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食肉哺乳动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武器进化史

【美】道格拉斯·埃姆伦
2018-01-31 15:39
来源:《动物武器》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同一类物种,为什么有些配备有武器,有些却手无寸铁?人类武器的迭代与动物武器的进化有哪些共通之处?动物武器进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美国进化生物学家道格拉斯·埃姆伦用了20余年时间从事动物武器相关研究,出版了《动物武器》一书。这本书的中文版近日出版,澎湃新闻获得授权摘录其中一章。

在我居住的蒙大拿州,美洲狮是一种常见动物。对许多蒙大拿人来说,他们之所以眷恋这片土地,这些大猫正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每次我跨入旷野,耳边都仿佛有一个低沉而清晰的声音在告诫我:此时此地,人类可不是老大!有一年的12月份,在家后面的山脊上,我第一次与一只美洲狮面对面碰了个正着。这并不意外,我曾无数次在冬日清晨的雪地上发现过它们的爪印,也曾误打误撞在附近的森林中碰到过它们埋起来的战利品。美洲狮会用松针和松木枝把捕获的猎物盖起来, 以便能够再次找到。那次碰见美洲狮, 我也算是主动找上门。几年以前,我就把一个运动感应相机放在家后面的山沟里一眼小小的泉水旁边。每个礼拜,我都会过去更换记忆棒,然后回来整理一下之前拍下的一大堆图片,里面有各种过客轮番登场:喜鹊、鹿、臭鼬、狗熊、老鹰,当然还有美洲狮。

在那个12月的某个早晨,我正翻过小山朝着那眼泉走去。这时,我的狗突然窜到前面,扑向了一只“大猫”,而这只“大猫”扭身跳上最近的松树,在厚厚的松树枝里一下子消失了。倏忽之间,我先是目瞪口呆,接着就对我的狗竖起了大拇指。要知道,它可只是一只家养的平毛巡回犬,根本不是山地犬啊。自那以后我就对它刮目相看了。那天我没带防熊喷雾,没带相机,没带刀,连根束狗带都没有,可以说是毫无防备。这只“大猫”看起来体型不大,应该不会单独出没,一定还有母狮相伴,而母狮子可以从我身后灌木丛中的任何地方跳出来,除非我先看到它,否则就在劫难逃了。于是我赶紧拽着狗的项圈冲回了家中。半小时后,当我装备停当再次返回原处时,却再也找不到美洲狮的踪迹了。当我检索从相机中取回的记忆棒时,发现照片中的确是有两只狮子,而不是一只。我很庆幸当时及时撤退了。要知道大型猫科动物很少会以人类为猎物,可一旦动起手来绝对是秒杀。

猫科动物是掠食性哺乳动物中的大师,它们的动作无声、迅疾、致命。不过它们的武器还算相对小巧。凡事皆有因果,动物的这些特征都不是无缘无故长出来的。例如,为了猎取雪鞋兔(Snowshoe Hares),加拿大猞猁(Canada Lynx)需要孤身潜入广袤的北方森林,无声无息地穿行于皑皑白雪之中。要想逮住一只野兔需要使出浑身解数,这种野兔的皮毛颜色跟自然环境可谓是完美融合,它们的伪装适用于多种自然场景。当冬天到来、大雪覆地的时候,它们的法宝就是“换毛”,褪下褐色皮毛,换上白色的冬装。

加拿大猞猁

一旦发现雪鞋兔,猞猁就必须全力以赴。“大后脚”赋予了这种野兔无与伦比的加速能力,时速可达70公里,是北美地区第二快的哺乳动物,仅次于叉角羚羊。不仅如此,它们“大长后腿”的力量一旦爆发出来,可以出其不意地变换运动方向,而速度、加速度都丝毫不受影响。据说,伊索寓言《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原型就是这种野兔。

这样一来,猞猁可算是碰上了对手,在与又快又机动的雪鞋兔的交手中经常落败。两者发生遭遇战的场景可以通过观察雪地上的足迹来复原,比如野兔是在哪里被惊动的,跑了多远,最终的赢家又是谁。在一项时间跨度为5年、范围覆盖几百公里的对猞猁行踪的研究中发现,只有约1/4的逐猎是成功的;而一项类似的研究则揭示出,猞猁们每隔4-5天才能抓住一只野兔,连肚子都填不饱。即便是在好年景,猞猁们也往往是徒劳无获,更不用说在时运不济的年头了。

