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流感致死病例引社会关注,专家:医患沟通有提升空间

车丽 刘会民/央广网
2018-02-14 12:10
绿政公署 >
字号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几天,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引发不少人的关注。文章中,一位生活在北京的中年男子将岳父从患上流感到去世,短短29天的经历详细记录了下来。除了感慨和同情其家人求医过程中的种种无奈和彷徨以外,不少人心里还会产生疑问:小小的流感真的能致命吗?作为健康人,又该怎么来预防流感,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在春季和冬季容易在人群中流行,高热、畏寒、全身肌肉酸疼、乏力等是流感的典型症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兴旺介绍,这些症状和普通感冒有所区别,“普通感冒,一般体温是37度多,不超过38度,甚至有的人不发烧,比如着凉了,或者最近比较累,觉得不舒服,流清鼻涕,打喷嚏。流感大家都比较明白,没有什么原因发高烧,觉得头疼,有的咳嗽、嗓子疼、全身酸疼、关节疼,这是流感。”

从临床上看,流感容易引发高危人群,比如老年人、儿童或者慢性病患者、孕妇等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加重,个别高危人群可能会导致死亡。文章中,作者岳父的死因就是流感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一民告诉记者,“他们辗转了好几家医院,最后到我们这边来,最后也没救过来。他是一个重症流感,最早的时候有一点点耽误,越往后拖,治疗难度越大。”

李兴旺表示,由于流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发现症状后要及时就医。尤其是高危人群,马上要到医院去看病,要及时吃抗病毒药,两天以内是最佳时间,过了这两天再吃效果可能会差。到医院去要戴上口罩,既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

尽管致死是流感的特点之一,但总体来说,流感以轻型病例患者为主,大多数患者过几天就会自愈。只有极少数患者会非常严重甚至死亡,这取决于病毒特点,也与患者自身的体质差异有关。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认为,文章中的单个病例不能作为对整个疾病的认知依据。对公众来说,做好流感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建议大家勤洗手、戴口罩、通风换气等,这都是非特异性的预防措施。但这些都不如疫苗的保护效果好,尽管流感疫苗在所有可预防的传染病中预防效果不像经典的麻疹、脊灰疫苗那样好,要年年接种,但是相对其他的非疫苗措施而言,疫苗仍然是最好的预防手段。建议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像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孕妇都要接种,避免这些人因为感染流感导致非常严重的疾病,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冯子健介绍,流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北半球,每年11月中下旬开始到次年2月份是流感流行的高峰季节。因此,流感疫苗受种者要想得到更好的保护,建议在11月份之前完成接种。

2万多字的文章不仅让公众提高了对流感的认识,也引发了不少医学界人士的关注,更多的人站在医学角度,探讨重症流感的救治策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助理王岳认为,当与公众健康相关的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时,医学界的权威组织和权威专家有必要及时发出声音,“以往可能出了一个事情,没有相应的权威专家进行剖析,这反而使得公众变得更加恐慌。因为不懂医学的人,可能会在网上以讹传讹。相应的权威专家要站出来,客观地评价。医生有一种责任叫警诫责任,即不仅对他的病人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对社会的健康、传媒的信息也要有一种警诫责任。比如我发现网上有一个和医学相关的谣言之后,我一定要发声。这是医生提高公信力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有的人认为,作者在文章中诉说自己家庭种种不易和辛酸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医务人员的辛苦与坚守,表现出可贵的理性与克制。这种高水平的理性医患互动赢得了不少人的点赞。王岳观察到,“这种医患的互动实际还是反映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早以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五星级医生’标准,其中有一条就叫‘健康的教育者’,即医生应该对病人和家属,对相关疾病和相关知识进行一种教育,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医生和病人的沟通效果或者说时间确实并不是很理想。比如在流感暴发的时候,通过一些互动的方式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健康的教育,这种宣教可能要从多渠道去做,仅仅靠医生这一种渠道是不够的,可以通过医院管理的手段去改进。”

中国流感监测网络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以来,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方面,全国各省疫情都已经降到了较低水平。目前,全国流感疫情已经回落。希望今后流感再次来袭时,人们能多一份淡定和从容。

(原题为《流感致死病例引社会关注 专家:医患沟通有提升空间》)

    责任编辑:张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