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官媒谈扶贫中的形式主义:为迎接检查再搞一套新的汇报材料

冷葆青/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2018-03-19 17:38
打虎记 >
字号

2018年春节假期,趁着返乡探亲,我随机走访了江西九江两个县的5位乡镇、村组干部,16位普通党员群众,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了解社情民意。

从走访了解的情况看,中央以上率下纠“四风”,“零容忍”铁腕反腐,管党治党压力自上而下层层传导,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成效是卓著的,但腐败还有土壤,迫切期待全面从严治党“重整行装再出发”。

脱贫攻坚,是走访中讨论更为热烈的话题。我们武宁县是全国闻名的装饰之乡,全县40多万人有10多万人在外从事装修、家具制造等产业。改革开放近40年,老家很多人都靠着勤劳的双手在外打拼,过上了小康生活。春节期间,狭窄的乡村公路上随处可见挂着外地牌照的高级轿车。一部分人赶上好政策先富起来了,但脱贫攻坚依旧是全县的重要工作。

多位干部群众向我表示,对于这项工作,县里非常重视,利用各种方式,投入很大精力。县委书记建了一个以扶贫为主题的微信工作群,随时沟通相关工作情况;县纪委将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查处重点,并多次公开通报相关典型案例,让身边的党员干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震慑。

然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过程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走访中干部群众普遍担忧的,就是做“虚功”的情况。一些干部向我诉苦,说现在上面特别重视脱贫攻坚,所以这块工作的督导检查就很多,考核内容过于繁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基层“重形式过关,轻实际帮扶效果”的现象。例如,有干部提到,填报贫困户帮扶手册非常有必要,但因为一式三份的帮扶手册中存在一些小的抄写错误,就当作重大问题来“整改”,让一些基层干部哭笑不得。再比如,不同层级的督导检查,往往标准不同,为了迎接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另起炉灶”,再搞一套新的汇报材料。这些重复的文牍“劳动”,牵扯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

除了检查考核的问题,一些干部群众也反映少数扶贫干部作风不扎实、做表面功夫,导致扶贫工作“脱实向虚”。比如,一对一驻村帮扶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做法,也已经在各地普遍推开。但有少数干部拈轻怕重,驻村帮扶仅仅停留在送油米、慰问金的走访慰问层面,对因人施策拿出具体帮扶举措积极性不高,有的连挂点帮扶的贫困户具体情况都没有烂熟于胸,更谈不上对帮扶村的发展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的思考,这种“碎片化”“蜻蜓点水式”帮扶,使少数点上的扶贫工作“虚多实少”。走访中,一些干部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省里已经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了“召回”制度,被“召回”的干部由所在单位严肃问责。

在走访中我还了解到,为了客观掌握脱贫攻坚成效,当地还采取了第三方评估的办法。有干部群众认为,在扶贫领域引入第三方评估,可以保证有充足的人力、科学的方式来评估各级政府的扶贫工作,是加强监督的一种有益尝试。但在实践中,第三方评估公司的工作人员往往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充满热情但对基层的复杂性缺乏足够了解。比如,有的评估小组工作不实,只把与贫困户闭门交流的内容,作为最终的评估结果,也曾伤害过一些基层干部的积极性。目前,当地已经对第三方评估的做法进行了一些修正,允许基层干部对评估结果进行至少一次申诉,这也有利于保证结果的客观性。

通过这次春节走访,我感到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努力做到“真”与“实”,不管是扶贫中的“扶真贫、真脱贫”,还是监督扶贫工作的“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都需要到现场去,找准实际情况,拿出实际招数,这样才能扎扎实实、不走形式。

(作者单位为中央纪委宣传部,原题为《脱贫攻坚当严防“脱实向虚”——对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的微观察》)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