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乡村教育的问题不是模式,而是要踏实办好每一所学校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2018-01-23 17:2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对我国乡村教育来讲,建设优质的寄宿学校和“小而美”的小规模学校,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图为2017年5月25日,广西柳州,一寄宿的小学生在跟家人联系。 视觉中国 图
1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邀请李连杰、冯仑等八十余位国内知名人士齐聚三亚海棠湾,在2017年“马云乡村教师奖”即将颁发之际召开沟通会,探讨推动中国贫困乡村的进一步并校计划。

马云希望,让中国贫困乡村的孩子们能够读上条件完善的寄宿制学校,“大家共同来推进中国的拆校并校机制”。他在沟通会现场表示:“从我的经验来讲,一百人以下的学校是办不好的。”学校人数过少,一方面不能吸引优秀师资,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能受到良好教学,学校条件也会越来越差。因此他建议,学生规模在一百人以内的乡村学校,原则都应该裁撤合并。马云向现场企业家倡议:发扬乡绅精神,回到家乡,回报家乡,配合政府推进中国乡村学校并校、建立乡村学校寄宿机制。

相比马云乡村教育计划中“乡村教师奖”、“乡村校长计划”得到普遍赞誉来说,马云新提出的乡村寄宿校舍、校车计划,却存在一定争议,争议点不是企业家们关注乡村教育发展,捐资改善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寄宿条件和校车问题,而是我国乡村教育,究竟该选择哪一条道路,是继续保留小规模学校,把小规模学校办得“小而美”,还是撤并小规模学校,在乡村办寄宿制学校,集中办学。

事实上,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集中办农村寄宿制学校,曾是我国2012年之前乡村学校建设的基本思路。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我国农村地区有19.36万个教学点,到2010年时仅剩6.54万个,减少了12.82万个。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农村的小学数量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初中从6.4万所减少到5.5万所。但是撤点并校却没有产生预期中的让乡村孩子们接受更好教育的效果

对非寄宿学生来讲,撤点并校后上学远、上学成本增加、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同时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严重。也就是说,耗费更长时间上学,却没有接受更好的教育。对寄宿学生而言,撤点并校后的寄宿条件极为简陋,有的寄宿学校把大教室当宿舍,卫生条件脏乱差,寄宿生的生活也缺乏老师管理指导,还有的寄宿学校需要学生自己生火煮饭,洗头就用水龙头冲。公益组织歌路营2015年初发布的《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显示,由于住校生心理健康水平、住宿环境、营养水平较低、课余生活匮乏,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要低于非寄宿制学生。2013 年,国家审计署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行了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寄宿设施建设滞后,抽查显示,寄宿制学校中有36% 的学校生均宿舍面积不达标。撤点并校的后果之一,就是农村学生辍学率回潮。

针对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叫停“撤点并校”。 《意见》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需要。农村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各地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力特征、道路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

《意见》颁布后,农村教学点开始恢复,目前达到8.76万个。恢复小规模学校,得到村民欢迎。不少教育专家也认为,学校规模不是大就好,小规模学校,更利于进行个性化教育,比如美国曾经就走过一段弯路,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后,哈佛大学校长写了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的学校规模太小了,教育质量不能保证,所以把大量的学校合并起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经过评估,发现这种大规模的并校效果不是很好,后来又把它们重新拆散变成小规模学校。可是,我国当前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小而弱”的问题,大部分维持着低水平办学

如此看来,在我国乡村地区,办寄宿制学校有问题,恢复小规模学校也有问题。可是,再进一步分析,这其实并非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的模式问题,而是没有办好寄宿制学校,没有办好小规模学校的问题。目前舆论对两种模式进行争论,其实并没有必要,最为关键的是不管哪一种模式,必须按照办学要求、教育规律,办好学校,让学生接受好的教育。

如果把农村条件艰苦地方的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撤并之后,将孩子们集中在一所现代化的学校中接受教育,实行寄宿,宿舍住宿条件好,不是住通铺,而是住处有空调、有热水,可方便洗澡,厕所干净卫生,宿舍有阅览室、活动室,还有生活辅导老师指导安排课余生活,有心理老师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贫困农村孩子们读这样的寄宿学校,全免生活费住宿费,每月或者每两周回一次家,有免费的校车接送,那么,这样的寄宿学校,肯定是受到欢迎的。

也有意见认为,不管寄宿制学校办得多好,都存在孩子离家后与父母的亲情交流缺失的问题,对低龄孩子来说,寄宿制并不适合。可问题是,讨论寄宿制学校,离不开乡村的现实背景,我国乡村留守儿童,父母本来就离家,孩子留在乡村,只是被委托监护,或被爷爷奶奶照看,调查显示,很多委托监护人最多解决孩子的吃住问题,很少和孩子交流、沟通。留守儿童亲情交流缺失的问题,办在村里的小规模学校也存在,除非大部分村民返乡就业。解决低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情交流缺失问题,只有全面消除留守儿童,让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在留守儿童大规模存在的背景下,办好乡村寄宿制学校,课后开展丰富的活动,宿舍有老师管理,对回家也没有父母的孩子来说,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或许马云提到的寄宿校舍计划和校车计划,目标就是解决目前乡村寄宿制学校条件差的问题,办优质的寄宿学校。可是,依靠企业家的资助,能在我国建多少这样条件优越的寄宿学校?我国地方政府能投入这么大笔资金建设这样的寄宿学校吗?如果愿意,之前的寄宿制学校问题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而乡村小规模学校,如果能从“小而弱”变为“小而美”,那么,这种小规模学校照样有生命力。为推进建设“小而美”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相关学校还成立联盟,探索此类小规模学校如何改善的经验。可是要建设“小而美”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需要地方政府重视乡村教育的投入,尤其是,真正想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教学点)。

