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安办学一甲子|迁校西安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发展重要节点

2018-03-19 19: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吴顺君:迁校西安是西电大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

“我是学校迁到西安后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1958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塞外重镇张家口落户古都西安,隔年开始正式面向全国各地招收高中毕业生。现年76岁、曾任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吴顺君教授,正是在这一年,从黄浦江畔报考西电,一来就是60载。

学校从培养“通信专科人才”向“研究设计电子科技人才”过渡

记  者:作为西电在西安办学所招收的首届学生,请您回忆下1959年到校之初的学习生活情况。

吴顺君:1958年学校从张家口迁至西安之初,规模并不是很大,学生大概两千多。获得扩大办学规模的批准后,学校在1959年招收了我们第一届本科生,合计两千人左右,也是符合国家建设急需电子科技人才的现实需要。

1959年8月我们正式入校,当时除了规模宏伟的学校主楼是西安最高建筑外,校园内很多树木都还没栽种。那段时间,师生共同参加劳动,协助学校建设,包括西大楼、东大楼建造以及校园绿化等。同时,从打地基开始,我们还参与了学校隔壁九〇四厂(现中电20所)的基建。

作为部队学员,我们入校之初要参加军训,要求非常严格,从基本步伐开始操练、打靶、演习。当时学校在教学方面提出要向清华大学等重点院校学习,在着重培养学员动手能力的同时,要通过扎实的基础课程,引导大家打牢基础。在校头两年,我们学习了数学、物理、外语、电工、电路等诸多基础课程,学习任务紧张繁重。

入校时我们是120人的大班,分专业之后班里45人,在五年培养体制下,我们在1964年接受毕业分配。两人留校,其余同学都分配至部队和科研院所,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记者:可否请您介绍下您所了解的,学校迁到西安以后最初一段时间的建设发展情况。

吴顺君:在张家口时期,学校主要培养军队需要的通信专科人才。到西安之后,学校在1959年成为中央批准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开始着力培养有研究、设计能力的电子科学技术人才。

迁至西安之初,学校发展很快,学生规模迅速扩大,以致教师力量显得不足。为此,学校一方面开设师资班,并从高年级学生中抽调部分学生加以培训,作为基础课教师;同时,从全国各地选调骨干力量,充实教师队伍。我们当时的英语课教师就是从西工大借来授课的。

过去学校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从张家口迁至西安,学校科研逐步开始从“维护使用”向“研究设计”过渡。科研起步之初,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师生到工厂实习中,协助解决具体技术问题,另一种便是西电科研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五楼会战”。我们本科生当时很少参与科研,但都对神秘的“五楼会战”有所耳闻。

大概1959-1961年间,学校在主楼的五楼建立起了“科学研究室”,集中了从北京五院二分院,哈军工、西工大等多家单位选调的优秀专家和骨干力量,成功开展了一批早期重大科研项目,包括流星余迹通信设备、单脉冲雷达、盲目着陆雷达、敌我识别仪、红外方位仪等,这些成果对学校整体的科研影响很大,有着重大推动作用。

学校开创数字技术进入我国雷达研制的先河

记者:以您的亲身经历来看,学校在西安办学之后,为国家建设和陕西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吴顺君:我国雷达发展的早期主要是从国外引进,进行仿制生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项目中就有几个关于雷达的,比如国营七八六厂、国营七八四厂等,通过引进开始进行雷达的研究和生产。事实上,当时苏联的雷达对于我们新中国还是先进的,但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比如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方面,美国和法国的研究起步较早,技术领先。

例如,雷达天线旋转时,显示器画面上会出现成片的“亮斑”,这些是山体、地面、海面等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称为杂波,它严重影响雷达对飞机、导弹等运动目标进行清晰辨识,这就需要对这些杂波进行抑制消除。
1973年前后,出于航空安全考虑,我国拟从法国进口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五部空中交通管制雷达,拟部署在北京、天津、徐州、上海一线,但法国拒绝出口该雷达原有配置的先进数字信号处理机柜:数字动目标显示器。当时国产雷达还停留在模拟信号处理阶段,抑制杂波仍采用水银、铝带、熔融石英等模拟技术,性能低,还不稳定,西方要封锁我们。

