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澎湃面面观|上海代表委员支招无障碍设施管理:可设联席制度

澎湃新闻上海两会报道组
2018-01-28 07:1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18年上海两会期间,针对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多名代表与委员。拍摄:臧鸣 栾晓娜 朱伟辉 杨帆 刘瑞 剪辑:杨帆(03:43)
上海无障碍设施仍有部分不足。

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此前报道,上海无障碍设施建设总体不错,但在后续管理与维护上还不尽完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地方立法亟待加快。

2018年上海两会期间,针对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多名代表与委员,聆听他们的声音。

公众对无障碍设施的认识不够准确

“无障碍设施不叫残疾人设施,就是方便有需要的人用。只要是有困难的情况下,无论是谁使用,就是为他提供了一种方便。”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副主席(挂职)黄绮认为,公众对无障碍设施的认识还不够准确。

数据统计显示,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占比,在不断扩大。目前,上海有残疾人90多万,同时,至2016年底,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为457万。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普陀区残联副主席金晶同样认为,无障碍环境不仅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因为走得慢,也需要很多无障碍设施的帮助,“我做妈妈之后更加体会到无障碍设施的方便,很多时候推着婴儿车就需要无障碍坡道。腿受伤的人也需要。”

在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浦东新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莫彬彬看来,无障碍环境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硬件设施的认识上,更多是一种人文环境,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

“一个城市的温度决定了城市的幸福,什么是城市的温度呢?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多关注一下他们,多留出一些空间给我们的残障人士,这也是温度的一种。”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里格律师事务所主任安翊青说。

“最后一公里”管理仍存在问题

目前,上海无障碍环境整体情况如何?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住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徐存福认为,目前上海整体的无障碍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新建设施基本都按规定建有无障碍设施,但确实也存在管理没跟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奉贤区残联副主席沈杰对“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深有感触。他在日常出行中,时常发现无障碍设施是有的,但被占用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两年共享单车发展很快,很多盲道、无障碍通道都被共享单车堵住了。人们好像也习以为常。”

黄绮也留意到,生活中有很多人知道无障碍坡道、无障碍电梯,应尽量优先给有需要的人使用,但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这么做,这就需要落实管理。

“公众开始关心无障碍设施,是上海文明程度的一个目标,但现有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社会意识仍旧不够。”除了意识上的不足,徐存福也坦言,无障碍设施是依附在其他的各类设施上,其管理并非某一个政府部门单独的事,而是取决于整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他认为,根据谁建造、谁管理的原则,在各单位管好各自的设施前提下,可以设立联席制度,沟通彼此,相关法律亦需为政府部门执法提供保障。

上海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2012年国家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后,北京、深圳都已经制定了当地的法规。

“这个办法因为是政府规章,它的权威性不是很高。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条例以后,上海也准备借这个机会把原来的办法进行升级,目前也在积极地和人大部门沟通,争取能够早一点实现立法。”徐存福透露。

黄绮表示,十多年过去了,从设施的建设、运营到维护,包括原来设想当中的不足,已经有重新思考进一步落实的必要性,这其中会涉及责任方的明确。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