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宿白:从许昌到白沙

宿白
2018-02-01 10:12
私家历史 >
字号

【编者按】宿白先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2018年2月1日早晨在北京病逝。1922年生于辽宁沈阳,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系中国佛教考古和新中国考古教育的开创者,著有《白沙宋墓》《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等,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终身成就奖。

1951年,宿白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3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报告。《白沙宋墓》将田野考古和文献描述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原貌,为中国历史考古学开创了物质文化研究的典范。本文是《白沙宋墓》附录的一篇文章。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宿白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夜,我们一行五人由北京出发,乘京汉路火车去河南禹县白沙水库工作。到许昌下车后改乘汽轮马车西北行经灵井镇、泉店乡抵禹县白沙镇(插图一)。

中州多旧迹,沿途废城、古冢迤逦不绝,殷周陶片、汉画像石、花纹砖、唐宋瓷片更随处可见,可是任务紧急,不容我们多耽搁时间做些勘察工作,所以当时的行程记录不是简单草率,就是没有图片。最近为了编写白沙宋墓报告整理了一下各种记录,觉得还可以在这份不完全的行程记录中择录出一部分河南比较少的古建筑材料,略为编次,供给留心河南文物的同志们参考。

一 许昌民居、家具杂记

许昌多硬山砖建民居,其砌砖方式与北方不同,大约都在八行到十二行横砖之上,施陡砌丁砖一行,这种砌法可能由于此地黄土性黏,墙心所填塞之黏土,可以增强墙心与砖皮之间的黏着力,所以不必如北方常见的“一横一丁”耗用砖块较多的作法。砖墙间多嵌汉花纹砖:

有的是无次序的杂排在新砖之间,这是单纯地利用旧料;有的是有意利用花砖嵌作装饰,排列有序。花纹样式甚多,其中也颇有不经见的(插图二)。山墙多装饰,博缝砖下施拔檐线二层,上层作细齿纹(插图四),其下影作或影塑悬鱼惹草,悬鱼惹草的组织多用忍冬纹。较大的歇山顶建筑,不着惹草,只用大悬鱼,此大悬鱼多琉璃造,其组织也流行用忍冬(插图三)。

许昌版筑民居檩头都伸出版筑的硬山山墙之外,这样处理檩头,大约由于檩头完全封闭在土墙之内,一遇雨水即易为土中所含酸素所侵蚀,为了防止檩头受蚀,因而使之伸出通风,但年月经久,风雨日晒,此伸出部分虽然未蚀毁,但也逐渐露筋糟损,假如展宽屋顶所铺砌的草或瓦,使各檩头有所掩护,而各檩头的挑出部分也排列取齐,并安装博缝,则这种毁损就可减轻,同时也增加美观,于是原来的“硬山露头造”就变成了悬山造。悬山屋顶之形成过程,得此许昌版筑民居之例,似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线索。

许昌民居中最值注意的是梁架上应用大叉手。叉手的结构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如离车站不远河南大旅社的南房,房面阔三间,当中二架梁栿之上置大叉手—当地叫举手,承托前后金檩和脊檩,前后金檩之下设木楔防其下移(插图五);一种比较繁杂如西关某饭铺,又在前后金檩下置斜撑(插图六)。梁架上单单用叉手的作法在殿堂建筑中,唐以后即不复见,而这里的现代民居却还在流行。研究古建筑不能不注意现代的民间建筑,这倒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例证。

许昌旧式家具,多存宋制,如桌椅用圆足,侧脚和收分俱甚显著(插图七)。又如巾架上方横撑两端上翘,雕刻兽首(插图八)。家具的装饰花纹,也和民居山墙相同,流行用忍冬,旧式的桌椅(插图七)、巾架(插图八)如此,新制格子门的腰华板上也如此(插图七)。忍冬纹是六朝晚期主要的装饰纹样,唐初即逐渐为“初期的枝条卷成”所代替,宋以来似即无闻,而此处竟沿用迄今不歇,并且还发展成各种式样的组合,此种情况正和前面所说的叉手极似,考古不知今,实在是难以想象了。