为此,国家组织了保铮老师等一批专家到北京开会,研究对策。保铮老师在会上表态,一定要打破西方世界的技术封锁,代表西电向电子部申请 “0.2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研究项目,决心突破数字信号处理关键技术,获批科研经费拨款20万元。

在保铮老师带领下,学校组建起了包括我、彭学愚等8人科研小组,在相当艰苦的科研条件下,首先于1976年成功研制出0.5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紧接着又研制出0.2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MTI)。成果突破了A/D转换器、延迟线、运算器、数字接口等关键技术,通过与雷达的实际联试,杂波抑制良好,性能上比法国设备更为出色。

可以说,这个项目影响很大,迈出了数字技术进入我国雷达研究领域的第一步,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我校在国内业界的影响,研究成果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在国内多家单位的雷达装备中得到实际应用。

记者:可否请您介绍下您们8人科研小组的后续科研和发展情况?

吴顺君:上世纪80年代初,科研小组了解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正在研究雷达动目标检测技术(MTD)——一种更加先进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随即积极向国家申请,迅速着手MTD研究,最终实现MTD技术突破。在80年代后期,团队继续研究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和低速目标检测技术,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来我们又与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合作,研制704A地炮侦察校射雷达,该雷达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8人科研小组的基础上,学校组建了雷达研究室,并与101研究室合在一起,成立了信息科学研究所。1985年,雷达实验室从中分离,成立了电子工程研究所。

电子工程研究所成立后,科研团队发展越来越快。1991年学校以电子工程研究所为基础,向国防科工委申请成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992年雷达信号处理国防科技实验室立项获批,1995年验收后正式挂牌运行。雷达信号处理实验室是国家首批建设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之一,属于电子信息领域的第一个,这充分彰显了学校在雷达学科领域的贡献值和影响力。

纪念迁校西安60周年,历史和现实意义重大

记者:学校今年将围绕西安办学60周年,策划组织“牢记国家使命,古城再显担当”主题活动,您如何看待这样的活动策划?

吴顺君:从张家口迁至西安,是西电发展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学校抓住这样一个时机来扩大宣传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所含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言自明。

一方面,1958年从张家口迁至西安,是学校大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不管是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还是科学研究形式、方向和成果,都实现了历史跨越,有着质的变化,这是我们开展主题宣传的历史意义所在。

另一方面,眼界决定未来,目前学校发展面临着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许多重大发展机遇,同时面临着来自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的挑战和压力,需要我们提高思想认识,避免过于保守和平静,切实把握战略机遇,这便是现实意义。

记者:对于主题活动开展,您有何意见和建议?

吴顺君:在我看来,围绕西安办学60周年开展纪念活动,需要思考三个层次的内容。

其一,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最佳时机。让广大校友为学校未来发展来把把脉,听听各方面的思考和建议,以拓展学校发展思路。比如,人工智能在西电究竟如何发展和规划?如何切实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产出不可替代的影响?

其二,这是一个拓展合作的难得机会。以优秀校友为媒介,加强学校与电子信息行业龙头单位和公司的深度合作,让学校真正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比如,能否在西安合作建设重大科研基地。

其三,这是一个联络感情的宝贵平台。通过策划组织实质性活动,加强海外和全国各地校友会与母校的联系和交流。我们需要分层次对待校友们:对在岗的校友,他们当前思维活跃、意气风发,可以请他们更多为学校提供发展思路、合作路径;对年龄较大的校友,他们怀念母校,可以请他们回学校看看、组织同学聚会等。

人物简介:
吴顺君,男,1942年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导航系,后留校任教。1981年至1983年受国家教委派遣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进修二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带头人,曾任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雷达分会副主任,遥感、遥测、遥控分会常委;IEEE高级会员,IEEE 宇航和电子系统学会(AESS)北京分部主席,IEEE AESS理事会理事。
(记者 贾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