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黑豹》:消失的黑人

张彰
2018-03-12 15:4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齐泽克在为Big Think录制的一个视频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一家书店中为新书做签售,两个非洲裔美国人走进来,请他在书上签名,他没忍住自己开种族主义玩笑的瘾头,把书还回去的时候,他说:“抱歉,我分不清哪本是谁的,因为你们黑人和黄种人看起来一个样。”两个美国人过来和他拥抱,还说他可以叫他们老铁(nigger)。

《黑豹》在美上映四周,在各大评分网站上始终保持高分

这个故事有几个含义:一是日常交流从来都不是“无菌”的,不会有人真的在相亲时告诉对方:房子写你名字、先救你、保大的、家务活分摊,虽然这么想是对的,但提前设定框架的交流从来不能拉近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互相吐槽、说下流笑话却可以。用齐泽克的话说,“没有这种微小的友谊式的下流,你不会和其他人有真正的接触”,而是疏离的尊重。

二是更“干净”的命名意味着对历史的清洗。在另一个故事里,齐泽克和几个美国原住民进行了交谈。在原住民们看来,叫什么都一样,谁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相比之下,“印第安人”这个称呼更有趣,因为它至少纪念了白人的愚蠢,这帮大傻子第一次登陆美洲时,真的以为这里是印度。

与美国的情况形成反差,《黑豹》在中国的评分高开低走,比如豆瓣上已经跌破7分

为了让一些人感到“舒服”,老铁被换成了非洲裔美国人,印第安人被换成了美国原住民。若干年后,貌似平等的孩子们忘了曾经有一帮人的祖先称呼他们为什么,于是白人的残暴和愚蠢被集体遗忘。命名的从来都是他们,“我们”的发言权究竟在哪儿呢?脱离了文化多元主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留地、黑人音乐、丛林狂热的命名和解释权,美国原住民和非洲裔美国人的“我们”究竟在哪儿呢?理论是他们的,倡导是他们的,宽恕是他们的,“我们”反而消失了,这是第三点。

无法建立真实的接触(拉远而非拉近),用更干净的命名来“修改”历史,以及消弭了“我”的主体性。齐泽克称其为政治正确的虚伪之处。它不能真的生效,如果一个人同意理解建立在了解,宽恕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这就是我不喜欢《黑豹》——这部两小时的政治正确宣传片的原因。这是一部充满了黑人的电影,但这不是一部黑人电影,黑人的主体性消失了,黑人形象伟光正得让人无法亲近,历史也莫名其妙地被“原谅”了,同时充满了政治正确的白人臆想。

虚构的瓦坎达国政要们走上国际政治舞台

在影片中,长期忍受国际贸易剪刀差,被掠夺了各种资源的非洲,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资源——振金。振金很强大,但并非漫威漫画中最强大的金属,也并非只有瓦坎达才有,但电影将其设定为非洲特产,而且强大到用它来制造武器将可摧枯拉朽般摧毁现行国际政治格局。

拥有振金的瓦坎达掌握了尖端科技——仍保留了大量传统,却选择了隐藏自己,以第三世界欠发达农业国的面目示人,和某掌握了尖端科技的世界大国形成鲜明对比。旧国王遇袭身亡,新国王登基,怀着爱与宽容,发誓要打开国门,挽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二十万万非洲同胞。

但新国王的堂弟,亲王的亲儿子却不这样想,这个非洲裔美国人,接受了中情局的培训,最擅长颠覆政权和搞阴谋诡计,杀人如麻,满脑子仇恨,战胜新国王,和边境部落一起破坏传统,宣扬战争。

最终,在首席技术官——妹妹、忠诚于传统的卫队队长、同情瓦坎达的国际志士——前飞行员、中情局特工以及自己的爱人的帮助下,正义战胜了邪恶。国王带着爱与宽容登陆了美国,要教导那些漂洋过海的同胞的后裔,放弃仇恨,选择宽容,让世界团结在一起。

片中演员极力表现着非洲部落文化传统

之所以说在故事中,黑人的主体性消失了,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在瓦坎达这样一个既现代又古老的国度里,对传统的阐释权依然保留在白人手里。是的,这个国家的确有一些传统,心形药草、公平决斗,但世仇被取消了。一个被迫躲在深山中的部落,因为一个素食主义者的开明领袖,就轻而易举地放弃了世仇制度,因为某种需要。

