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关于叶浅予:速写绝非小技,精神深处是写意与自由

顾村言
2018-01-24 08:19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叶浅予(1907—1995)一生关注时代和民族命运及生活,并绘之于纸上。其成就尤以漫画、中国画和速写为最。他后以中国传统笔墨创作人物画,最以舞蹈人物画著名;而速写几乎贯穿其一生,既宜于其创作,又自成一家风貌,鲜活、生活且将情态表达得酣畅淋漓又余音不绝。

1月23日起,“仅仅是速写?——叶浅予个案研究展系列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览旨在通过对央美美术馆藏叶浅予不同时期速写作品的展示,并配以叶浅予相关文献、艺术年表、速写理论著述和人生际遇中影响其艺术发展的人或事。

叶浅予先生的弟子,知名画家、艺术评论家谢春彦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速写之道久已不兴,然速写绝非小技,更非小道,叶氏速写的精神深处是一种真正的中国写意与自由的精神,这对反思当下艺术界意义尤大。

叶浅予

朝鲜双人扇舞 1977年 纸本铅笔 12.5×17.5cm

叶浅予速写可称“速写史”

澎湃新闻:速写是叶浅予先生一生所好,他的速写之作,关注人物、关注时代、关注民族的命运,影响极大,你和叶浅予先生是如何相识的?

谢春彦:丹青之道乃意气之事,非懦夫所为也。叶先生百年诞辰时黄苗子先生有一对联“追随逾半世纪,名世当五百年。”评价极高。我想还是从先生对我的影响说起。我出身不好,也没有资格读中央美术学院。因为从解放以前的1940年代起,徐悲鸿就非常赏识叶老师,后来请他去做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一做就是五十年。徐悲鸿曾经讲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叶浅予这个人物五百年来都没有的”——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了,但足见他对叶先生的赏识和评价。因为中央美院是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的“老巢”,可见叶先生在艺术界大家是如何对他评价的。他解放后即是中国美协副主席和秘书长,当时担任这样的职务是比较严谨的。

画家、评论家谢春彦

至于我与叶老的关系,说来好玩,我出生在一个“枪杆子”的家庭,父亲是黄埔军校早期的学员,广州起义后,他又是第十九路军,参加台儿庄战役的,黄埔军校算是蒋介石的嫡系,所以抗战以后我们就从四川回到了南京,家就住在新街口。有一个远房的嫂子,那时大概二十一二岁,也是受过教育的,是我爸爸的学生,也是山东老乡,她那时在我家看到我乱涂的画觉得很喜欢,就带了本漫画给我看,我那时候也不懂什么是漫画——那本漫画居然就是叶先生当年在抗战时期创作的作品,就是他在南京画的“王先生”与“小陈”,在上海最早是画“王先生”。这个远房的嫂嫂就这么给了我一本,她自己读了,小孩子却看不懂,但只觉得好玩,人跑起来很夸张,而且那个时候有家电影院离我们家很近,叫大华电影院,在新街口,那时候电影院很少,居然放了一个中国最早的万氏三兄弟拍的片子,好像是《孙悟空与铁扇公主》,这是我对漫画最早的接触。但是对纸质媒介漫画的接触,第一本还是叶老先生的,当时我只是觉得好玩,一点都不懂。张乐平的三毛比他晚出,等于是他的小弟弟,而且是无字的,顶多有个题目,叶先生的王先生与小陈,嘴里是有吐出话来的。我那时候识得几个字,画小陈或者王先生生气了骂人,写“妈特皮”,当时八岁,作为小孩子觉得好玩,我们学的书里面没有这些话。有时候也学着“王先生”画个小头,画小陈,圆圆的牛鼻子,戴副眼镜,这是我对叶先生漫画最早的印象。

香港服装店 1985年 纸本铅笔 15.8×20.8cm

澎湃新闻:最早认识的机缘是哪一年?

谢春彦:1977年。当然在“文革”之前我喜欢画画以后他就是我的偶像了,小时我看的最早的一本美术技法理论书就是他的《怎样画速写》。

澎湃新闻:这本书对你影响非常大?

