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两会”观察④|打造上海购物,“上下季”能否融会贯通

澎湃特约评论员 李作言
2018-01-24 16:1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编者按:上海本周进入“两会”时间。构筑战略优势,打响四大品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如何再出发?请关注“上海两会”观察系列评论。

100弄文化空间,上海复古生活展,电梯门仿老石库门……2017年12月8日,第一百货以全新面貌回归南京东路商圈,整个商场摩肩擦踵,人潮涌动。

这家曾经接待过邓小平同志的当时全国最大的百货商店,是上海商业的一块金字招牌,承载着太多上海人的记忆。如今新店重整,在传统百货转型升级中迈出坚定的一步。

今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又将在上海隆重举行。上海市长应勇23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要求,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努力办成国际一流的博览会。

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购物再次奋起的契机

上海因商而兴、因商而起,素有东方巴黎的美誉与雅号。曾几何时,商业文明是这座城市最优质、最持久、最靓丽的基因之一,对她的记忆与传承也是上海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的坚实基础和原生动力。

上海开埠之后,这座有着浓厚商业基因的城市,一跃而成为远东地区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以市百一店为例,其前身是老上海“四大百货公司”(永安百货、先施百货、新新百货、大新公司)之一的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其面积之大,设备之先进、管理之新颖,被称为“远东最大百货商店”。

商业的魂魄始终贯穿着上海的潮起潮落。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上海制造、上海货风靡全国,人人追捧,成为品质、时尚的象征;近些年来,随着自贸区、迪士尼的建成和南京路、徐家汇等商圈的升级,上海又一次站到了商业文明的潮头。

毋庸置疑,新的经济形态、商业模式和消费者习惯,对传统百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苦干实干中创造机遇,在把握机遇中续写历史,上海也在思考、探索。

去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届落户上海。作为一份特殊礼遇,国际进口博览会催生了上海购物再次奋起的历史机遇。

据市商委负责人介绍,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有100多个国家5000家客商、15万采购商参加,吸引国内外专业观众50万人次以上,6天博览会将直接推动上海城市的消费能级和规模。

潮流在变,但不变的是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推进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全力打造“上海购物”品牌,GDP突破3万亿元的上海,站到了新的历史机遇期,上海购物则到了新的创业期。

沿着时光之河溯流而上,不难体察,购物形态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更是无形地塑造着城市的面孔。在上海购物的美好体验,不仅仅来自气派的百货大楼和优质新奇的商品,同样也来自优秀的服务品质。重服务、讲信誉是上海商业的另一张名片。“物美、价优、服务好”是上海购物历久弥新的标签。未来,我们该怎么做?

首先,商业购物绝不是单纯的巨大建筑物,而应朝着以人为主的导向发展,拓展思维空间、创新业态空间。其次,参照东京、纽约、新加坡等地做法,还要做细做实软性服务、细节考量、购物维权、人文关怀等,这些都是权衡上海购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再次,就整个城市气质而言,要进一步打造开放型经济、消费友好型社会,吸引更多企业和品牌入驻,笑纳全国、全世界游客。

消费的业态在变,潮流在变,但不变的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必须主动顺应消费升级大趋势,更好地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

购物不只是简单的买买买。母亲为远行的孩子装上满满的行囊,丈夫为妻子精心挑选结婚纪念日礼物,外国游客购买纪念品留下对中国的美好回忆……这些生动的购物图像,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更映照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投资规则、贸易规则、治理规则、参与规则……这些规则的改变,既促使我们视野扩大、再造购物空间,又孕育着消费升级、提升生活品质的契机。

上海将与世界一起成长,不断丰富商业、贸易、购物乃至生活的内涵和定义。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