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汉源汇张国荣纪念展:三代粉丝眼中的张国荣

澎湃新闻记者 沈河西
2018-03-30 09:2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汉源汇内景
2000年的时候,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在上海开演唱会前,曾专门到上海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店看书。因此,在许多张国荣的粉丝心中,汉源书店是他们来瞻仰的必到之处。如今陕西南路上的汉源汇变成了另一处荣迷们缅怀纪念的去处。

从3月23日到4月23日,“随风不逝·张国荣”15周年纪念展在汉源汇举行,展品主要有摄影师周雁鸣镜头下的张国荣摄影展、张国荣音乐镭射影碟全展以及张国荣的艺术形象十字绣展。3月24日晚上,汉源汇还专门举行了新书《随风不逝·张国荣》的分享会,作者荣雪烟与周雁鸣对谈。荣雪烟在荣迷中有个绰号叫“烟叔”,他是张国荣艺术研究会创始人,多年来苦心孤诣进行资料收集,写出了这本厚达573页的书。

除了荣雪烟,澎湃新闻记者在汉源汇见到更多默默无名的荣迷,他们都是通过不同的渠道得知这里要办张国荣纪念展,其中有许多人已经在不同地方参加过关于张国荣的纪念展。记者随机采访了三位荣迷,这三个荣迷分别代表了三代人,与他们聊了聊他们心中的张国荣形象。

“有一段时间他留长发,我当时不太能接受”

A先生出生于1970年代末,当我问到A先生,在他喜欢张国荣这么多年里,张国荣的形象在他眼中有没有经历什么样的变化。他说:“他复出了以后确实更成熟了。有一段我也是很遗憾。2000年到2001年,他有一段时间留长发,比如说在热·情演唱会那段时间,那时候说实话我不是特别接受,给我感觉有一段时间有一点太偏了。”

我问他是不是由于张国荣日益明显的性别越界的形象让他无法接受。他说不是,而是“他本身的柔美在男人之间已经是很少见了,换句话说,我觉得他其实用不着通过留长发这样的形象改变去强化他的形象。”而让A先生倍感遗憾的是,正因为那段时间他不能接受张国荣留长发的样子,2000年的热·情演唱会来上海巡演,他就没去。“我想着反正以后还有机会看的,没想到留下了一辈子的遗憾。所以现在但凡有老歌手来上海开演唱会,我一定会去,谁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再看呢?”

我问A先生他对于每年一到张国荣忌日,朋友圈、微博就会出现纪念张国荣刷屏的现象怎么看。他说:“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张国荣没有离我们远去,他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老一代粉丝的老去而消逝,相反,我发现,现在喜欢他的人反而越来越多,这大概说明他确实很独特,已经不是单纯的娱乐明星。”

“说张国荣是本色出演,我觉得是对他的侮辱”

我遇到的另一个资深荣迷是B小姐,她是80后,从念中专的那时起就开始喜欢张国荣。作为一个老荣迷,她说她一开始还挺不理解为什么有很多95后会喜欢张国荣,因为张国荣去世的时候他们还很小,她一开始一直以为这些小朋友可能就是被许多人诟病的那种所谓的精神空虚的“脑残粉”。

这位资深荣迷特别讲到,张国荣和今天很多明星相比的最大不同在于他的形象和今天的人设不是一回事。“我觉得人设就像一个零部件,是单面的,比方说这个明星是这个人设,那个明星是另一种人设。可是张国荣的形象是整体性的。”

当我问她怎么看待关于张国荣的表演是“本色出演”这种流行论述的看法时,B小姐表现得非常不以为然。“我觉得本色出演这个说法是对他的侮辱,因为只要你说他是本色出色,好像意思就是他的本色超越了表演艺术创造力的那一面,本来很多该他拿奖的,都就是因为说他是本色出演,所以没拿到。尤其是涉及到反串的,就会被说成是本色出演,我觉得有点侮辱他。”

B的这个质疑让记者想到台湾学者周慧玲教授在她的研究论文《不只是表演:明星过程、性别越界与身体操作——从张国荣谈起》中的观点。周慧玲在文中重点通过张国荣在《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这一角色反驳了“本色表演”论。她在文中写道:张国荣对程蝶衣的角色演绎,很难以“本色表演”一语概括。其一,程蝶衣几乎是与张国荣在其他香港电影中创造的角色最不一样的。其二,张国荣在演绎程蝶衣时,有很大一部分是必须仰赖京剧旦角身体程式,而另有一部分则比较像是对身体技巧的借用。

但是对B小姐来说,相比于网上许多人对于张国荣的性取向的攻击来说,本色表演论的侮辱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微博有一些黑张国荣的号,很多人辱骂他,侮辱他。其实到现在为止,对他攻击最大的还是关于他的性取向。”

张国荣在汉源书店的旧照
“我进了一个荣迷群,他们居然要让我写‘爱荣史’”

在汉源汇里,A先生惊讶地发现,来的很多荣迷都是“小鲜肉”面孔,二十出头的年纪。C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95后的荣迷。她目前在同济大学攻读文化产业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就与张国荣有关,以张国荣的纪念仪式为例来分析赛博格对于仪式建构的影响。之所以选择张国荣是因为他跨了两个时代,加上她自己就是荣迷。

而说到她的荣迷史,可以追溯到初二。“我那时会在课桌上刻他名字,换座位的时候还会把那张桌子专门搬走。后来就默默地喜欢了,一般老荣迷就是默默的。”

这种默默的喜欢和纪念也得到了B小姐的印证,她说她平时也很少转发关于张国荣的帖子,她身边很多老荣迷也都是默默地纪念,并不会一到纪念日就刷屏。但C同学也发现,有一些荣迷比较极端。由于要做毕业论文的缘故,她需要进入张国荣的粉丝圈进行参与式观察。“那个群很可怕,我加入的时候,他们要我写爱荣史,我当时就觉得——呃……不写就要把你踢出去,我就硬着头皮写了。然后群里每天都会有七八百条信息,大家都在说哎呀哥哥好帅呀,好想去看他演唱会啊。”这种荣迷组织让C同学感到不适。

而在A小姐看来,“他们这种就属于精神空虚。一般看到这种要写什么爱荣史、答张国荣一百问的,我都不理的。”

“我其实并没有很了解他,甚至都没有看完他所有的电影,听完他所有的歌。但我不觉得你一定要多了解他,才有资格喜欢他。喜欢一个人是一种很微妙的感受。”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