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容贷款陷阱、相亲遇婚托……,南京曝光10大消费维权案例

澎湃新闻记者 陈卓 通讯员 王芙蓉
2018-03-15 18:24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美容咨询,却深陷4万元贷款陷阱”、“花1万元相亲,却遭遇婚介公司婚托”、“40万元新购林肯轿车有擦伤,4S店却迟迟不处理,”“忽悠买下8万元特效药,竟是老年保健食品,”“说好的朋友圈集赞兑换,商家转身反悔 ”……

3月15日,南京市工商局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纪念活动”,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上述“ 2017年南京市消费维权十大案例”。

南京市工商局党委书记、局长钱建宁表示,过去一年共接收群众的咨询、投诉、举报等各类信息26.27万件,涉及争议金额1.65亿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900万元,在2017年全国五十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中,南京市位列省会城市第一。

“可以说,2017年全市消费维权工作的变化趋势是,消费投诉总量减少,消费维权环境正在变好。”南京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

案例1:大学生咨询隆鼻手术,莫名深陷4万元贷款陷阱

2017年7月,大学生小朱在地铁内收到南京华美整形医院的传单,在促销员的怂恿下来到该医院咨询隆鼻手术,因觉得价格太贵,承担不起,医院工作人员向其推荐了“么么钱包”的美容贷款,在其一手操作下成功贷款3.5万元,分18个月,连本带利共还3.96万元。小朱当即要求退款遭拒,后经消协调解,最终医院同意帮其取消贷款。

南京市消协表示,该医院在没有征得消费者的同意的情况下,用其身份证和手机帮其贷款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有欺诈之嫌。美容机构对于在校学生进行消费贷款时必须将情况说明清楚,并签订书面合同,否则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简称《消法》)第八条、第九条之规定。

案例2:花1万元婚介公司相亲,对方竟然是婚托

2017年3月,段女士与到南京缘之源婚介公司签订婚介合同,价格1万元,包括三次见面费用和手续费,婚介公司向段女士介绍的一名男子条件不错,但对方后来坦诚他其实是婚托。同时,有其它婚介公司打来电话,段女士觉得个人信息遭到缘之源泄露,要求退费。经过消协协调,婚介公司全额退费。

南京市消协表示,该婚介公司使用婚托的不诚信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且违反了《消法》第29条有关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规定。由于现实调处过程中,对婚介机构是否用婚托来欺骗消费者存在取证难问题,消协建议,消费者应当找信誉度高、经营规范的婚介公司;要和对方签合同,并将相关违约责任等要求详细载明;注意保留证据。

案例3:新购40万元轿车有擦伤,4S店久拖不决

2017年11月,刘先生投诉称,10月份在南京森风林肯4S店订购林肯MKS轿车一辆,价值40.5万元。提车后去贴膜时发现该车A柱有补过漆,车子玻璃上还留有没清理干净的漆印。4S店虽承认补过漆,但一直拖着不处理。经消协调解,4S店同意补偿消费者3万元。

南京市消协指出,该4S店在商品销售时隐瞒事实真相,违反了《消法》第八条有关消费者享有知情权的规定,也违反了《消法》第二十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在本案中4S店没有提供与合同约定质量相符的商品,应当承担相应违约赔偿责任。

案例4:老年保健品陷阱多,8万元特效药竟是保健品

2017年9月,曾老先生接到自称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称有免费健康宣传讲座,发放免费体检卡,工作人员把他接到位于红山路的上医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得知其有高血压等一系列老年病后,向其推介号称能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癌症的特效药,曾老先生最终购买了近8万元药品,后发现这些其实是保健食品,遂提出退货被拒。经消协协调,上医堂退回未拆包装的剩余产品4万余元。

南京市消协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经销商经常会夸大产品疗效,虚假宣传功能,误导消费者购买商品,消协提醒老年消费者,不要轻信宣传和承诺的保健产品功效,切忌用保健产品代替药物治疗;注意看清保健产品的适合人群及相关部门的批文、批号等信息;查看公司有无营业护照和相关资质,索要和保管购物发票和相关凭证:根据《江苏省消保条例》规定,保健品或针对老年人的用品可七天无理由退货。

案例5:集赞兑换维权难 ,“免费午餐”岂易得

2017年3月,多位消费者投诉,南京映悦飞扬KTV在微信朋友圈发起活动,消费者只要消费后发朋友圈集赞,集满108个赞即可领取1000元的消费卡,每天限额前20名。王女士集赞后起了个大早去排队,但商家发到第7个人便说名额已满,陈女士为此跑了三趟,都没领到消费卡。经投诉后调解,KTV经营者最终给出承诺的消费卡。

南京市消协指出,如果商家发布了有明确奖品、时间、领奖地点的活动内容,应该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将这类点赞活动的条件视为合同“要约”。但确实有商家在利用微信集赞送礼的形式做活动时,出现宣传和促销用词不规范、含糊不清等情况。由于微信朋友是私人社交圈,一旦出现纠纷,维权会很困难。

消协提醒消费者,应当仔细阅读活动规则,查看商家有效联系方式、兑奖方式,并向商家核实;对打着集赞旗号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加微信关注等情况,要保持警惕,以防个人信息泄露;保留证据,集满“赞”后,通过收藏、截图等形式保留证据。

    责任编辑:李克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