二 灵井镇的明建群

灵井镇在许昌城西十五公里,镇中间有灵井大庙,为许昌十景之一—“灵泉瑞溢”。庙位镇街北。三门内有灵泉,泉上覆以三檐小阁(插图九),檐下列四跴单昂,上檐平身科一朵,中、下檐平身科各二朵,昂的杀颇平。柱头科昂未加宽与平身科同。角科的角昂、由昂也未加宽。上檐作歇山顶。三檐翘角甚厉。阁内外柱集中四隅,中容灵泉,泉上自阁顶垂塑一龙,龙首下俯。

三门外隔镇街建观音堂(插图一〇),堂小巧,单檐歇山顶,斗栱、翘檐和灵泉阁同。堂南壁外面下方置一石雕龙首,龙口吐水,水贮成一池,此水即由灵泉暗引至此者。

泉阁北为水母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栱略同泉阁,中供水母塑像,像前用汉画像石墓门一扇支撑石供桌。

殿北为后殿,近代所建。其前列碑六:成化十六年重修灵井亭碑记,成化十年重修灵井庙记,万历二十四年重修灵井庙池记,三碑在殿外西侧;嘉靖四十三年重修灵井庙记,万历十九年重修灵井□□门□记,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天师殿井楼善士题名碑,三碑在殿外东侧。

后殿西为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造。按道光《许州志》卷首所附“灵泉瑞溢图”,西大殿之东有墙与后殿、水母大殿隔绝,因知此西大殿原不属灵井大庙,但现已打通。

以上观音堂、灵泉阁、水母大殿和庙西的西大殿,依其建筑形式、斗栱组织,约皆明代所构,清初或略加修整。古建不多的河南,得此一群明清间物,也颇不易。

三 泉店乡的古迹

泉店乡在灵井镇西北,为许昌、禹县间的大镇,来往车马多小憩于此。镇内民居墙内多杂有汉花纹砖,砖和在许昌常见者不同,较之为宽大,花纹中部横贯凹下方形纹饰一行或二行(插图一一),这种花纹砖根据以后白沙的发掘,知道是附近汉代小型花纹砖中最早的一种。

出乡南门西行,沿公路多高大古冢,三五成群(插图一二),乡人叫它作皇粮冢。呼古冢为粮堆、粮冢,我们一向以为应限于我国边疆地区,因为凡此传说皆与历来防御边界民族入侵而发生战争时的粮秣难济有关(如山西北部阳高、云南东北昭通等地老百姓对汉墓群的传说),此在中原也呼粮冢,殊出意外。

四 禹县天宁寺

天宁寺在禹县城西北隅,现为禹县县立中学校址。寺内原来建筑多已改建,唯正殿除四周后包砌砖墙、新设门窗外尚少变动(插图一三)。殿单檐歇山顶,平面方形(插图一四),面阔进深各三间。檐下斗栱都用四铺作单昂,昂面杀出锋,其断面作形。正面柱头:单昂后尾出蝉肚绰幕,昂上为耍头,其后尾斫作头,紧贴在绰幕之上,再上为四椽栿。山面、背面柱头:单昂后尾出华栱一跳,昂上耍头后尾仍作耍头,再上为丁栿或乳栿。补间用圜栌斗,正背面心间各二朵,次间一朵,细部与山面、背面柱头同。转角在角缝上出角昂、由昂,由昂上置角神,角神倚坐昂上(插图一五、一六),用头颅支撑老角梁,与常见作蹲踞状以头、肩上撑老角梁者不同。内外柱用石柱,外柱方形,内柱减去前面二柱,断面作八角,柱头置栌斗,口衔四出耍头以承自前来之四椽栿和自后来之乳栿。梁架颇简单朴素,多利用原来木材之天然弯曲。四椽栿、乳栿之上又置四椽栿,其上置平梁,平梁上立斗子蜀柱,上承襻间脊槫。普拍方甚扁,两端出头刻海棠曲线。阑额略宽,两端出头斫作头样(插图一七)。

按此寺据道光《禹州志》卷十四《寺观志》所载,自明以来即无大兴建:

“天宁万寿寺,州西北隅。宋崇宁元年创建。金末毁。元大德三年重建。僧正崇威重修。明洪武十五年赐崇威符验一道。永乐、洪熙年俱赐敕一道。”

