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离职媒体人回乡种水稻:种田也是日常生活的艺术

澎湃新闻记者 沈河西
2018-03-25 09:42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新书发布会现场,右为周华诚。

2014年,在杭州工作多年的媒体人周华诚在众筹网上发起了“父亲的水稻田”项目,包括水稻耕作记录和众筹两部分,他邀请城市人一起种田,挽留最后的农耕。种田,这一门古老的手艺活,正在逐渐地消失。只有乡下的父亲,仍然固执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

2013年12月的一个晚上,周华诚没睡着,他想在家乡——浙江衢州常山县天马街道五联村,和父亲一起,用最朴素的耕种办法,种上一小片田。

最近,周华诚出版了由他编辑的新书《这是我想过的日子》。3月24日,他带着新书来到上海书城,与读者分享他理解的生活美学。书中是11位作者对于自己家乡或身边的手艺的记录和思考。与近些年市面上流行的同类关注“匠人”、“手艺”等题材的作者不同,这本书更多关注的并不是传统工艺,而是更日常的记忆,比如种田、养蚕,体现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在周华诚和其他作者眼中,种田养蚕也是一门手艺,也是日常生活的艺术。

《这是我想过的日子》

从2013年回家乡种田开始,已经过去了五年,现在的周华诚多了一个身份:生活美学研究者。这五年里,他出版了一系列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书籍,如《下田》《造物之美》《草木滋味》等书,主编了“雅活”“我们的日常之美”等书系。而这一切的缘起是因为作为媒体人的周华诚,敏感地意识到社会环境的变化。

“那时就认识到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李鸿章的话就是,三千年未有之巨变。唐诗宋词里感受到的乡村在这三十年里发生了巨变,但是我的父亲仍然在田里种田。我一开始想把他带到杭州城市里生活,但是他不愿意,不习惯。我后来就开始思考,乡村的生活方式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今天的人可以坐飞机坐高铁,一千年前那些人出去只有毛驴,但是我们面对的终极问题还是一样的。很多人为什么选择解甲归田?这就对我有启发。后来就发起一个活动,叫‘父亲的稻田’。”

按照周华诚的说法,当时发起“父亲的稻田”这个项目的初衷是看到老家的生活方式就要没有了,他想去记录整年的耕种过程,作为一个文献文本。“比我更小的小孩子已经不会种田了,也许再过十年,我们农村里就没有人这么种田了。”

参与种田的不止周华诚父子俩,还有网上招募来的稻友们。“很多人都是带小孩子来的,小孩子不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他们说大米是超市里的,他们也不知道稻谷带壳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当周华诚和父亲说他要发起这个种田项目的时候,父亲很不以为然。“一开始我跟他说我要回来种田,他说好不容易出去了,怎么还回来种田,一点花头都没有。我父亲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劳作感到骄傲过,因为他觉得,他的大米是不值钱的,他的劳动也是不值钱的。我们所有从小到大在村庄里长大,大人就告诉你一定要好好读书,然后离开乡村。”

周华诚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项目赢得了630多人点赞或支持,上线2个月,限量500公斤的大米就被订完了。当他把这个数字告诉父亲时,父亲的“不屑”变成了将信将疑——田还没种就有人买米了?

“这里头最高兴的其实就是我父亲。一年以后,他就发现,他的价值认同感就出来了,我们所有人都叫他校长,‘稻田大学’的校长。他的米能卖到30块一斤,人家就3块钱一斤。他就发现原来种田还可以这样种。”

周华诚的“父亲的水稻田”项目后来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大媒体的关注。这样的模式也吸引了周边的村民,他们都很羡慕,说种田还可以上中央电视台。于是后来一共有三位父亲参与进来,各自种田,种法也按照周华诚的标准来种。

尽管收成不错,销路也颇可观,但周华诚并没有扩大的意愿。“我们整个面积不大,五年了,仍然只有四亩,产出最高也就2000斤。去年很多人说你们应该每年都扩大呀,第二年就该搞到四十亩,第三年就搞到四百亩啊,那就变成一个产业了,背离我的初衷了,我一开始就是想记录这个事情,让大家来共同参与体验,并不想把它变成一个农业企业去卖大米。所以有点像行为艺术,通过这个事情让大家来关注农村。“

养蚕 王幸泽 图

蚕茧 王幸泽 图

周华诚采用的耕种方法是最原始的牛耕法,尤其开花后不用农药。“六月插秧,十月初收割,只种一季,因为两季的不好吃。收割的时候,就留了六百株水稻,我们五六十个人,从下田开始,就由摄影师拍第一张照片,收割这六百株水稻用了58分钟。然后做成了GIF格式的动画,就看到人收割,用脚踩的方式脱粒,最后把稻谷扎起来。我们把整个过程命名为‘时间’。从收割开始,整个就变成一个艺术作品,所有参与的人都是作者。”

参与种田的稻友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医生、警察、画家等。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原先从来不写作的人,也被激发起来,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过。“有好几位辞职了,通过水稻田这个事情,让他想到,生活原来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通过种田,更加深了周华诚自己对于时间的感受。“有一次,我们当时住在乡下,插完秧,晚上月明星稀,好几个稻友都是年过半百的,几个人不睡觉,走出来,就说哎呀,我们走走吧。就在村庄里走,濛濛细雨飘过来,有一个稻友就拿出口琴开始吹。这一晚上,这一幕你会一直记在心里。所以有的时间是有质感的,会被记住的,哪怕非常短暂,没有创造任何价值。但有的时间就是一年很快过去了,但是你根本就记不起来。我觉得生活质量应该这么来看,不在于它生产了多少钱,而在于它有没有被你记住。”

周华诚也说,《这是我想过的日子》这本书的本意就是让大家更加去关注时间流逝当中最有质感的东西。

种田也对周华诚的心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做了这个事情以后,首先改变了我自己的世界观,原先我在媒体工作,就觉得我要当个中层领导,或者挣很多很多钱。但是后来就发现这个事情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每次我回到稻田中间坐在田埂上的时候,内心非常宁静。但只要一回到城市,心立马就被揪起来了,所以后来我就辞职了。我靠写作也可以活得很好。尝试了一年就发现,不论内心还是经济的层面,都超过原先的想象。”

“很多人其实就是少了一点勇气,尝试的决心。很多人往往是害怕改变,害怕失去。但什么是失去呢?这其实也是一个辩证的东西。我今年挣了四十万,第二年挣了十万,是不是就是失去呢?但可能你获得了别的东西,不止是金钱。”

“我们这个活动不是要告诉大家一定要这样,而是启发大家生活的可能性。”周华诚说。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