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移风易俗不易,但生产方式会改变很多

澎湃特约评论员 傅蔚冈
2018-02-22 13:2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接到老家隔壁阿公去世的消息是腊月二十七了。尽管阿公和我们不是至亲——据说我们是同一个太太公,而且我们本决定在上海过年,但父母亲还是决定从上海回老家送阿公最后一程。

阿公的出殡时间定在大年三十的早上7点。父母亲是年二十九回的县城,并在县城歇了一个晚上,不直接回村里老家是因为我们已经有近二十多年没有在村里生活了。按照他们的计划,大年三十早上直接从县城搭车回老家能赶得上葬礼。

但是没料到,爸妈最终还是没有送上阿公一程。原来镇上正在修建的公墓尚未完工,阿公遗体火化之后就直接放在县城的殡仪馆,没回到村里。而父母亲想当然的认为阿公的葬礼会是在村里办,因为和村里人没有沟通好细节,于是父母亲错过了葬礼。大年三十那天中午在村里吃了顿斋饭就回来,而葬礼当然也就结束。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办红白喜事往往需要两到三天时间。但是现在只要一天,甚至很多时候只有一顿饭就把事给办了?就像阿公的葬礼,以往来参加葬礼的亲友会来两天时间,东家至少要准备4顿饭。但是现在,绝大多数亲友只吃一顿饭。

为什么包括葬礼在内的红白喜事时间变短了?是政府力推的结果吗?

毫无疑问,政府力推是一个重要因素。以殡葬为例,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力推殡葬改革,大力提倡文明、俭朴、节约办丧事的殡葬礼俗。比如说民政部在2009年下发《民政部关於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而中办、国办还在2013年印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这些行政红头文件当然有作用,火化和公墓等措施的推行,就改变了逝者的存在形式,就像我们那现在都没有土葬了。

不过,仅仅把原因归结为政府力推是太简单化了。这是因为,时间变短并不意味着花费变少,更不意味着流程比以往简单了。在我们乡下,尽管没有了土葬,但是葬礼的流程甚至比以往更为复杂:从进殡仪馆开始到迎接骨灰盒进家门,再到送骨灰盒入土,都有一整套流程,而且这个仪式的繁琐程度丝毫不亚于以往的土葬流程,甚至费用也比以往更高。

为什么红白喜事的总体费用不变甚至更高,但是时间变短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交通改善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进入家庭,以往需要几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就能解决了。以我们县为例,现在任何两个乡镇之间通车里程都是在2个小时以内,而绝大多数亲友的活动半径则是在半小时以内,这意味着半天就能来回,再也不需要因为无法及时赶到活动现场而多住一天。

而在以前,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在20年前我上高中的时候,从镇上到县城还需要近一个小时,而且每天的班车也非常有限。如果不凑巧,从镇上到县城耗费2个小时是最为正常不过的事。而现在,两地之间最多只需要20分钟的里程。

便捷的交通使得亲友们可以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在汽车没有进入家庭之前,乡下亲戚办办红白喜事之所以要两到三天,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需要提前一天迎接客人,确保客人们准时达到,不至于因为人没到场而冷清。也正是如此,以往办红白喜事最大的难题就是协调来宾的住宿,因为东家不可能提供这么多的床位。于是,客人就会被调配到不同人家过夜。各位如果是在乡下长大,而且到外地参加过亲戚家的红白喜事,估计就会有这种过夜经历。

但现在不同了,便捷的交通保证了来宾可以在该到的时候捧场,不必多耗费一天时间:提早到来的客人不仅是浪费自己时间,同时也是给东家添乱。

交通不仅是改变风俗的唯一因素,同时还有一个原因是时间成本高了。现在的红白喜事,绝大多数的客人是在当天到达,等大宴宾客之后就会离开。为什么着急离开?原因是绝大多数的乡亲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去忙,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在非农忙时节有着很多的时间。也正是如此,现在我们乡下办红白喜事的时间大都会选在周末,这不是向城里看齐,而是因为平时真的没有时间。

说来有趣,以前办理红白喜事特别注意时辰,非要找个风水先生挑个黄道吉日,现在好了,周末和法定假日成了最好的黄道吉日,而在以前则是会以农历为准来挑日子,比如说我的婚礼就是在五一期间举行,我现在甚至都忘记了那一天农历是多少。而在更早之前,各种红白喜事都是以农历为标准,比如说我父母亲的婚礼就是以农历为准,到现在他们也不清楚那一天如果以公历计是几月几号。

移风易俗不易,因为每一种风俗背后都和当地特定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交通方式的改变,我们那里的红白喜事还是要操办上两三天;如果没有城市化,估计我们那里的黄道吉日还是会以农历为准。而生产方式的改变则是不依赖于红头文件的推进,或者是即便在短时期内通过文件得以抑制甚至取消,过段时间后也会卷土重来。

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还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今天我们进城一代还在念叨着“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但是那些早就进城的却在筹划着到海外度假。大年三十不在家,这在我们乡下是不可想象的事,但现在已经发生,而且人群还在持续扩大。

就在2月6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正式对外发布《2017年全年旅游市场及综合贡献数据报告》,指出中国居民旅游过年逐渐成为“新民俗”。据调查,中国居民2018年第一季度出游意愿为83%,其中48.9%的游客选择在春节出行。而在此前的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出境游人次达到615万,如此高的旅游人数使得2017年春节被冠上“全球黄金周”的称号。同时,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联合发布的《2018春节出境旅游趋势预测报告》,春节长假预计出境游人次将达到650万,规模为历史之最。

或许到哪一天,现在还是一票难求的春节火车票再也不会受到关注,大家得为价格高企的出境游机票而抱怨了。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