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评展|在荷兰看移民身份与艺术: 我是本土异乡人

小鹿,丁宁,殷雅迪
2018-03-23 08:1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热展。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的“我是本土异乡人”则通过馆内藏品探讨了长久以来困扰欧洲的移民问题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 “第零空间——反向折叠”,作为美术馆的实验项目,其展现的视听效果让人有惊喜之感;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我是本土异乡人

展期:2017年9月23日—2018年6月3日

地点: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

票价:17.5欧

点评:此次展览通过馆内藏品探讨了长久以来困扰欧洲的移民问题:艺术家如何看待移民?他们会如何在作品中表现这个问题?展览也显示了移民身份对艺术家过去和现在的影响,并表现了他们如何表现这种由错位感引发的全新创作

评星:四星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The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策划了一系列贯穿2017至2018的有关移民主题的展览,主要是为了以主题研究的方式来创造性地展出馆藏作品。此次展览的名称“I Am a Native Foreigner”引用了1970年移居到阿姆斯特丹的墨西哥艺术家乌利塞斯·卡里翁(Ulises Carrión)(1941-1989)曾说过的一段话,乌利塞斯试图表达那种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拥有归属感的特殊处境,以及永远以局外人自居的艺术家身份。这种无法融入当地的隔阂感也在展览中呈现出来,其中就有1900年左右荷兰移民登陆纽约的埃利斯岛(Ellis Island)的摄影作品,1970年代苏里南裔在阿姆斯特丹东南的拜尔摩尔(Bijlmer)定居以及一些近期来自西班牙南部的难民的影像。

事实上,“移民”是一个欧洲本土媒体和政客经常探讨的重要议题,它的出现通常伴随着人们的恐惧和被威胁的感受,但这个群体却逐渐成为了视觉艺术家很大的创作源泉和关注焦点。例如,荷兰的艺术家中有许多都是从国外迁移入境, 他们的独特视角和创作手法为本地艺术的丰富性增添了色彩。此外,展览还对摄影、绘画、装置和织物类等多种艺术媒材在移民议题上所受的影响进行了呈现。如米歇尔·斯楚曼(Michiel Schuurman)为Vlisco品牌创作的纺织设计作品,这些纺织品不仅受到了印尼原始的蜡染技术的影响,甚至影响着非洲西部和中部的时尚行业,同时也反映了纯正的荷兰工艺。

与此同时,观众还能在展览中一睹身为移民的艺术家创作和反映移民现实生活的摄影作品。比如在上世纪70年代,摄影艺术家Bertien van Manen就“女性宾客”(Female Guests)为主题,记录了第一批移民荷兰的女工生活,而这些女性分别来自土耳其、西班牙和意大利。摄影照片中的她们生活艰辛,但却异常坚强,而且拥有可靠的友谊和群体活动的乐趣。最后,展览现场还有一件馆藏超过20年的经典作品不容错过,那就是艺术家雷米·金格曼Remy Jungerman的作品《路德》(Ruth),这件作品与艺术家在南美洲国家苏利南度过的童年息息相关。在展厅的角落下方,你会看到三个分别装有蓝色色素、面包屑、生面团和盐的塑胶袋陈列在墙面上,这是艺术家的母亲在考试前夕用小球装好这些材料并亲手制作给他的平安符,目的是为了确保考试一切顺利。

作为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的年度馆藏展览大戏,《我是本土异乡人》以别出心裁的主题策划一反艺术史编年体陈列展览的陈词滥调,使得原本错综复杂的收藏线索和艺术史发展的脉络,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人们对艺术家所处的当代社会特征、身份归属和创作灵感有了更直观的体验和深度的认识。(文/丁宁)

第零空间——反向折叠

展期:2018年3月17日-6月15日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票价:免费

点评:作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第一个“媒体艺术的实验室”,黑川良一的作品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和抽离的姿态表现多媒体艺术,并且科学的态度来展现观点。其震撼的视听效果,让观众沉浸其中。

评星:三星半

星际介质、电离、不稳定气流、激波及引力收缩等现象、几何形状、像素、震撼的声音听觉元素,这些无疑是在看到艺术家黑川良一的多媒体艺术作品《反向折叠》后的感触。

黑川良一的美学观是在抽象化与具象化之间切换自如,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事物的演化与消解(时而突然,时而渐进),令观众回归到认知与看法的原点,以此来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间断的图像与声音之流。 

此次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新媒体展览《反向折叠》,是该美术馆“第零空间计划”的首个艺术展览,意在打造一个新媒体艺术的实验场、讨论艺术媒介的可能与边界并探讨美术馆空间的可能性。此计划关注国际语境下新媒体艺术家,鼓励新生代艺术家探索媒体艺术的创作以及跨界、跨领域的艺术表现,激发艺术、设计、科技与社会网络之间无限连结的可能性。因此,“第零空间”不仅是一个展场空间,更是一个关于媒体艺术的实验室 。

在600平方米的巨大展厅中,黑川用三块巨幅的显示屏和极为精巧的视听装置,呈现给观众一件大型沉浸式作品《反向折叠》。

作品《反向折叠》的灵感来源于天体物理学家们基于卫星及赫舍尔空间望远镜收集的数据所提出的最新发现,这些数据可以让人追溯星辰演化的宇宙史。受此启发,作品《反向折叠》以求将星辰及星系的形成、演化相关的诸多现象转译成声音、图像及振频,并描绘了星际介质(即由气体与灰尘所组成的银河系主体空间),并对形成电离、不稳定气流、激波及引力收缩等现象。同时,也在展现核聚变(像太阳那样的恒星的能量来源),为超新星爆炸的最初瞬间建构模型,并最终描绘出不同星系撞击之后重新形成新恒星的过程。(文/小鹿)

所有——刘港顺

展期:2017年12月23—2018年4月1日

地点: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

点评:艺术家创作的情怀和主张,在市场和商业机制面前,只能是频频脱靶。艺术家的作品和发布渠道之间的矛盾,使得双方逐渐分道扬镳。这是否也是制约当代艺术走进大众的原因?

评星:三星

一场罕见的,为同一艺术家连续举办三场开幕的展览。

对于画廊行业来说,展览兼具发布新作品、宣传艺术家、联络专业人士和销售作品等功能。在当代艺术品吞吐量仍占全国之首的北京,几乎每2至3个月,画廊就会为合作或代理的艺术家举办展览。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的此举,曝露无疑对于“深藏”北京宋庄多年的刘港顺,迅速被业内知晓的企图心。这几乎是一场紧锣密鼓的商业计划。

被分为“观念三要素”、“历史的笔记”、“午夜出版社”三部分的展览形式,一方面从展示方法上呼应了文学小说的章回体结构,将观展背景从西方现代艺术史拉拽至文学史,从观念艺术牵引至中国80年代的“文学热”,如此一来,刘港顺的大型个展被打造成为一部“一个人的美术史”;另一方面,为传播内容反复造势,同样也是对于展览固有的商业模式发起的挑战。

然而高调的举动是否就能将声势拓至艺术圈外?业内人士的重复入场,尽管让刘港顺的媒体报道在三个月内迅速猛增,在觊觎着当代艺术这块小鲜肉的投机者眼中,刘港顺像一只近期看涨的股票,但发布内容的单一性,令大多信息只是重复性的刷屏,展览的急迫和艺术家作品的内涵,却在逐渐分道扬镳。

无论艺术家如何在作品中表达对黄金年代的感怀,那个“说一句、是一句”的年代,毕竟已经过去了。当艺术家的作品离开工作室,开始被卷入市场的流通,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几乎无可避免的惨遭削弱。(文/殷雅迪)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