谢春彦:因为我也喜欢速写,最近忙了(画得少),本来我一直在画速写,我到欧洲美国都喜欢买速写本画速写,就是受叶老师的影响,包括他的绘画造型、方法。我认为我受到的影响一个就是来自叶先生,一个是丰子恺,还有齐白石,当然齐白石我不认识他,丰子恺我后来才认识。叶先生是走得最近的——叶老师大概认为我就是他的学生。

“文革”时,“四人帮”把他和他的第四任太太都在秦城监狱里关了7年,叶老师被单独关起来,不让他讲话,这样下去几年就失语了,但他坚强活下去。他就在肚子里“写”小说,然后趁监守不在时,发出声音来讲这个小说,这样就恢复了语言能力,而且在裤子上空写——此即古人所谓“书空”了。1977年,他刚刚放出来,但是问题还没有最后解决。有一次,我、戴敦邦和方成去看他,我发觉叶老师好像没有被整死,好像还是捶不烂的一颗“铜豌豆”。那天我也不敢讲,我是后辈,戴敦邦比我大三岁也不敢讲,我就和老大哥方成讲:“老方,跟老头说,能不能画张画。”老头听见了——那时候老头70岁。那时候也是我第一次看他画水墨画,他刚刚放出来,家里还很简陋,物件都抄掉了(他收藏的一些古代的东西都被林彪、江青、陈伯达、康生四个人分掉了)。因为刚刚开始画,还不是很顺,到后面就顺了。画的是朝鲜族的扇子,画得很嗲,白色的裙子上有一个鼓,只有这把扇子画了颜色很鲜艳的牡丹,对比很明显,有韵律。老头说:“谁要啊。”我偷偷想,第二张肯定更好更顺,我就说等一下,我看他还要再画下去。第二张画了一个表面上看颜色并不丰富的,藏族的穿了一身黑袍的人,精彩啊!一画好我就忍不住了,说:“老头,我要这张!”他就说:“小谢门槛精啊!”这张画几十年来我一直挂在书房里,已经变旧了。后来他说我现在从监狱里放出来不久,是恢复期,要把笔拾起来,我还是想要做一些事情。他们夫妇俩都是文艺界的大人物,“文革”时被斗得这么厉害。我说他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就画出了“王先生”,达到了国际水平,这不仅是中国漫画的经典,也是世界漫画的经典啊!他也蛮有意思的,曾经画过这样一张画,题有“你中有他,他中有我”,特别精彩。

苗族女孩 1942年 纸本炭笔 38.5×27cm

澎湃新闻:你的意思,叶浅予先生的速写可称“速写史”?

谢春彦:是的,老杜是“诗圣”,也可以说他就是“速写圣”。他可以对过去这么长的时期——中国经历的好几个政体,经历的很多风风雨雨,都有忠实的记录,而且还有他主观的感情在里面。他很有主观的意识。叶先生早期最彰显的莫过于漫画和速写两项,然中年以后渐次疏离漫画,速写却是一辈子没有停止,手不停挥,兢兢业业,凝神专注,乐在其中,这是毕生的事业,亦是毕生的癖好,至其将终,还以毛笔宣纸把盛年时期的速写力作重作数枚长卷。关于速写的缘起,他曾回忆说: “一九三三年秋天在上海和墨西哥漫画家珂佛罗皮斯相识,我见他身上经常带着小本本,记录他在旅行中所见的各种形象,从此我也拿起了速写本。”

评剧演员新凤霞 纸本铅笔 23.5×17cm

澎湃新闻:目前所能看到叶先生的早期速写代表作有哪些?

谢春彦:1936年7月叶先生在上海杂志社出版了一本名为《旅行漫画》的速写集子,由南而北地展现了当时极为生动的种种社会人生相。用笔爽利,以夸张为主调,是风格十分新鲜的速写作品。所绘人物是眼中之人,亦为漫画大家的意中之人。如南京船民、北地老妇、舞女洋少等等,总被——速而写之,充满生命力。这些作品是老旧以及学院派所孕育不出的异品异格,切近生活,切近生命,切近时代,法意独树,古稀而后依然打动吾辈,并给僵化的人物画创作树立着一杆异美的情、艺、技的坐标。

三个小姑娘和画家 1958年 纸本铅笔 17.4×23.7cm

速写与文人大写意相通

澎湃新闻: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文人画的一些大写意画或许也可算当时上是速写,不过更强调写意畅神,叶先生作品有传统的成份在,吸收西方文化时也十分自信。

