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外总校长:看清教育中孩子最需要什么,就没必要那么焦虑了

“上海升学”微信公众号
2018-04-08 16:38
教育家 >
字号

和煦的春风伴着朗朗书声,点点新绿从土中萌出,透着春天的气息。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的校园,有一片崭新的林子吸引了师生的目光,原色木屋与绿色植物相得益彰,自然实验室被繁花簇拥,俏皮的鸟叫,跃动的小动物,与孩子们的欢笑交融合一……

从小木屋到阳光花房,再到“第二教学空间”小树林,西外总校长林敏博士想描绘的,是一幅绿色的教育生态图。在当今普遍有些焦虑的教育大环境下,有人问,这可行吗?教育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本文图均为 上海升学微信公众号 图

孩子们总是很“赶”

可他们懂得如何追求幸福吗?

有人说,学业这么忙,学生还有时间在小树林“放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现在的孩子,西外总校长林敏博士觉得一个字很贴切——“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任务要“赶”;周末上补习班要“赶”;晚自习也要争分夺秒地“赶”。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

可是,孩子有自己的时间吗?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吗?

林敏校长曾在国外大学任教多年,“西方教育以人为本,非常注重孩子的长远发展”,学校重视发展孩子的学习力和综合能力,因为这是他们一生幸福的奠基。

林敏校长说,现在有些家长急功近利,他们希望孩子成绩漂亮,将来能考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回过头来想,孩子真的内心幸福、身心平和吗?他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了吗?

“有些人认为这些问题还太远,我认为一点都不远,最近有一些事促使我思考,人生很短,我们这么做对孩子真的好吗?”林校长说,做教育的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不是说不要考试,不抓教学,在这些方面学校也狠下功夫。但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事情是可以为孩子们做的。

这些努力的效果,可能要10年20年才能显现出来,也有人认为这么做是“花头”,但做教育不应该是功利的。有可能很多师生幸福的源泉,就从这片小树林诞生。

在最好的年华学会感悟

否则孩子将没有学习后劲

孩子们每天的学习生活其实是单调重复的,教室、宿舍和食堂三点一线,但若是在小树林这个绿色空间里,生命的认识就会变得不一样。

孩子们或许欣喜地发现,鸟窝里多了几枚鸟蛋,过段日子有嗷嗷待哺的雏鸟孵出来了,亲手喂养的小兔子长大了,倚靠的小树长高了……做教育做到后来,意义何在?何尝不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欣然成长的意义?

林敏校长感言,在孩子们生命年华最好的这个时段,应该让他们感悟自然,感悟生活,否则孩子们将没有学习后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激发,自身的毅力和意志力得到锻炼,懂得对生命珍视的感悟,具有怜悯心同情心。

有时我们评价一些孩子很“窄”, 想想是有一些可悲的,他们有时无法分清善恶。其实孩子们原本都有善根,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辨别真善美。

“这些是课本上无法教出的,必须通过与他人、与社会交流接触后慢慢形成内心的熏陶,这是一种没有捷径的、感悟的过程。这样长大的孩子,内心一定是善良和纯净的,不会有杂质和恶的举止。”

林敏校长说,“所以我认为,教育的环境应该摒弃一些焦虑的成分,教育是有选择的。”考试升学要抓,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中国教育最优势的东西,在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夯实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腾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发展兴趣和素养,在大教育的框架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我们追求的东西太直接了

“留白”往往更出彩

西外第二教学空间的兴建,得益于当初建造校园时的故意“留白”。十多年前,西外建校的时候,在各功能区设置之外,还特地将这片土地暂留下来,栽种成小树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十多年过去,当年的一棵棵小苗苗长成了小树林。去年夏天,林敏校长又突发奇想,何不利用这块小树林打造一个“绿色教育空间”?

林校长的初步想法是,空间一定要尽可能原生态,不做钢筋水泥,比如搭建成小木屋;空间里一定要有生命,鸟窝、小动物,这个空间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所在;第三,空间的开发需要和人文、科技课程链相结合,并不单单是一个玩乐的空间,而是课程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课程2.0做到课程3.0,老师们也在探索如何有改变有提升,那么不妨改变下环境,改变下情境,进行教学时空的重构,教育创新便自然而然地生化出来,会‘悟’出新的东西。”

“替学生留白的区域,常常成为学生生命中最出彩的地方。”

