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这个话题,也许是你每天都会遇到的地铁场景

微信公号“上海大调研”
2018-01-24 11:26
浦江头条 >
字号

“包请配合安检……请您配合下……”

安检员张丽手持安检仪,追着一个背包的中年女乘客到闸机口,乘客没有搭理,自顾自刷卡过闸机走向站台。

“你看提示牌写着‘安全出行自觉安检’,关键还是要乘客养成自觉接受安检的意识和习惯。”张丽似乎已经习惯了工作中各式各样的“挫折”,但遇到拿大件行李的乘客,她一定会要求对方过安检,“有些人会跟你推搡拉扯,我们只好叫驻站民警来处置。”

这几乎是乘坐地铁时司空见惯的现象,地铁安检,有人嫌烦,有人觉得“形式主义”,配合度不够高是不争的事实。

在地铁安全中举足轻重的安检,却常常遭遇各种质疑和不理解。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地铁安检,究竟还有什么好办法?

安全是‘1’,其他工作是‘0’;没有安全,后面的‘0’再多也无用。从最初地铁1号线南段5站通车,到运营里程达666公里的世界第一轨道交通网络,上海在不到30年里超越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发展。

今年的上海“两会”上,轨道交通安全也成为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来听听代表、委员们对地铁安检有什么好的建议。

何不换种形式来安检

大数据与高科技

“大数据”和“科技”是代表、委员们谈到轨道交通安全时用的最多的关键词。

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规定交通安检等环节可以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金量,目前轨道交通安检手段还比较单一。建议采取更多的技术手段和新设备,运用大数据平台以及头像识别技术,采取“走入式安检”方式,既能快速甄别安全隐患,又不影响乘客进站速度。

站区基层民警进行安检数据采集。本文图片均来自“上海大调研”

北京的办法

在北京地铁最早的换乘站点国贸站,由金属隔离的蛇形排队区域被设置在站台外——乘客必须在这里排队后再进入车站,通道直接连向安检口。安检口一般分为带包和不带包两根通道,除过包仪器外,还有安检门和手持式安检仪。

在客流量相对较小的潘家园站,进站通道同样通向每次只容一人通过的安检门,而包括客服中心、自动售票机在内的设备全部在安检区之内,必须安检进站之后才能使用。

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同时,大调研也正在行动!

近日,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结合前期已经开展的轨道公交公安工作大调研,分7个片区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会上,各调研单位就轨道安检问题交流调研心得、梳理短板问题、研讨工作思路,为确保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零事故”的高线目标建言献策。

这一轮调研收获颇丰。上海轨交警方将深度推动“公安+企业”安检联合督导制度,促使安检力度由“柔”向“刚”转化。对标公安部“逢包必查”安检标准,全体民警针对轨道区域各安检点

开展“全时段、全覆盖”基础情况大排查,分析制约本市轨道安检发展的根源性因素,研究创新制度化、科技化、个性化解决方案,探索构建符合上海超大型城市轨道安防,实际特点的安检新模式。

逢包必检还是分道安检?

客流集中的枢纽站点“逢包必检”,没有一个乘客可以绕过安检。

轨交2号线、10号线虹桥火车站进站口设置半米宽的蛇行通道+物理隔离栏,有火车站一样的安检配置:一个落地式安检机、一个安检门,安检门前有安检员引导乘客人包分离安检

。安检门后手持安检仪的安检员对身上带有金属物的乘客进行二次安检。

分道安检:大包、小包、无包分道进站已在24个进站口试点运行。

轨道交通人民广场站三角大厅进站口,“大包通道”“小包通道”的指示箭头将不同类型的乘客分两个通道进站,大包必要过安检机,小包只需接受手持安检仪检测即可。

分道安检试行。

乘客不配合,该怎么办

提升安检人员态度与待遇

乘客的配合对轨道交通安全同样重要。很多乘客的不配合,其实是对安检人员工作态度的一种“反弹”。

现在地铁安检人员存在态度生硬、安检不规范等问题,市民对此有议论。这背后有安检人员来源多元及岗前培训不够的情况,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员工专业化培训与考核,提高责任心;同时提高他们的待遇,增加职业吸引力。

乘客也应该转变观念

当然,乘客本身也应该转变观念。申通集团副总工程师、市政协委员王如路表示:

乘客也需要转变认识,安检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乘客与安检人员也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地铁安全的“共同体”。

110宣传日现场,民警与市民探讨安检问题。

【延伸阅读】

地铁安检真的是“多此一举”吗?

当然不。

负责地铁安检运营管理的申通集团和轨交警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安检对预防地铁火灾、安全事故等的确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不少站点每天都能查出违禁物品。

有些违禁物品让人“大开眼界”。比如,伪装成梳子、钢笔和皮带的刀。

违禁物品

违禁物品

有些违禁物品让人“大开眼界”,比如,伪装成梳子、钢笔和皮带的刀,简直触目惊心!下次遇到地铁安检,您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原题为《小研进两会 | 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这个话题,也许是你每天都会遇到的场景》)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