谢春彦:一般人理解,速写是这一百多年来从西方传来一种概念,其实你想想看,我们的大写意其实从内在血缘来看和速写是相通的。

叶先生身上有来自传统的仕的成分,对西方人文精神也采取“拿来主义”,可贵的是,他有一种天然的文化自觉要求——他对“拿来”有着自己的尺寸,他十分强调民族的主体精神,然而又有当代性。

抗战入蜀时期,先生交游大千一辈,又因与舞蹈家戴爱莲结合,钟情舞蹈,此后的速写接近水墨,渐渐与所谓中国画靠拢,弱化漫画意味。包括任教央美后,他的艺术性格并没有根本地动摇,尤于速写一道还是一贯而下,保持着一种可贵的取形攫神、潇洒刚健的体相,于放脱中自具严谨,在凝肃规整中自由放达,显出叶派速写的独一番家法。如著名的《扇舞》,只写背影,用线舒曼而劲脱,如一笔画贯之,通体畅然,亦动亦静,天然模样呼之欲出。于兹之用笔用墨,几乎让西洋炭笔于洋纸上化合成崭新的写意神品,那动作、那动律、那韵致、那雅化、那生命、那法和意皆由叶公的神笔一蹴而就其中矣,这等速而写之之作,若放诸四海是一概而会令中西惊艳的;中国书法畅神的用线,因叶公的心手妙合使速写可诸作品,并晋而为名作了。

再如他面对寿高九十的白石画翁所写的数帧,也是下笔肯定,简而神。老画师平和的目光被他的细铅笔线表现得是如此让人叹服!其后先生又以白描之法写于宣纸,便是我们每见每叹的那幅白石老人影像了!

所以我喜欢叶老爷子的速写。我们那时候出身不好,没有机会学习,速写是最好的锻炼基本功的手段。而且好的速写自身就可以成为单幅的作品,像叶老师画的齐白石、梅兰芳,画扇子舞,那是一笔画成的,潘天寿请他到当时的浙江美院去讲过一次大课,那幅扇子舞的画就几根线,精彩极了。他都是这样画的,笔不动,本子动——这是我在画院的同事、好朋友,一个也很喜欢画速写的画家梁洪涛做学生时见过的,潘天寿请叶老来给年轻教师和学生讲速写。叶老师就讲,我这个画就是这样画成的,本子动,笔不动,一笔画成。那张画也成了经典。

山鹰 1954年 纸本铅笔 17.4×12cm

澎湃新闻:你最早看到叶先生的速写原作是什么时候?

谢春彦: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1962年或1963年,上海南京路的老美术馆那时候开了一个四人速写展,其中有不少叶先生的速写作品。

因为速写是用眼睛带着感情、带着对艺术的感觉,以及艺术所形成的一种撞击,这里边不仅有生动气韵,进而言之,还有生命意识。我曾拜观先生各时期大量速写原稿,也曾直观先生命笔作速写的现场,真是全神贯注,持笔如临阵运神兵之大将,目光如炬,势若雄狮搏兔,电光火石,迅然成作。叶浅予的速写乃是他手操毫管直面造化的一场场生命艺术的撞击。非惟徒事摹拟呆写、描头绣脚者流可以梦见,亦非以所谓科学素描之法所愈写愈错者也。绘画乃情致、意气之事,叶公的速写尤其如是。他的速写不独写尽了造化诸象诸神,也记录了他昂扬宏美的生命,我们今天面对他的速写仍可感受到他生命的滚烫和火花般的壮丽华美。

虽然叶老的速写有口皆碑。但实际上,他没有受过非常专门的教育,他连大学都没有考进,是时代造就了他。1920年代时,他才二十出头一点点,他在上海三友实业社做练习生,说得好听是练习生,实际上就是学徒。先要叫你去站柜台,卖花布,你才能知道顾客喜欢什么样的花纹,知道怎么来符合大众审美和市场需求。那时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上海,既有旧的文化传统,而西方文化其实非常小众,在当时那个圈子里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中,叶先生算是头面人物,在他身上有属于平民的、民间的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他骨子里又有中国传统士人的风骨、理想。比如李白看到了安史之乱,他就爆发了写诗的冲动。