目前,按照国家规定,各地撤点并校的步伐变缓,并恢复了部分乡村教学点。但是,不少地方政府依旧认为,在乡村地区办基础教育,办学力量分散,投入大、管理难,不划算。因此,只是勉强维持办学,而把教学点的骨干老师抽走,还不断放出风声说,学校(教学点)迟早会被撤掉,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把孩子们送去城镇学校读书。当没有学生愿意在乡村学校(教学点)上学后,学校(教学点)也就自然“消亡”了。按照这种思路办出来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当然教学质量差。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出路,可能最终就是被撤并掉。

也就是说,对我国乡村教育来讲,建设优质的寄宿学校和“小而美”的小规模学校,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不是“一刀切”地都要办成寄宿制学校,也不是“一刀切”地都要取消寄宿制学校,而要看哪一种选择适合。最关键的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

那怎么做出选择,办好学校呢?我国乡村地区之前的撤点并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地方政府部门领导拍板,并不听取村民的意见,即便村民反对,也“强制”推进。而且,在对乡村学校进行撤并时,没有考虑撤并后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班额、寄宿条件),而只顾把学生“塞进去”就可。我国乡村学校的最大班额达到147人。国务院要求,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但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要实现国务院的目标,难度不小。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也没有考虑撤并后学生上学的实际问题(怎样上学、接受怎样的教育)。

另外,地方政府为推进城镇化,推动新兴城市发展,还把撤点并校作为带动新兴城市房地产业发展的工具。在行政力量主导下,大量孩子被迫汇聚到城镇地区读书,他们的家长随即必须在当地购买房产或者租房陪读。这样,撤点并校在地方政府那里成了拉动房地产市场从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抓手,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被当成了发展经济的工具。这样的撤点并校,带来的不是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是对乡村教育以及整体乡村生态的破坏。

现在一些地方办小规模的教学点,除了地方政府领导并不情愿外,在对教学点进行资源配置时,也并不听村民意见。目前普遍采取的方式是由乡中心校统筹教学点资源,结果是资源向中心校集中,国家给小规模学校的转移支付经费都进到中心校。这当然办不好小规模教学点了。

因此,如何选择乡村学校办学模式,应该把选择权交给村民。比如,如果一个乡村地区,考虑到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认为集中办一所寄宿制学校最合适,那么,地方政府应该把办寄宿制学校的方案,告诉给每个村民,由每个村民了解寄宿学校的条件、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情况,再由村民自己选择,而不是不管村民意见,先把教学点撤掉,然后孩子们不得不去这所寄宿学校,哪怕条件再烂也得忍受。

此前,笔者在谈到乡村地区校车安全问题时就提到,在撤点并校时,政府部门必须把校车问题作为前提之一,告诉村民孩子们到新学校读书,政府部门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如果没有具体方案,则不能撤并学校。但现实是,相当多地方政府在撤并学校时,并不考虑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学校撤并后,学生怎么上学,完全由学生家庭自己解决。这带来的是学生上学难问题,乡村地区的黑校车泛滥,校车安全隐患严重。如果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解决校车问题,把解决校车问题作为撤点并校的前置条件,那么,考虑到购买、运营校车的成本,政府部门可能就不会选择撤点并校,而会办好乡村学校(教学点)。

概而言之,办好乡村学校,最主要的是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必须对乡村学生、村民负责。在学校的布局、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办学条件的完善、教师待遇的保障、学生的教育教学服务方面完全由地方政府自上而下拍板,搞“一刀切”,而村民没有话语权,也没有选择弃权,这样操作是完全错误的。

回到马云的乡村寄宿制学校校舍计划、校车计划上,可选择几个乡村地区试点,在现有寄宿制学校基础上,改造寄宿宿舍,让乡村寄宿学校焕然一新,让孩子们有机会接受不一样的乡村寄宿教育,有不一样的乡村寄宿生活。这可为乡村寄宿教育探索一种新的办学思路。

但是,要让所有乡村寄宿学校都有好的寄宿条件,给孩子们好的寄宿教育和寄宿生活,仅靠社会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政府部门投入资金解决,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就如面向贫困地区孩子们的营养改善计划一样,之前由社会公益机构在少数地区推进,后来成为国家行动。而在建设乡村寄宿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时,政府部门必须因地制宜,科学、民主决策,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见,立足于通过办好每一所学校来办好乡村教育。这样的乡村教育才有未来。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