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武大回应李红良涉学术造假:将二次调查,前一次鉴定为无伪造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2018-01-18 22:33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2018年的开年对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教授来说喜忧参半。1月2日,李红良团队在影响因子超过30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近一年以来的第五篇论文。半个月之后的1月18日,网络上却开始出现公开质疑这支高产团队学术造假的声音。

质疑主要围绕李红良教授2017年2月及5月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两篇论文:(《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和《多泡体调控蛋白Tmbim1通过靶向Tlr4的溶酶体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匿名举报者认为,在关键的动物实验部分存在实验周期、动物数量均不足两大问题。

1月18日晚间,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回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此前的发函,“相关回应我们已通过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官微信息显示,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匿名举报李红良团队涉嫌学术造假情况。

声明中提到,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恪守学术诚信,对学术不端采取零容忍态度,将独立对李红良团队相关论文做出严谨评价。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最早于2017年4月28日收到相关匿名举报,随即启动内部调查,并于2017年12月18日责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组织包括三名院士在内的五名专家进行鉴定。专家组当时认为,三个课题中关于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的数据不存在伪造科研数据的行为。

针对1月18日网络上的相关质疑,武汉大学方面表示学术委员会将再次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判。学术委员会评价结论将公开发布。

这不是李红良首次被质疑学术造假。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早在2009年1月,老牌医学杂志《J. Clin. Invest》就将李红良为第一作者的一篇论文撤稿,投稿时间则是在2007年5月,论文发表不久即遭受质疑,当时李红良正在多伦多大学做博士后。撤稿声明中显示“数据误用”,李红良等人当时提供的理由为“早期实验数据丢失”和“记录不完善”。

武汉大学官网显示,李红良1999年本科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2002年在暨南大学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200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师从中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刘德培院士与梁植全院士。2006年-2007年,李红良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2007年-2008年在多伦多大学做博士后及科研小组负责人。

李红良于2008年回国担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至2015年,李红良接替霍文哲担任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ABSL-III主任。此番学术造假质疑的核心实验场所即是其主管的动物实验中心。而据武大新闻发言人李霄鹍,所谓的匿名举报人“H”正是武汉大学学者霍文哲。

2016年12月20日,武汉大学党委组织部公布了干部任前公示,出生于1974年的李红良拟任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目前,李红良为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同时还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李红良最新的荣誉则是,2017年11月18日,在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届颁奖大会,李红良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由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每年评选一次,奖励为从事生命科学事业并作出成就的科学家、取得创新研究成果的青年学者及对生命科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有突出贡献的人士,素有中国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之誉。

近5年来,李红良团队已发表SCI论文120余篇。2017年连续第三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也是武汉大学唯一一位入选医学领域榜单的教授。

李红良曾对媒体表示,其目前的成绩,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整个科研团队的努力。据其透露,团队现有100多人,是目前国内医学研究界规模最大的科研团队之一。其中有教授6人,博士后11人,研究生20余人,以及大量技术人员,阵容堪称“豪华”。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