中国禅宗有南北宗之说,南宗的要点在于顿悟,我觉得速写就相当于艺术中的顿悟。

青城脚夫 约1940年 纸本淡彩

澎湃新闻:也与中国文化中的写意精神直接相关。

谢春彦:是的。这种怀有生命的伟大理想从哲学上来讲和中国的速写是有些相像的。所以我觉得,而且叶先生也讲,速写是一种认识生活和锻炼技巧的最好方法。好的速写可以作为作品。我们可以把速写的概念扩得大一点,它不仅是欧风东渐后所形成的一个美术门类,同时从哲学和技术层面也能找到相呼应、因缘、根植的东西。叶老师晚年我经常陪他回北京、老家,但是他最后说身体不好了,他拿那个小本本就拿得少了。他的老家是浙江桐庐,他住在桐君山上(当地给他建了个富春画院,在富春江边上),在桐君山的山路当中,要走大概二十几级不太好下的石阶。他的屋子旁边有两棵树,一棵是百年的樟树,一棵是百年的枫树。每天早上他起得早,我也起得早,吃早饭我总陪着他。他要沿着富春江走大概二三里路,到麦田坞,那个地方大概主要是种麦子的,所以叫麦田坞。他拄着拐杖,实际上他那时候已经85岁了。他一辈子是有英雄气概的,但廉颇到底老矣,我要扶着他从台阶下来,他就说:“不要!”虽然喘气,但还是坚持着。我们常常陪着他到麦田坞,那里是很有意思的:有很多老百姓,他们都跟叶先生很熟的,早上去了之后,碰到小朋友,叶先生就会用家乡话问他们:“去读书了吧?”碰到老农就会讲讲今年的收成怎么样、雨水怎么样、养了几头猪、猪的价钱怎么样。

西湖系列一 1984年 纸本铅笔 15×21.3cm

澎湃新闻:与乡亲们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感情,一种平民性,让我想到孟浩然的“把酒话桑麻”。

谢春彦:对。他是很平民性的画家,狗见了他叫,他也老是跟着“汪汪”地叫,真是到了一种画境,真正和他故乡的山水、人情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我是非常感动的。

所以我觉得我是先喜欢他的速写,小时候看他的漫画半懂不懂,后来才看他的水墨画以及很多人物画尤其戏剧速写——他的成就有三大板块:第一是漫画,第二是速写,第三是水墨画的舞台人物。因为他是很懂舞蹈和京戏的,尤其是画京剧,他是非常内行的。他走的是比较刚健写实的路子,不像关良先生的风格比较夸张。他对抓神和抓形都很重视。比如他画的速写梅兰芳《贵妃醉酒》,梅兰芳、贵妃、京戏、叶浅予,这四者作为元素都会呈现,能看出画出来的人是贵妃,然而又是梅兰芳的脸,又是在某个特定情节下的人物,同时有他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理解。我有很多朋友,一些有成就的画家还有理论家,包括一些他的朋友、作家,排除感情来说,他们都认为近百年来叶浅予速写实为中华第一,而且他的速写中有民族主体意识。

西湖系列之二 1984年 纸本铅笔 15×21cm

澎湃新闻:他的速写与欧美的速写风格是有很大不同的。

谢春彦:我们现在如果找人和欧美的速写画家比如毕加索来进行艺术“对决”的话,第一个人选无疑是叶老头。

澎湃新闻:叶先生的速写是最有中国风格的。

谢春彦:老师去是1995年去世的。《红灯记》里李铁梅有句词提到“18年的教养恩深”,虽然我并不喜欢样板戏,但想到这句话,我会怀念这个难得的宗师,对我这么好,而且影响了我做人与作画。这里我要提倡一下被大家久疏的“大雅久不作”的速写。叶老师的品格是从上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一直到他去世,全国美术界一致认可的。所以做人要做叶浅予这样的人。

马车 1961年 纸本铅笔 12.5×17cm

澎湃新闻:结合叶先生的速写,我们再谈谈速写与当下艺术的关系,其实就当下的艺术界而言,很多艺术家并不太注重速写。

谢春彦:速写是取代不了的,当你面对课题,你对着对象,一棵草也好,一个月亮的倒影也好,一个美人也好,一个英雄也好,甚至于一个有缺点的底层的人也好,一个艺术家要表示出他对生活事件的态度和责任,而速写这个形式让你和对象在你的纸面笔头能够产生碰撞,我认为一个真正有理想的画家在画速写的时候,应该有一种生命的东西。我说的那种快,是立即“杀生取义”,所以说我想速写还是值得研究的,在叶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我编了一本《叶浅予谈速写》的书,同时我也把他1940年代末期作为学者到美国访问的《天堂记》给印出来。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很具体的,它有很多传统的东西,也有很多温柔细致的东西,所以我们大家做了,这个传统就好像没有断,如果我们把它在仓库里摆着,那就太可惜了。

