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传君:《抄写员巴特比》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学会说“不”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8-04-06 15:35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王传君最近接了一部话剧《抄写员巴特比》,他在里面演一个内心复杂的律师,要时刻和一个喜欢说“我倾向于不”的员工巴特比斗智斗勇。

4月19日,《抄写员巴特比》将在上海黄浦剧场首演,连演十场。因为王传君的加盟,这部剧受到了额外的关注。

演出前,制作方椎剧场特邀媒体探了一次班。不管是彩排还是群访,王传君都是台上最抓眼球的那一个。他善于调动气氛,时而幽默时而锋利,很知道怎么和媒体互动。

排练中的王传君

一条热搜微博找来了王传君

《抄写员巴特比》是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短篇小说。

小说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他最广为流传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白鲸》,其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尤在马克·吐温之上。

把《抄写员巴特比》搬上话剧舞台最开始是椎剧场艺术总监李芊澎的想法。

在国外读完小说,她随手在Facebook发了一条信息,大意是“我们要做这个戏”,结果收到不同国家许多朋友的回馈,大家都在说“这是一部动人的小说”。

老板和员工,《抄写员巴特比》呈现了资本盛行的社会里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然而,小说给人的感觉很荒诞,穷尽笔墨展现了一个本该有绝对话语权的老板(律师),如何被一个不断礼貌拒绝他正常工作要求的员工(巴特比)逼疯的过程。

在现实的职场中,人们说“不”的机会不太多,恰恰因为不能说“不”,渐渐丧失了一部分自我。这也是这部小说值得人深思和玩味的地方。

德国导演鲍里斯·凡·波塞尔(Boris von Poser)被邀来执导《抄写员巴特比》。

这是一位“玩心”很重的导演。他既可以在德语区最主流的剧院工作,也经常出现在各种不同规模和场地的空间里。他最擅长小说改编的戏剧,关键是,他一直有把《抄写员巴特比》搬上舞台的想法。

小说《抄写员巴特比》里有六个角色,制作团队最开始想把它排成一个演员的“独角戏”,随着讨论升级,他们决定在舞台上加一个人,但基本不讲话。

舞台上那个不停讲话的老板,李芊澎希望找一位有个性、有能力又很勇敢的演员来演。搜索时,她无意中看到那条让王传君上“热搜”的微博:“我不喜欢”。

“我不喜欢”,这句话让李芊澎想起了巴特比无数次拒绝老板的那句“I would prefer not to……”(我倾向于不)不管是内核还是气质,两人都如此接近。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李芊澎问了王传君,没想到他在密集的电影拍摄间隙真有空档,他又有兴趣在剧场里玩一下。双方就这么愉快地决定,由他来演“老板”。

另一位演员苏力德普日布,是个内蒙汉子,也是王传君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师弟。他话不多,踏实努力,很符合“员工”的人物构想。

在《抄写员巴特比》中,苏力德普日布一人分饰了好几个角色。他是老板的雇员,是讲述者的助手,也可以是舞台上的另一个观察者,一个哲学层面超越时间的存在。

排练中的苏力德普日布

钱够花就干自己喜欢的事

读完《抄写员巴特比》,王传君哭了。

“我们都有愿意说‘不’的时候,所以我挺想通过这个话剧,和观众进行沟通。”排练时,王传君感觉这部戏最吸引他的地方,是学会说“不”。

他说自己已经到了习惯说“不”的阶段,因为发现人活着特别短,得在活着时尽可能选一些自己想干的事。

“有很多事情,我们经常说不得已而做,结果不会特别好。你可能会赚到不少钱,但对我来说,作为一个演员,我应该去演好戏,留一点好影像,那么等我死的时候,那些东西是可以留下去的。那是我活过的意义。”

3月,王传君、苏力德普日布专门去德国慕尼黑,和导演排练了一段时间。

王传君本以为在德国的生活会很开心,每天晚上还能看看戏,结果全剧两万多字的台词,全压在律师身上。这对他来说是一块“硬骨头”。

导演希望王传君在20天里把24页纸的台词全背完,小伙伴们都去看戏了,他只能乖乖呆着背台词,每天背两页纸,才能保证第二天有东西可排。

排练期间,王传君也体会了一把和导演说“不”的快感,“有一天我和导演说,我今天不想排练,导演愣了一下,然后说好呀。我们就休息了一下,然后大家都去逛街了,第二天导演穿了一件新衣服,说是昨天买的,问我昨天干嘛了,我说,背词。”

导演

在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王传君一口软糯的上海话让人惊艳。在《抄写员巴特比》里,他也不自觉操起了上海话,那种游刃有余总能让观众笑出声来。

王传君解释,剧里有很多文绉绉的台词,很生硬,他也不觉得自己的京腔有多好,干脆怎么舒服怎么来,用上海话更能让观众明白角色在那个瞬间的情绪。

某种程度上,王传君是因为演了喜剧《爱情公寓》有了广泛知名度,然而如今再接戏,他很直接地表示出对喜剧的反感,不管是电影还是话剧,他显然对严肃的、能带来思考的戏更有兴趣。

“钱够花的情况下就干自己喜欢的事吧。”

他说,“我本身不太喜欢看嘻嘻哈哈的剧,没什么意义。虽然大家会说生活工作压力太大,需要看轻松的东西缓解缓解,其实都是骗自己的,你越缓解就越麻木,生活也不会变得更好。有时候,你需要去面对一些你不敢想的东西,你直面它,可能会非常郁闷,但想完之后,你的生活可能会变得更好。”

2018-2019年,王传君即将有《英格力士》《兰心大剧院》《中国药神》三部电影上映,虽然忙,他还是打算每年留些时间给舞台。

在台上演戏和在镜头前演戏有什么不一样?“其实差不多,演什么都是真听真看真交流。演话剧是和观众交流,演电影要和摄影师有好的交流,现在很多电影都是手持长焦嘛,媒介不一样,但方法是一样的。”他说。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