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民盟河北省委:优化产业精准治污,建设“无废”雄安新区

澎湃新闻记者 官雪晖 王哿
2018-01-28 18:17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在今年的河北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民盟河北省委向大会递交了一份名为《多措并举,推动“无废雄安新区”建设》的提案。

“按照中央部署,未来的雄安新区将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而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以及污染土地,对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份提案中,民盟河北省委列举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泥、危险废弃物(含医疗废物)、建筑废弃物(含渣土)、农业废弃物(秸秆和规模化养殖业废弃物)等几个方面的数据对这一点进行了说明。

民盟河北省委表示,目前,雄安新区内企业众多,共有散、乱、污企业11380家,涉及服装制造、有色金属冶炼、棉印染精加工、有机化学原料生产、玩具和制鞋等34个行业。工业固废污染物分散、种类多,局部污染较为严重。

生活垃圾方面,根据雄安新区规划,雄安新区起步期人口105万,中期(3-5年)人口控制在250万,远期(5-10年)人口500万。据测算,雄安新区发展起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8万吨/年,中期90万吨/年,远期180万吨/年。

污泥方面,雄安新区的污泥主要包括两类:存量污泥和增量污泥。前者主要包括多年沉积在白洋淀的污泥、上游河道的淤泥及工业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总量接近2.88亿吨,存量庞大,短期治理困难。后者主要来自生活污泥。参照雄安新区起步期、中期和远期人口数量,以人均每天产生150升生活污水计算,起步期年生活污泥产生量为40万吨/年,中期95万吨/年,远期190万吨/年。

危险废弃物(含医疗废物)方面,据测算,雄安新区起步期危险固废产生量为0.5万吨/年,中期1万吨/年,远期2万吨/年。

此外,民盟河北省委还指出,按照新区建设过程中,每年拆旧建新将会产生千万吨的建筑废弃物(含渣土),同时每年仍然有大量的农业废弃物(秸秆和规模化养殖业废弃物)产生,环境压力巨大。而小冶炼等污染企业拆迁、新近查明的559个纳污坑塘,以及由于滥用农药、化肥、农膜等造成肥力下降、质量退化的土壤修复工作也十分繁重。

据此,民盟河北省委提出了六点建议:发展绿色能源,构建“无固废产生”能源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零排放”;精准高效治污,实现城市固废资源化与无害化;推进循环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分类协同共治,实现污染土壤全面修复;跨行政区域合作,建立“环雄安区域固废协同处理机制”。

具体而言,发展绿色能源方面,充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大力推广农村和城镇屋顶分布式太阳能电站;适度发展生物质能和风能创新建设以“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优势互补”的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形成“可再生能源优先,天然气、电能稳定保障”的供热结构,建成“无固废产生”的能源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对高污染企业进行停产、转型升级;对服装、制鞋等区域性传统优势行业进行升级改造;发展高端绿色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

精准高效治污方面,强化垃圾、危废、污泥分类处置,推广水泥建材协同处置技术;建立智能化“城市矿产”精细分类、收存和预处理体系;就地处置与集中处置相结合,实现建筑废渣资源化。

循环利用方面,大力扶持利用养殖业废弃物、植物秸秆生产沼气、生物天然气联产有机肥项目,并以养殖企业沼气工程为基础,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养殖种植、沼气沼液、有机肥、观光农业、特色食品(如豆制品等适合以沼气为能源的深加工产品)加工等以闭路循环为特征的绿色农业项目。

污染土壤修复方面,针对不同污染类型及其规划用途,采用不同的土壤修复方法;坚持“谁污染,谁参与治理”的原则,精准治污和提高效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领域。

此外,民盟河北省委还建议,打破区域限制,在京津冀范围内,统一规划,跨行政区域建设废物协同处理处置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主要内容包括: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垃圾和部分污染土壤,城市矿产的深度资源化利用、建筑废渣的规模化再生利用以及医疗废物等危险固废的处置中心(地点可设在雄安新区周边区域)。同时,设立京津冀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联席机构,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保障措施,形成“环雄安区域固废协同处理机制”,协力打造“无废雄安新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