我想本身是闪光的东西,我们应该让它闪光,应该读到它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不单是技巧的问题。再伟大的画家,讲了很多大理论,最后你避免不了拿支铅笔、拿支毛笔,你总要试一试。在美术教育层面而言,我觉得这几年办美院、办美联太多。还是要对年轻人负责,这个展览或许对美术教育会有一些启发和推动。1992年他在上海办了个人展览(当时在老的上海美术馆),他是从上海发迹的,而且是美术圈里的代表人物,但那次展览是他第一次到上海来开个人画展。

牡丹亭系列之二十 约1960年代 纸本铅笔 15.5×10.3cm

澎湃新闻:与他在上海美术界出道时相比相当于隔了六七十年。

谢春彦:1992年,随着逐渐改革开放,社会空气开始生动起来,活跃起来。像他这种画过漫画,思想敏锐眼光敏锐的人,也看到了美术教育和美术创造的一些问题,虽然他已经80多岁了,但是他和我讲:“春彦,我这次回北京,要做做‘还乡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他要在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上正正风气,但是他毕竟老了,叶老师应该说这一辈子无愧于民族,也无愧于艺术和他的教学,包括他的家乡、他的学生,这种精神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发扬下来。现在从物质上来讲,我们太丰富了,从创作的条件上来讲,也比以前好多了,但是我们的精神反而有点萎缩——不是说全部,但是这个现象非常严重,所以我觉得一个有责任的人,一个对民族和国家有理想的人,应该会从叶浅予他所遗留下来的作品包括速写中找到我们清醒的洗涤剂,找到我们继续前进的力量。

姥山 1984年 纸本铅笔 12×17cm

澎湃新闻:从你个人的角度来说,你觉得叶先生的速写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在哪些方面?

谢春彦:叶先生他真是自学成才的,来自民间的他是那个年代,上天给我们人民和艺术界的一个宝贵礼物。我觉得他有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在19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是他一开始的时候路子就很正,而且视野广阔,“吞吐古今,化合中外”,最后成就了他,这个不简单。那么我想我们现在条件好了,书画界的朋友包括我自己,有时候条件好了要产生惰性,而且追求的东西往往忘记初衷,我想叶老师的速写和他的人品应该成为镜子,让我们冷静下来。这么好的物质条件,我们能干什么呢?我们要做什么呢?“吞吐古今,化合中外”对我们的创作和文化应该是有启迪的,这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真正应该流传下来的还是文化,而且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不是钱,物质虽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最重要的是文化。法国一个大作家或者一个大画家可以抵挡一个军团,所以我呼吁大家更精神化一些,应该有一些追求。

澎湃新闻:说到反思当下,从叶先生的作品尤其在漫画中是可以看出不少批判性的东西的。

谢春彦:叶先生那一批文化人对新的文化非常敏感,既可以看出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西方文化吸收的正确态度。比如他早期的漫画,是用外来的形式对当时的中国现状进行调侃与批判,而他后来所画的《我中有他,他中有你》的自画像中,就有对自我的批判性。叶先生的批判性与当下的痞子文化是完全不同的。通过他的作品,针对当下的不少艺术界与社会的问题,比如如何吸收外来文化,是可以找到端倪的。

北京农舍锅台 1948年 纸本铅笔 18.1×13.1cm

澎湃新闻:你与叶先生交往中有哪些印象深的事?

谢春彦:叶老师有非常强烈的平民化思想,1992年他到上海来办展览,展览结束后,方增先是他最早的四个研究生当中的一个,方增先的身体不是太好,我那个时候在工作,方增先觉得很为难,从礼仪上讲老师的展览你就要陪老师回桐庐,展览后画作要押送回去。后来我说“老爷子我去吧”,老方他是馆长,身体也不太好,当然叶老师很高兴。所以一路上,我就有机会和他谈一些事情,我印象很深的,就是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海派问题,车开过杭州六和塔下面的时候,在钱塘江边,叶老师讲“海派的核心精神是自由”——我觉得叶老师这句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和他的画一样。自由从哪里来,从民族来;民族从哪里来,是从斗争来。关于海派讲了那么多啰里啰唆的东西,可我觉得这句话被他抓住了,就像他的速写是艺术的传神。他当时还讲到新浙派。