不久后的这片绿色第二教育空间,会有无限可能场景:巨型水缸旁,同学们以大地为纸张,握毛笔挥毫作画;生物科技实验室里,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现场采集的动植物标本;圆形的人文讲坛区,同学们围坐一圈聆听讲师天马行空;树林间的吊床旁,三俩同学静心阅读;而在林子深处的“树洞”里,则埋藏了同学们偷偷塞入的青春小秘密……

“我们可以让教育变得更绿一些。”林敏校长说,教育的自然状态是相对于“机械化”“工业化”的教学方式而言,现在有部分家长和学生追求的东西太“直接”了,而相较于分数成绩,孩子的身心健康、长远的竞争力才更重要,因为这关乎孩子们一生的幸福。

在这样的环境下缔造绿色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欣喜地感受生命的活力,孩子们从一间教室换到另一间教室,小树林成为新的学习空间,天地合一,空间里充满着能量和生机,孩子们怎么会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他们能感受到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师苦苦相逼的,而是有乐趣的,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

英语集市和西外小银行

成就小小“品格富豪”

在西外的操场边,有几间原色的小木屋,平时静悄悄的,一放课就会有孩子飞奔而来。其中,一间小木屋是“乔老师的花店”,一间是轻阅读的读书亭,还有一间则是西外小学部的“Happy Go 快乐购”英语集市。

走进集市,屋梁上写着“准入守则”:No Chinese!English please!集市里卖的是什么?孩子们优秀的美术、劳技、科创、书法、手工作品甚至精湛的现场演出,都可以在这里体现价值,唯一的前提是它们要以英文的形式呈现,英文描述、英文现场解说、英文标价。

“Xiwai Dollar(西外币)”是Happy Go集市里唯一流通的货币,货币怎么来?要靠孩子们自己赚取,平日出色的课堂表现、良好的行为规范、优秀的作品、社会实践成果、甚至拉一把小提琴、转溜溜球即兴演出、竞赛获奖,都能为孩子们带来一定的收入,可用来购买集市中自己心仪的物件。

不仅如此,每位西外学生还拥有一个银行小户头,学生可以将西外币存放在西外小银行里。西外小银行由学生们自主经营,学生可以选择在这里“任职”银行行长、储蓄员,或直接成为“储户”,拥有一张储蓄卡。并且,这里摒弃了计算机,账目全部使用算盘进行计算。

同时,各类“理财产品”、存取款服务、借贷服务也十分完整。这不仅是一个学生们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的课程,也是西外学生的品格银行。

“西外币的获得与存取,都是建立在孩子们努力学习、参与创造、互助合作等活动基础上,以促进和鼓励孩子的人格发展。”林敏校长介绍说,将来荣登品格银行“富豪榜”的,一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不仅成绩好,而且乐于帮助同学,协助老师、热爱阅读、拥有自主生活能力,这样的学生手上的“财富”才会多,这样的孩子也是人格的“富豪”。

“孩子们从小学到高中,成长过程中的智商、情商、财商、社会商都要经过锤炼,将财富和人格发展联系在一起,他们会懂得自己确实可以有能力、凭本事去赢取财富、获得价值。”林敏校长说,其间孩子们也会学会有担当。“教育的意义就在这里,为学生建立内在的帮助,激发其内驱力并为之努力。”

阳光花房践行生命教育

创新课程的空间

如果说Happy Go木屋集市是一处社会学课堂,那么另一处叫做“留心花园”的绿色花房则是生命教育实践基地。

“给你一个空盆,还我一片绿地!”毗邻高尔夫训练场旁的这片阳光花房,其实缘起当时教学楼空间的“空中花园”。当时“空中花园”被批准为西外教育创新工厂的第一个跨学科实践项目,孩子们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袖珍天地,尝试第一次填石头,铺沙子,装泥土,播种,浇水,施肥,养护,感受生命在自己的呵护下慢慢生长。

花房的“园丁”是生命科学教师小史和Kevin,两位男老师,却被学生和同事唤作“花房姑娘”,全因他们满身心地投入。现在,花房既是教室,也是实验室,还成了老师们拓展创新课程的空间。

西外初中阶段的孩子,每年有30左右课时放在花房教学,体验蔬菜种植、多肉栽培、养护绿化,观察植物的根茎构造……在这样一座自然课堂里,学习的感官体验棒极了。

园丁老师说,“每每在课上,把一个个生命的故事,一个个物种的奇特告诉给学生,每每看到学生眼中闪过好奇和惊叹,是我最享受的时刻。因为我想要传达的就是这个,生命是伟大而奇妙的。”

