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赛龙无罪:招商矛盾不应通过“刑案”解决

2018-02-11 18:23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在去年成为舆论焦点的“共青赛龙案”终于在春节前有了结果。

2月11日,江西省九江市中院公开开庭审理共青城赛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共青赛龙”)、创始人代小权逃税案,当庭宣判:撤销一审判决,共青赛龙无罪、代小权无罪。代小权在被限制自由3年之后,终于获得了自由。

“共青赛龙案”在去年年底二审前夕被媒体曝光,事件很快成为共青赛龙与共青城市政府的舆论大战。共青赛龙一方指责当地政府在招商之后,突然搞抽贷,通过非法拘禁索要股权,还收缴了公司公章;而共青城指责共青赛龙阻挠公司的重组,“躺在政府身上吸血”。

赛龙原本是手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此前被江西共青城市政府招商到当地办企业。因为手机行业的急剧变化,在几年前赛龙经营遭遇了危机,甚至其主要客户摩托罗拉也陷入了危机,很快事件演变成刑事案件。

有网友戏言,中西部地区招商高科技企业落户类似于“土豪娶明星”,双方各取所需:一方看中对方的技术、产业链对地方经济模式的提升;另一方,则是看中对方手中的土地、税收、补贴等优惠。粗一看双方似乎都有责任:共青城市政府不应做出“负责人不交个税”等超越法律的承诺;赛龙面临经营困境时首先要保住自己的利益。但是,这样就应该“各打五十大板”吗?这个案件的启示在于:面对招商的纠纷,政府不应该动用刑事手段逼企业就范。这会严重败坏政府的公信力,严重毒化当地的营商环境。

案件被曝光之后,一张疑似当事官员的朋友圈截屏广为流传,其中数落了赛龙的种种不是,并称“偷税漏税的罪名是万般无奈才扣上的”。以刑事案解决招商纠纷的思路,透着权力的傲慢,也是将法律降格为工具。

政府和投资商之间的博弈从来就不是绝对公平的,政府掌握有国家机器,所以更要有底线意识。在市场博弈过程中,政府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甚至还当握枪的行刑官。

在招商时大包大揽,承诺了违反法律的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对企业的撤资、利润转移等进行有效监督;等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不能给当地带来利益和就业了,就深文周纳、指望用“偷税漏税”“抽逃注册资金”等罪名抓捕企业家,以挽回地方的损失,这是一错再错。这只会毁了当地营商环境的名声。

去年,中央公布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次对共青赛龙、代小权无罪的判决,也是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应该厘清正常的政商边界;刑法不能被滥用于胁迫企业就范。政企之间有矛盾,可以通过协商、司法手段来解决,但绝对不允许按老黄历办事,搞成刑事案件。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