲说让我一定要把观众放在心里,我演孙悟空,首先的要求就是熟读吴承恩先生的这部小说《西游记》,文学是怎么展示这个形象的。

除了理解以外,还要有表现力。这个时候,我的父亲就给我出主意了,让我去拜访很多前辈,看很多前辈的戏,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万春先生“北猴王”到上海来,他去看我父亲演出,他们两个人成为至交好友,这在戏曲梨园界成为一段佳话,《人民日报》专门画过一张画——南北猴王聚会大上海。今天我们也有很多年轻的一代演猴戏很好,例如严庆谷,猴年的时候,我们还一起合作了戏曲晚会,他是学的郑派的猴戏。

上海的观众对于猴戏的发展非常重要,否则没有观众去看,猴戏渐渐就失传了。如果大家一定要我说一句心里话,其实很简单,一个演员要演好、演活孙悟空,那你必须接受中国传统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猴戏艺术的熏陶,因为人演孙悟空,历来成功的例子一定在戏曲。只有中国的戏曲门类,才会告诉你,孙悟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手眼身法步是怎么体现的,话剧是没有的,歌舞、电影也是没有的。孙悟空有独特性,他有特定的站立姿势、走法,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有据可查的。

每个人都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大家都是西天取经路上的行者,都要历经人生的九九八十一难,每个年龄都有自己最佳的事情。十年以前我为什么没有演玄奘呢?即便我演,也达不到现在的程度,眼神里出来的东西肯定都不一样。现在我为什么可以演?这么多年的积淀。观众给我总结说:章老师,你从徒弟到师父,从大圣到大师,从斗战佛到功德佛,配上师父的袈裟,重走师父的路,什么感觉?那种感受可能是你们不能获得的,因为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知道。

那个时候,我们是玩命去拍的《西游记》,连保险都没有,因为没有保险公司。我是六百度近视,两百度散光,一个演员一身之气在于脸,一脸之气在于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多观众可能看到一些演员虽然演得很好,但是可能缺少什么东西,那就是神。我近视眼,但是最重要的是孙悟空是火眼金睛,我眼睛是木的,我就开始练习,晚上把灯都关了,盯着香看,打乒乓球的时候,我站在网前面,眼睛跟着球快速地转。

美国高科技很厉害,他们说:我可以把你的面具做成真的这样的猴子,但是你这样的眼睛我高科技做不出来。这就是我们东方的艺术,美国也超越不了。所以,我说演孙悟空最好的演员不一定是我六小龄童,但一定是中国人。我从内心希望年轻的演员踏踏实实,一生做好一件事情,但是好像有很大难度,因为诱惑太多,很难静下心来。

玄奘大师取经,留下了一句名言:“宁向西去一步死,绝不东归半步生”。其实玄奘的一生也是做一件事情——取经、译经、传经。一千多年以后,明代末年吴承恩先生的诗词、书法、绘画都非常棒,但是我们只记住了一部传世的小说《西游记》,他一生的心血全部在里头。吴承恩因《西游记》名垂千古,《西游记》因吴承恩流芳百世。

我演过很多角色,安徽卫视《国剧盛典》的晚会上,给我颁发了一个大奖,叫“终生成就巨奖”。其实我觉得我还年轻,没到这个年龄,因为一般我看说是去世之后再说终身成就奖。有的人说,六小龄童老师是为家族活着的,不是为自己活着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觉得活得精彩,能够对社会有一定作用,就非常好了。比如说,业余爱好大家都有,如果作为一个演员,你的爱好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就更好了。我很喜欢收藏《西游记》各种艺术品,而且我还获得了一个我最看重的奖,就是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六小龄童是世界上收藏《西游记》艺术品最多的人,一个手帕、一双筷子,都把他们当宝贝。

我们做好自己最重要,所谓大家、大师,无非是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做到登峰造极、不可超越。我写了一些书,例如《六小龄童品西游》、自传的《行者》,不是为了炫耀,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大家,跟大家互动。

在中国,要真正做好自己的演艺事业,大家会记你一辈子。一个观众说:有的人,一辈子演了很多戏,我们没有记住,但是有的演员演了一部戏,让我记住了一辈子,那就是您。我就想:我只演了一部戏吗?其实我演了很多,但是大家记住的还是孙悟空的角色。我在上海电视台《诗意中国》话剧中演过鲁迅,也是中国第一个在电视剧里面演胡适先生的,叫《北平战与和》。我还演过《连城诀》的花铁干,是很坏的一个人,观众说演得好,但是你别演了,孙悟空这么坏,我接受不了。我演一个贪污犯、一个特务行吗?观众接受不了,演得像也不行,不像也不行。我演《新燕子李三》,跟成龙演的,我演他师父,自己很喜欢这个角色,最后去世了大家也很难受。

这其实是一种荣誉,我跟家乡的父老相亲聚在一起,非常高兴。我会继续努力,把两件事情做好,一件事情是这个纪录片,过年以后,我们师徒四个人都要去印度。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老师,唐僧的第一任扮演者汪粤老师,还有续集沙僧的扮演者刘大刚老师。还有一个就是电影《敢问路在何方》的中美合拍,我一直希望东方的艺术可以通过西方的高科技走出去,因为完全用西方高科技,我们中国人肯定接受不了的。有些东西不宜变,即便变了,也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利用人生并不长的短短几十年,把自己活得精彩。

狗年马上到了,2018年是非常好的年,在这里,我衷心祝愿大家,老同志身体健康长寿,中年人事业有成,年轻朋友心想事成!谢谢大家!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