二是影片以近乎谄媚的姿态,赋予了瓦坎达技术至高和文化至高的双重优点。影片不止一次借助于人物的口,强调白人、黑人(黄种人被排除在外)没有不同,区别只在于技术水平,谁的技术水平高,谁就是爸爸,黑人也不用魔法治疗病人了,他们崇尚技术至上主义和素食主义。同时,愉快地活在自己传统中的黑人,都快乐而自足(边境部落的领袖除外,这是整部电影最莫名其妙的人物,性格和动机都是个谜),相反,那个充满仇恨的非洲裔美国人,是在美国的强权文化中,在美国的社会文化中,在美国机关的培养下变成这样的。

片中反派埃里克抢劫大英博物馆的非洲展厅

这还不够,影片还多次以苦修士自我鞭挞的姿态诉说丑恶历史。和一般充满尿点的影片不同,《黑豹》这部电影充满G点,你很容易预料到在什么时间观众会嗨到不行。问大英博物馆的管理员,你们的这些藏品得来可支付价格,会嗨。痛陈奴隶船上的奴隶们为尊严选择跳海的故事,会嗨。骂中情局特工是殖民者,嗨到爆。

由此,创作者赋予了现实与虚构以戏剧张力。一面是丑恶的历史和逐渐衰败的美国(电影中展现的美国场景有多萧瑟,看过就知道),按照影片中的设定,瓦坎达的科技力量冠绝全球(瓦坎达没这么强,这部政治正确教学片的设定明显失衡了);另一面,是独立于世界史之外的“孤立主义”神奇国度(连国际贸易都断绝了),在一个恰当的时点,朝着美式价值观、美式议题大步前进,一头扎进政治正确的怀抱,选择宽恕和谅解,要用自己的科技和资源让世界变得更好,第一步,在美利坚建立科技交流中心。虚构反哺现实,虚构的国家和人民原谅了现实的丑恶和不完美,选择了放下伤痛,继续前进。虚构和现实就这样强行和解了。

食用心草仪式

这几乎是在告诉所有人,美国方式必胜。历史上奉行孤立主义,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四处传播科技和价值观,“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是哪个国家?这些被抬到科技和文化高地上的至高黑人,不也是亲美的吗?他们的打开国门、帮助世界,不也是遵照着一直以来的基督福音主义吗?创作者代替黑人,在虚构的世界里,创造了一个不够真实的、黑人的应许之地,并且再次代替他们“选择”了美国。

这一点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第三点,片中那些浅薄的政治隐喻都指向了当下的美国。边境部落很奇怪,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生活方式,但是披风一挥,就能产生一堵能量墙,几十个边境部落成员“筑”起一面大墙,可惜没什么用,黑豹轻轻一跳就过去了。是哪个美国人要在哪条边境线上筑墙来着?黑豹的堂弟恨不得直接说美国政府在伊拉克、阿富汗肆意屠杀。中情局特工恨不得直接说没错,就是我们颠覆政权、搞阴谋阳谋,扰乱了世界秩序。这还不过瘾,结尾真的直接引用了一句谚语——“智者修桥,愚人造墙。”

好的,这下都知道主创对当下的美国有多不满了。正因为如此,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张力就更足了。那个技术至上,用技术解决了一切难题,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自足而完美的国家,那个政治正确到选择原谅了一切现实和历史伤痛的国家,那个比美国还美国,真的向衰退中的美国伸出援手的国家,不就是理想化的美国吗?这无关非洲的历史与现实,只关乎美国自身,而这个理想的美国,和黑人没什么关系,虽然它的确是由黑人建立的,因为这个理想不关乎人种,只关乎资源和技术。即便在影片中,黑人也连选择保留哪些传统的权利都没有。

瓦坎达女武士大闹釜山街头

就是这么一部政治正确宣传片,成为了目前漫威宇宙评分最高的电影,我非常能够理解,用高分来纪念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再正常不过,虽然东北亚再次被排除在了政治正确的范围之外,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地下赌场要出现在韩国,谁也不知道为什么瓦坎达女武士耍长矛要配京剧鼓点——她那身段来不了刀马旦,或许是某些人觉得只要有中国元素就会被买账吧,就像只要政治正确就一定会有人买账一样。但它的确算不上精彩。政治正确的最大坏处在于高度的可预料,理论家很喜欢,但对创作者的想象力是极大的伤害。除了理论家,资本家们也很喜欢,观众们高度可预测,像脑部有一按就分泌多巴胺的按钮一样,看到白人自己骂自己殖民者,就大量分泌,看到黑人在虚构的美国登上世界的定点,就分泌到爆,那资本的风险就小多了。

第四点,高喊政治正确的艺术精英和技术精英一起,跪在资本面前叫着爸爸。

《黑豹》在韩国拍摄现场,再次展现好莱坞电影的所谓国际化布局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