雪鞋兔种群的数量波动很大,盛衰之间的差异可以达到40倍。这种数量上的变动导致每隔8-10年猞猁就会遭遇一次严重的食品短缺,在贫瘠的年份里,饥荒就成了主旋律。猞猁幼崽的成活率在野兔的“丰年”是75%,而到了“灾年”,这个数字就会骤降到0。捕获猎物的难度加上周期性的食品短缺,使得猞猁在捕猎能力的提升上面临着激进的自然选择,要想成功,就要配备有高端武器。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大自然当做是对各种狩猎武器的一种检验,反过来,这些武器如何在结构上适应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和被捕食者,也造就了捕食动物的多样性。食肉目哺乳动物的发展史,就仿佛是一部武器进化史,成功、失败交错其间。武器清单则包括前肢、爪子、下颚和牙齿。

最早的食肉哺乳动物出现在大约6300万年前,也就是恐龙灭绝后不久。那时候的食肉类动物还称不上是完全的捕食者,它们大多身材瘦弱、食物混杂,牙齿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拟狐兽(Vulpavus)就是其中的一员,其个头与雪貂相仿,身体纤弱、尾巴细长,很可能以昆虫、蜘蛛、蜥蜴、鸟及鼩鼱之类的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在早期食肉类动物的牙齿武器库里,主要装备有门牙、犬齿、沿着上下颚排布的一排前臼齿和臼齿等。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食肉类动物化石来看,它们口中不同部位的牙齿已经开始分化。犬齿最长,用来高效地捕获和杀死猎物。前臼齿尖锐,用于咬住并固定猎物,臼齿则用于在进食过程中切割、撕裂食物。针对穿刺、切割、撕裂等这样的任务,食肉类动物的牙齿可谓是术业有专攻。

随着时间的推移,牙齿的功能分化趋势越发明显。而与此同时,食肉类动物的种类急剧增长,同样的任务本身也产生了变化。许多物种所选择的猎物范围越来越窄,这种选择又带来了对武器需求的多样化。饮食习惯不同,狩猎习性不同,牙齿的演进方向就不同。有非常多的物种均只以肉食为生,比如狼、鬣狗、猫和剑齿虎等,它们的牙齿形状中或许还依稀带着杂食性物种的特征,但绝不雷同,这些形态不一的尖牙利齿无不成就了它们冷酷高效的“超级食肉动物”的称号。

狼是超级食肉动物中的“集大成者”,貌似杂而不精,实则透露着强者风范。它们的下颌又瘦又长,外形近乎优美,但咬合速度惊人。下颌与坚固的犬牙配合在一起,可以死死地钳制住大型猎物的侧肋或大腿,从而将其锨翻在地。它们会采取群狼策略,即由不同的成员从几个方向同时进攻,从而一举干倒远大于自身体型的猎物。成功猎杀后,狼群开始大快朵颐,这时候,臼齿的“两用”特征就派上了用场,其边缘如剪刀般锋利,可以轻而易举地切开筋肉。与此同时,这些臼齿又足够厚实,磨碎一些小块骨头可谓不在话下。

鬣狗也是集体狩猎,但它们的下颌却是另一番景象。鬣狗的犬牙相对较短,臼齿则已经抛弃了祖先们的“两用”功能,褪去了锋利的边缘。鬣狗就像骨头破碎机,主要食用骨髓,所以它们的牙齿宽阔、坚硬,还有一个圆顶。鬣狗的面部和下颌短小敦实,构成了牙齿的坚强后盾。这套武器系统是由相应的机械原理来保障的:越是靠近杠杆支点,力产生的作用越大。套用到鬣狗身上,牙齿距离咬合轴近, 所产生的效果是咬合速度慢,但咬合力强大。狼则截然相反,狼的下颌很长,犬牙位于下颌末端,咬合速度快, 但咬合力小。正是基于这样的牙齿特征, 鬣狗更擅长于嚼碎骨头,而不是撕扯血肉之躯。

