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寻找瓦丽雅:77岁退休教授潘行健欲寻回57年前的异国笔友

广州日报
2018-04-04 16:42
直击现场 >
字号

1957年~1961年,因为18封信件,俄罗斯少女瓦丽雅与广州小伙潘行健尽管素未谋面,却冲破地域、语言等障碍,结下深厚友谊。两颗懵懂纯真的艺术心甚至畅想将来某天两人相遇,亲自描绘圣彼得堡和广州的街头美景。谁知后来中苏关系恶化,潘行健寄出的书信均石沉大海,5年的书信来往戛然中断。之后的两人像是走在人生的平行线上,再无联系。

进入新世纪后,考虑到通信技术的发达,已是广美教授的潘行健有了寻回笔友的想法并作出各种尝试,还耗费2年把信物整理成册,盼望将书信集转交到瓦丽雅手中,让她知道“两人友谊长存”。

潘老在工作室讲述对笔友的思念。  本文图片均来自广州日报

初识:憧憬艺术殿堂 广州青年写信觅笔友

1957年初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依旧弥漫一股浓厚的俄国艺术风潮,列宾、苏里柯夫、谢罗夫等一批俄罗斯画家是艺术学子的偶像,就连专业课上的示范作品都出自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的学生之手。“当时俄罗斯是艺术的殿堂,若能到列宾美院进修美术,则相当于此生无憾!”77岁的退休广州美院教授潘行健说起数十年前广州艺术学子眼中的俄国艺术,难掩兴奋。

潘行健说,当时未满17岁的他在广美附中上学,学习的唯一外语是俄语,平常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唱《山楂树》《喀秋莎》。“那时的我向往俄国艺术,甚至对远在列宁格勒的艺术学子也萌生兴趣。”潘行健说,当班上有同学提出要尝试与前苏联艺术学子通信的想法时,他便马上应和,随后请求俄语教师代笔写一封短信,表达与当地学生通信交友的愿望。

1957年春天,承载着期盼的第一封信穿越国境寄往当时的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列宾美院附中三年级。当年7月中旬,潘行健收到了回信,写信人是一位叫瓦连金娜·沙符拉洛娃(以下简称为瓦丽雅)的14岁俄罗斯女孩。信中,瓦丽雅介绍了自己和列宾美院的情况,还请求潘行健在下一封来信告知昵称并附上近照。

“她开朗大方,一下子就消除了我与异国朋友通信的紧张与不安。”潘行健说,他自小离家出外学习,独自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但瓦丽雅的来信,犹如在生活中照进一束绚丽的色彩。”

瓦丽雅当年寄过来的照片。

转折:5年通信戛然中断

20世纪60年代初期,因当年中苏关系趋于紧张,两人的通信也受到影响。1960年,除了在一月初潘行健收到瓦丽雅寄来的画册外,再无来自圣彼得堡的消息。直到次年的10月和12月,瓦丽雅分别寄来度假照片和最后两封信。潘行健说,第17封信件长达数页,里面瓦丽雅分享了她过去一年经历中学毕业、准备毕业设计以及考上列宾美院等事情。瓦丽雅在这封信中多次写道,“该结束和你的谈话了”“告别的时候到了,不,还是推后一会儿吧”,这些句子无不透露出依依不舍。1961年12月24日,距瓦丽雅寄出第17封信仅过去一天,她再次提笔写下第18封信并随后寄出。

然而,此后不管潘行健向列宁格勒寄出什么信物,均石沉大海。在没有通信的数十年间,这18封信件和相关信物就静静地躺在潘行健工作室的抽屉中,等待着有一天重见天日,重现它们的价值。

瓦丽雅当年寄来的白桦树叶仍被完好保存。

升温:下乡带《俄华辞典》 农闲时伏床写信

从1957年7月~1959年年底,潘行健一共收到瓦丽雅16封信,相当于两人每两个月通信一次。为了缩短回信时间,潘行健不再找老师代笔,而是买来字典逐字逐句翻译信件内容。在信中,两人谈论的话题范围大至卫星升空、国家会议的召开,小至两人的学习近况、喜欢的文学作品和近期艺术展览等。信件中还附上明信片、画册、照片和小礼物。“在这一来一往中,双方友谊逐渐深厚。”潘行健说。

“亲爱的小潘,远方的朋友……我并没有见过您,但不要紧,重要的是我知道有你这样一个朋友,感到莫大的喜悦……”在瓦丽雅寄来的第三封信中,瓦丽雅的姐姐也“偷偷地”在信末留言:“每当瓦丽雅听中国无线电台的广播,都幻想能听到的是您(指潘)的声音……”

而在第六封信中,瓦丽雅鼓励潘行健积极应对考试,在信末认真地誊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言: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潘行健说,瓦丽雅的信给他“前所未有的兴奋和喜悦,生活仿佛照进一束耀眼而美丽的光”,他时刻把瓦丽雅的信带在身上。1958年9月~1959年1月,潘行健下乡来到广东省新会县大泽公社,随身的行囊中,除了简单的衣物,还有《俄华辞典》《华俄词典》及瓦丽雅的信。

潘行健说,下乡期间,有一天下大雨,无法外出劳作,他就待在小屋内给瓦丽雅写信。“窗外是望不尽的稻田和山林,我伏在床头翻着字典,一笔一画地在泛黄的纸张写下我想对瓦丽雅说的话。” 在当时的潘行健看来,那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一张薄薄的信纸,竟将列宁格勒与他所处的乡村连接在一起,“那是跨越时空和语言的珍贵友谊呀!”

“小潘,(在新的一年)祝你幸福、成功……若以后有机会相见,我们一起去看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再看看广州,互相认识对方的朋友……”1959年12月31日,瓦丽雅缺席了当地热闹的除夕晚会,在卧室静静地写下第16封信,信中畅想了两人未来的相遇。

追寻:耗时19载寻人无果

进入21世纪,中俄关系持续好转。潘行健也认识了不少旅俄艺术家,于是寻找瓦丽雅一事被提上日程。潘行健耗费两年多的时间,将瓦丽雅寄来的18封信和相关信物逐一整理分类,重新翻译,扫描存档,最后制作出厚达7厘米、有数百页之多的瓦丽雅书信集。

1999年,广州美院教师组队到俄罗斯旅游,潘行健忙于公务无法出行,便委托同事带上瓦丽雅的“档案袋”前往圣彼得堡寻人,其中包括一张瓦丽雅当年的照片、一封他写给瓦丽雅的俄文短信。同事联系上一位在列宾美院图书馆工作的卡莲娜女士,可惜这位女士说不认识瓦丽雅。

后来,潘行健尝试托俄罗斯朋友想办法寻找瓦丽雅,并转交书信集复印件,但依旧没结果。2004年前后,潘行健的旅俄朋友曾帮他在莫斯科国家电视台的网站注册寻人空间,之后找到数位与瓦丽雅情况相似的女艺术家,但最终都被潘行健一一否定。

找了瓦丽雅19年,潘行健如今多了一份释然,他说,现在只想知道瓦丽雅的住址,把书信集寄到她手上,让她知道“我从未忘记我俩的友谊”,并不强求两人见面。“当年通信中断,我感到非常遗憾。”潘行健说,“但我仍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

3日,在他的工作室接受记者采访的潘行健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在国内公众媒体上讲述自己和瓦丽雅的故事,此前他只想通过私人关系寻找瓦丽雅。当然,如果通过媒体的影响力,能够获得一些找到瓦丽雅的线索的话,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原标题:《寻找瓦丽雅》)

    责任编辑:李寿康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