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两会”观察⑤|发力大民生,城市温度将惠及每一个人

澎湃评论员 甘琼芳
2018-01-24 17:5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编者按:上海本周进入“两会”时间。构筑战略优势,打响四大品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如何再出发?请关注“上海两会”观察系列评论。

“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既要夯实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也要努力打造品质民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卫生教育文化生态等高等级公共服务供给。”1月23日,在参加浦东新区代表团全团审议时,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这意味着,今年及今后上海的民生保障工作,既要注重统筹布局的全面性,也要注重发展的层次性,以不同层次群体的实际需求为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核心离不开人,评价标准离不开群众的获得感。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子项,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基本需求与切身利益。对标“全球卓越城市”,发力“大民生”,上海又一次走在了时代前列。

底线民生,旨在为困难群众生活托底,涵盖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等。基本民生,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包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等。质量(品质)民生,则侧重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底线民生是底线,基本民生是基础,品质民生是终极目标。三大层次合一,是谓“大民生”。 

对比《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统筹布局与分层次的民生保障工作正在上海落地。以住房为例,今年上海将在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不放松的基础上,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房5.5万套,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20万套,新增代理经租房源9万套。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托底举措,有利于夯实住房民生底线。

在底线民生和基本民生方面,上海交出了优异的答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上涨、最低工资连续上涨;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家庭医生、分级诊疗逐步落地;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

更可喜的是,上海已经具备在品质民生上发力的条件。这种发力包含两方面,一是打造基础民生的“升级版”,从“基本满足”到“追求更好”,让群众拥有更多更好的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等资源与机会。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把新增财力优先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要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增加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等。

另一方面,是从“小”处做文章。新增1000个供户外职工休息和用餐的“爱心接力站”,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直接惠及环卫工等户外作业群体;开设500个小学生爱心暑托班,新增7000张养老床位、改造1000张失智老人照护床位等,将让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等各个群体都能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进而言之,品质民生是更高水平、更优质量的民生保障。它关注的是群众在基本需求满足后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求,需要以更前瞻的眼光出台更科学、更人性化的举措,让每一位市民都拥有更便捷的服务、更绿色的生活环境、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好的生活体验。 

对品质民生,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对爱跑步的你来说,浦江两岸滨江岸线贯通,可以一次畅跑45公里不停步;对爱读书的你来说,上海图书馆东馆建成后,城市又多一个诗意的栖息地……正是这点点滴滴,汇集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民生温度、品质高度。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