一花一木,孩子们从中体会到的,远远不止生命的轮转与惊喜。会有孩子把自己精心栽培的多肉送给校长、老师当作礼物,也有中学生有了开花房网店的想法。

Kevin老师的愿望,是两年后能够在这间花房培育出“十二卷属”类多肉植物的杂交品种,并从中提取出治疗癌症的关键药物元素!而小史老师则希望这间绿色的花房,成为植物学科的体验基地。

绿色的花房,融入了植物学和生命学的交集,打破了教材、课本、学龄段的界限,以跨学科的实体教学实践,让师生都受益匪浅。

教育的地平线

不能只是在教学楼之间

负责西外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孙琳琳老师说,西外的校园像一个学习型社区,很“绿”,也很“自然”。其中西融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全球化背景下具有竞争力,但同时又对中国文化具有深切的认同感的综合性的人才。

走在校园里,路边随处可见一个个卡通迷你小书屋,大树下悬挂着小竹篮,这让阅读随时随地开展。孩子们取走书篮、书屋里的书,还会将自己的书本放入其中交换“漂流”。校园里的小书亭,每天午休时,都会有学校中层干部来到书亭,与同学们交流阅读心得、解答读书的困惑和疑问。

有一次,一位值班老师在小书屋与一位学生交流时,发现他特别喜欢侦探类书籍,讲得头头是道。第二天,这位老师拎了自己孩子收藏的一塑料袋侦探书,关照班主任转交给这位学生。

西外的学生被要求每天阅读至少半个小时,形成夜读的习惯,“这样一年的阅读量加起来,会非常可观”,也督促他们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不仅如此,在这个学习型社区中,还有着布满孩子信手涂鸦的院墙,各类文化沙龙、人文讲座、诗社、戏剧工作坊、昆虫与化石探究展示博物馆、机器人编程工作室、体锻社团俱乐部等。

作为上海最早开设行走课程的学校,从建校至今,西外师生行走的脚步从未停下,师生们带着研究课题,体验行走井冈山革命先烈遗迹;到敦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重走“丝绸之路”的飞天之旅;考察黄帝陵寻祖归宗的公祭场景;在希拉穆仁草原上举行篝火晚会……

去年端午节期间,西外高中国际课程部的几位师生同学加入到公益组织“根与芽”中,前往宁夏参加“百万植树计划”,将绿意播撒在荒漠之地。上学期,同学们又开启了奇妙的上海文化探奇之旅。从简单的衣食住行到深邃的历史、文化,历时两个多月,做成了一部讲述上海历史发展的集子——《上海城市文化研究》。

坚持了五年的西外“筑梦社团”,每年去云贵高原,替当地的留守儿童学校建所小图书馆,每次在行走路上,都要去结对支教,与当地孩子们分享交流。

行走与校内课程的结合,恰恰培养了孩子们在成长关键期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刚健的人格,宽广的心胸、平民的意识、贵族的气质……一种真正接地气的厚重感和自强精神。”林敏校长说,“西外教育的地平线,不能只是在两座教学楼之间。当我们的孩子们站在敦煌的夕阳下,骑在驼背行走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才知道什么是人生真正的地平线。”

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好学校应该是绿色生态园

“总要有一些东西,在孩子的成长中刻下印痕,如果总是面对钢筋水泥,孩子怎么有想象力?但如果在这片小树林,他们抬头能望见浩瀚星空,偶尔被蚊虫叮咬两下,看小鸟破壳而出,亲手喂喂小兔子,就地取材做做动植物实验……这些经历一定是非同寻常的。”

林敏校长说,学校正在筹划为西外财富榜榜首的10位富豪筹划一场小树林仲夏夜,孩子们可以邀请他们最喜欢的老师,在小树林享受烛光晚餐、篝火晚会,陶醉于月光下的弹唱……很多年后,孩子们不一定会记得哪门课程,考多少分数,但这片绿色空间,一定会成为他们缭绕心头的记忆。

林敏校长说,好学校应该是一所绿色生态园,师生、生生之间和谐相处,建立学习共同体;人与人的关系不利己、相对单纯,有担当,愿意分享和帮助别人。

“在西外,没有学霸的概念,不同个性特质、不同智能特长的学生互动共生、取长补短,这是一个异质多元的生态系统。”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校园环境中,孩子们逐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学会乐观开朗、自信从容,完善自己的适应力和交往沟通能力。

“看清教育中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真正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就没有必要那么焦虑了。”

(原题为:《西外总校长林敏:为什么孩子们总是很赶?教育能否更“绿”些?》)

    责任编辑:李敏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