揆之内柱布置、斗栱比例和细部以及普拍方、阑额之制,也和元末建筑相类,唯平梁以上只用斗子蜀柱,转角撩檐槫上架斜枋等项,当为后代修葺时所改动。

五 禹县“八角琉璃井”

禹县城内古钧台南街路西有关帝庙,庙南邻为一“佛堂”,内奉一“古塔”,“塔”(?)石制,县人传言此塔底八角,因名“八角琉璃井”。其状上置宝珠,下设屋檐式之相轮(?)五层,其一已毁,再下为覆钵,钵下为面阔、进深各三间之小殿,殿檐下雕斗栱,转角出四抄偷心,补间分两层,中以柱头枋隔之,枋上为一斗三升,枋下为斗子蜀柱。小殿下为台基,台基四周绕以城垣,垣每面正中雕城门、双阙、角楼,城门上雕歇山顶重檐城楼和夹屋,城楼下列二门,门顶起过梁,其式杀上二角,门内各雕门二扇,每扇雕门钉六行,行四钉,自上数第三行门钉下的外侧设门环。双阙上之阙楼和垣隅之角楼亦作重檐顶。城垣下为仰莲、束腰、覆莲之莲座,仰覆莲上雕璎珞,束腰上雕作嵌镶宝石样。莲座下为八角座。再下为方柱,柱每面雕帷帐、璎珞。再下为土所掩,当即县人所说之八角石柱(插图一八)。

按此“塔”(?)文献无征,上面所云之“佛堂”、“古塔”,系据关帝庙外壁南侧下方所嵌之康熙二年“重修古塔记”、乾隆十九年“重修关帝庙佛堂记”、道光二十三年“重修关帝庙东壁佛堂记”三石碑。碑文内容多记捐款人姓氏及灵应等事,也无此“塔”(?)的建置年代。

我们依其形制,初步估定此物当为经幢之上部,幢身即为土所掩之八角石柱。此幢形式略近河北赵县城内北宋景祐五年所立的经幢,但赵县幢全幢各部皆作八角形,此则尚多四角部分,并且此幢上部小殿雕二层补间,城垣正中设二门以及嵌镶宝石样之束腰莲座,都似为更早之制,因此它的年代或较景祐五年为早。

六 白沙关帝庙

关帝庙在白沙镇东,现为白沙中心小学校址。庙以正殿建筑较古(插图一九)。平面略近方形(插图二〇)。面阔、进深各三间。内外柱布置聚于四隅,因此殿中心较空敞,置关帝像,像已毁。殿单檐歇山顶,九脊用琉璃砖瓦,正脊之琉璃雕砖和戗脊的琉璃瓦饰,都极精美,而戗脊下端踞坐之武士更为生动(插图二一)。檐下斗栱都用四跴单昂(插图二二),柱头单昂前后厢栱两侧杀成斜面,十八斗、三才斗皆作尖端向前之五角形,昂面杀出锋,下雕假华头子。其后尾出翘,蚂蚱头后尾仍雕作蚂蚱头,其上承双步梁(插图二三)。平身科心间二朵,次间一朵,细部略同柱头,唯用圆坐斗。梁架结构较繁琐,盖由于牵就所用之木材(插图二四)。平板枋甚扁,两端刻海棠曲线。额枋甚厚,断面略近椭圆形,但两端出头处尚沿垂直截去之旧制。

殿外东侧有大明正统八年重创义勇武安王庙记碑记,碑记此庙修建年代:

庙创于元至正九年,再修于洪武丙寅……历年既久,日就摧颓,前后军都督府经历刘文明等相其狭隘不足改为,乃营以歇山转角,如古王者殿廷之制。于是采巨木于山林,陶砖瓦于窑灶,焦思劳神,至手胼足胝,工善众勤,晨夜展力,肇工于宣德七年,毕工于宣德九载,用楮宝二十五万,庙庭始就。殿之栋梁修广榱题柱廊弘以大金碧辉煌,丹青炫采,廉隅整饰,翼矫翚飞,伟然为一方雄观。

按此殿斗栱、平板枋、额枋之制,以及平梁上之叉手尚宽厚有力,似皆与碑文所记之年代符合。

(此文刊《文物参考资料》1956 年4 期。文中所附线图,皆据当时速写簿描绘,并未实测。)

    责任编辑:饶佳荣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