实际上新浙派的产生与当时的时代和文艺政策是有关的,那么它有没有功呢?是有功的,因为旧的中国画,经过“五四”的洗礼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很多事——在抗战或内战时期,我觉得新浙派也是水到渠成。一个新政权诞生,当中国画从旧的传统里慢慢走过来,也是跟这个民族的命运一样摇摇摆摆的,它必须为新政权服务,为新政治服务,为新的欣赏者服务,那么最好的办法,最直接的办法,最快的办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素描加色彩,再加上革命内容。从当时的文艺的功利治用来讲,我认为是有功劳的。而且培养了大量这方面人才,主要是从国画人物创作来讲。再一个,在另外的一个面上,它自然地在新的政权上也拯救了中国画的地位。但是它的缺点是太直接为政治服务了,那个时候苏联式美术教学的方法太功利了。叶老师做了一辈子美术教育,他觉得中国画的教育是有问题的。

扶车的红衣女孩 约20世纪40年代末 纸本彩墨 45×33cm

澎湃新闻:他对这方面的反思蛮多的,比如对强调造型、轻视临摹的反思,提出破除“素描”的迷信等。

谢春彦:我认为叶老他还是有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包括他的艺术主体意识。徐悲鸿先生某种意义上是他的赏识者。他当然也感谢他,但是他认为徐悲鸿以素描来打底子来搞中国画,不能说不对,但把它当做唯一的路是欠妥当的,所以他也主张要学篆刻。现在是无所谓了,那个时候要学篆刻,要学写生,要学书法,要诗书画打通,要回到我们儒家最早的教诲上来,中国文人书生要有六艺之学,否则画画就成了工匠了。所以叶老师是思想很尖锐的。当他看到张桂铭有一次画的简笔八大风格的画,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不接受,叶老师当时在中国画研究院,他特意讲这张画好,而且把张桂铭特意叫来说他这张画画得好。当时张桂铭还是年轻的,听到叶老师这样讲,对他的鼓励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勤奋、对民族大事大业有激情的人,他同时也是个冷静的教育家,其实他在解放初的时候,所达到的成就是非常高的,比如那幅《民族大团结》,张汀先生这样讲:“这是解放以后最早用传统的方法表现生活,这是最成功的最初的尝试。”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所以说,这就是你刚刚说的叶先生一直强调的是艺术的主体和文化的主体意识,包括速写也要有一个民族的主体意识。

谢春彦:对。从中国的传统来讲,从哲学上来讲,他的源头是儒道合流。他的那幅《民族大团结》,是用北宋的方法画出新时代,非常严谨的,包括颜色等。所以我觉得叶浅予先生也是一个宝库,我希望这次我们通过速写这个小的切入口,唤起大家的兴趣注意,然后深入地研究。我们时代还是应该进步,但是我们的传统,不要一提中国画、上海,就马上提海派,提海派就提海派三家。过去的一百年中,文艺的发展是十分复杂的。比如说,他的这个舞蹈和速写当中,对于女性对象的描写,你可以看出他完全创造和突破了明清以来对那种女性消沉(的描绘),他画出了女人的健美。叶老的朋友——费新我先生曾对叶先生说:“叶先生,你的舞蹈人物和舞台人物,应该说是新时代的健康新仕女。”他的审美上有新的东西了,但它有不是那种非常政治化的东西。

他的书法也写得好,刚健清新,什么时候我还是想编一本他的书法。中国讲骨法用笔,最关键的就是用笔,他的用笔是刚健清新的。在纪念叶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曾把他的一张不大的画,画的是一个人物拿着一块手帕跳舞,那幅画高度大概只有两尺多,在做海报时放大到好几米,还是非常传神。我觉得我们还是应多多借鉴叶老师,让我们少走弯路,少走错路,少走邪路,因为前人已经用他的努力做出了东西,我们不要随便去破坏它。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中国写意画强调人品与画品的结合,或者说画即是人,人即是画,重新反思叶先生的速写只是个突破口,也就是得走进叶先生这个人,并不仅仅局限于速写。

谢春彦:对!写意即人,速写即人。画品与人品必期一致。他有点道家之风,对物质生活又看得非常淡。他晚年写自传,重读四书,他是想对人生、对社会找一些答案。他一辈子画速写,对当下的时代与世界从没断过血脉,这也是他与老百姓最天然的联系。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