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柳堂读书记︱述清抄本《信天巢遗稿》

冬晖
2018-02-21 14:34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堪称当代最优秀的宋诗选本,此书共选诗二百九十余首,从浩如烟海的宋诗中选出不到三百首来,算得上千里挑一了。可以说,被选中的诗歌都是比较重要的优秀代表作品。本文要谈的南宋时江湖诗派的重要人物高翥,就有“秋日”和“晓出黄山寺”两首入选了这部选本。而古代流传极广的启蒙书籍《千家诗》,也选了一首高翥的“清明日对酒”,据说谭嗣同小时候反复吟诵此诗,感动不已。从这些侧面可以看出,高翥在宋诗史上的地位的确不容忽视,值得进一步研究。

高翥,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人。宋孝宗时游士,以诗酒接交当时名人,为江湖派中高手。其作品甚多,风格清雋自然,时有巧思,但大多已失传。身后由其侄高鹏飞编为《菊磵集》,但已“十亡八九”,仅存百七十首,是为宋代初刻本。然此本流传极罕,明代公私书目即已无著录。清康熙二十六年,裔孙高士奇收拾残版,重编付梓,更名为《信天巢遗稿》。除宋本之外,又多方搜求,共得一百八十九首,是为高诗第二刻,四库全书用的也就是这个高士奇刻本。此后流传的所有高翥作品都出自这个本子,比如康熙三十二年陈訏编辑的《宋十五家诗》,以及道光年间的高翥集重刻本。

十几年前,我在上海得到一个高翥诗集的抄本,翻阅后发现,此本颇有独到之处,下面略作介绍。

《信天巢遗稿》总目

清抄本《信天巢遗稿》一厚册全,首末各一卷,正文分上下两卷。抄写极精,从纸墨及讳字情况看,应为清中叶乾嘉时期所抄。此本是高翥二十一世孙高敬璋所作的纂注本,其后跋曰“广为搜采,加意考校,又得从子鱣相与赏析而参订之,为纂注二卷。谨就每题之下次其人事古迹之出处,诗中不敢妄赘一语,而于首卷先为图其遗像、世系,理学、诗法二派,并考订其遗文、传略及诸贤题赠……”云云,从此可以大约知道此本的编辑思路。

卷首高翥遗像

今按,高翥诗集向无注本,高敬璋共参考引用了几十种书籍为之作注,除《宋史》《梁书》《癸辛杂识》《南宋群贤小集》等史料笔记和诗文集之外,仅地方志类就有《西湖志》《咸淳临安志》《杭州府志》《绍兴府志》《福州府志》《常州府志》《明一统志》等二十余种,详细解说了诗集中的人物地理等情况,并比勘异文,择善而从,对深入理解作品内容颇有帮助。如上卷的“寄方岩”一首,就先后引用了《宋史》本传、僧居简《北磵诗集》《后村诗话》等书,对读者了解方岩其人及作品提供了大量信息。更为难得的是,高敬璋又从《咸淳临安志》中发现了四首高翥集外诗,使得这个注本更为完善。例如其中的“看弄潮回”一首,描写生动,脍炙人口,《梦粱录》载此诗,而只说是“某前辈”之作,号称博洽的厉鹗《宋诗纪事》因而编入卷九十六“无名子”类,且标为“钱塘军人”作。高敬璋据《咸淳临安志》知此诗为高翥所作,更正了前人之误。

高翥作品

以上是诗集正文的大致情况,可以看出这个注本在高翥诗集流传史上的确有其特殊的价值,弥足珍贵。而卷首尾附录也很有些难得的材料,比如我在卷首“诸贤题赠”中找到了一篇“黄宗羲与訏书”,就未收录于浙江古籍出版社的《黄宗羲全集》,亦未见现存的其他书籍征引,应该是黄氏佚文。兹录其文字如下:

蒙兄枉顾,不能下病榻,不能罄积怀,伤如之何!所委诗序,草率为之,然事核辞真,知兄不以世情顾忌碍手不刻也。北磵序可刊在菊翁诗后,古文之存者不可使之零落也!正月望日老弟羲顿首。

“黄宗羲与訏书”

此文后有高敬璋按语,详记此文获得之由来:“皇朝康熙中,宋斋公訏(今按,即陈訏)编次宋十五家诗,姚江黄先生撰序一篇,并北磵序一首,手录以寄。今宋十五家诗中俱略而不载,幸黄君手书墨本尚存。乾隆丙午,鱣侄得之武原宋斋后嗣之家,亟为录出,以冠诸贤题赠之首,即以此为本集之序也可。”陈訏为黄宗羲弟子,浙江古籍版《黄宗羲全集》第十卷有“叙陈言扬句股述”一篇,即黄氏为陈訏所作。黄宗羲很推重高翥这个乡贤,称他为“千年以来”余姚人的“诗祖”,这大概就是陈訏请黄宗羲作序的原因吧。

顺便还要提一下,向来题为陈訏所编辑的《宋十五家诗选》,于高翥诗之前自记曰“第十七世孙訏谨识”,似乎陈訏应是高氏后裔。但别无证据,一直未能确定。此纂注本信天巢遗稿卷末“后嗣志跋”中有注明从“家谱”录出的“第十七世孙訏”之传记资料,则陈訏确为高氏后裔无疑,但不知为何改高为陈。

这个高敬璋纂注本信天巢遗稿从未刊刻,各种善本书目也查不到相关著录,目前仅知缪荃孙曾藏有该书稿本,记载于《艺风藏书记》第六卷。缪氏身后藏书即散出,迄今已近百年,不知缪藏的这部稿本是否尚存于世?此本则为著名学者、藏书家陈乃乾旧藏,有“乃乾”、“慎初堂”朱文方印。陈氏精通版本目录之学,一生所得精品甚多,抄本及名家批校本尤为其中精华。此本虽非原始稿本,但抄写极工整,非出俗手。卷末高敬璋跋落款时间为“岁在游兆敦祥”,即丙午年,结合其他内容推断,成书时间应为乾隆五十一年。前文已经说过,此本抄写时间亦可定为乾嘉之际,正在此后不久,可能是清稿本。

    责任编辑:郑诗亮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