鬣狗

猫也有着相对较短的口鼻和下颌,像鬣狗一样,力量优先,而非以快取胜。它们的臼齿已经进化成了单一用途的武器,但任务是切割,而不是粉碎。狭窄、尖利的臼齿不适于搞定骨头或四肢,用来对付肉质肌体却是得心应手。此外,鬣狗的主要武器是臼齿,但猫在执行类似刺穿厚厚的表皮、挑断猎物的脊髓等任务时依赖的法宝是犬齿,这一点和鬣狗是不一样的。

猫的确有其过人之处。它们能将前肢翻转向上:通过扭动腕关节,使脚上的肉垫向内,面向自己的躯体。灵活的前肢使得这类动物可以紧紧攀附在猎物身上,并且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来施展它们的致命一击。猫的犬齿又长又细,虽然刺穿猎物易如反掌,但如果它们被猛地拽向一边,受到扭转力的作用,犬齿就很容易折断。而对此,一只猫的应对之道就是在猎物的垂死挣扎过程中,贴身挂在猎物身上,长牙直刺、精确打击。当然,如果坚持不住的话,结果只会很严重,那就是犬齿生生被折断。幸好猫的前肢非常灵活,使得它敏捷异常,擅长突袭,而且还会爬树逃命!还记得我屋后的狮子吗?老话说“猫有九条命”,此言不虚。

别看猫这么厉害,但和它们已经灭绝了的远祖亲戚剑齿虎一比,就逊色多了。剑齿虎的犬齿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王者之剑:一把25厘米长、可以硬生生切断猛犸象的脊柱的利器。可是,光长着巨齿还不够,没有颌骨、颅骨等部位及其相互之间位置的重大调整,剑齿虎的牙齿只能是典型的大而无用。实际上的进化结果是这样的:它们的上颌骨变得非常短,甚至比其他的猫科动物更短;犬齿更加靠近咬合轴,咬合力更加威猛。剑齿虎的嘴巴很厚,上下颌可以猛地一下子全然张开。由此,剑齿虎就不得不把它们的下颚一直向外拔出,就形成了一个仿佛订书机底盘的形状,否则它们就没有办法把这么大号的牙齿插入猎物的躯体。最终,剑齿虎的面部缩短了,颅骨缩小了,整个头部开始向后倾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剑齿虎在发起攻击时犬齿是始终对外的。所有这一切造化之功,终于导致史上最恐怖的犬牙横空出世。当然,相应的代价也急剧增长,剑齿虎在奔跑的时候就常会被这些犬牙拖累。实际上,不管它们干什么,这些牙齿都未免有些累赘之嫌。

装备了这样的利器,剑齿虎开始变得敢于捕猎体型更大的动物。诚然,在那个雷兽、巨獭和乳齿象大行其道的时代,大,就是压倒一切的优势。同样进化出剑齿的掠食性动物至少在四种哺乳动物种群中出现过。有两个种群已经灭绝,包括肉齿类(Creodonts)中的拟猫兽(Apataelurussp.)、猎猫类(Nim-ravids)中的弗氏巴博剑齿虎(Barbourofelis Fricki),还有存在于猫科动物中的弯刀齿猫(Scimitar-toothed cats)和短剑齿猫(Dirk-toothed Cats)。最后,剑齿也曾在有袋类(Marsu-pials)种群中出现,如袋剑齿虎(Thylacosmilus Atrox)。现在一提到有袋类动物,人们总是想到澳大利亚,但其实这些有袋类哺乳动物曾经分布在很多地方,袋剑齿虎就生活在南美。

从拉布雷亚沥青坑(La Brea tar pits)中发掘出来的那些致命刃齿虎(Smilodon Fatalis)的化石保存得非常好,刃齿虎是短剑齿猫的一种。化石标本表明,刃齿虎体型比现代的狮子小,重量却是狮子的两倍多,大约为270公斤,尾巴呈短束状。这些矮墩墩的动物或许从来不打追击战,近距离伏击猎物才是它们的日常功课。从骨骼化石来看,剑齿类动物专门捕食行动笨拙的动物,如骆驼、幼猛犸象、幼乳齿象等。从前肢形态几乎可以断定,它们的捕猎方式就是从树上跃下,从天而降般扑在那些庞然大物的背上。

《动物武器》,【美】道格拉斯·埃姆伦 胡正飞/译 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版。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