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讲座|沉醉于静立案前的墨香:关于书法的临摹创作

晁玉奎
2018-04-25 07:57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当静立案前,沉浸在中国书法那特有的翰墨字香中,世俗生活的烦恼顿时会抛入九霄,一种愉悦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如何临摹与创作,虽然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其实每谈仍有新意。前不久在中华艺术宫的书法名家系列讲座中,知名书法家、上海书协副主席晁玉奎先生通过对书法各类书体的讲述,通过历代传世书法经典作品及书法故事,呈现了他所理解的书法临摹与创作。

作为传统艺术的书法与其独特魅力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它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趣。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它能够像雕塑、音乐、舞蹈、戏剧、诗歌或者绘画作品一样吸引人们,让人们得到美的艺术享受。书法是一门艺术,与写字不同,它讲究用笔的技法和章法布局。比如在楷书上用笔技法讲究起笔、行笔、收笔,在草书上讲究用笔的提与按、行笔的快与慢、笔意的断与连,因为所有艺术对比产生美,如唱歌高音与低音的对比,跳舞伸展与收缩对比。

《兰亭序》唐 冯承素摹本

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我们要肩负起这个使命。就从个人角度来说,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了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也应该学习书法,人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我认为不论经商从政还是科研人都得有爱好,爱好有很多选择,书画最好,人文素养可以通过学习书法来提高,诗书画印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把通向传统文化艺术殿堂的钥匙。学习书法有利于个人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推动自己事业的发展。有人说,一个市长如果没有文化,城市就是一片水泥森林,很多大企业家最终都转到了文化发展上了,如王健林、马云等等。就是说,书法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如果我们爱好书法这门艺术,就可以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研习书法过程中,可以起到陶情冶性、健身养性、放逸释怀的作用。当你静立案前,沉浸在那翰墨字香中,这时世俗生活的烦恼抛入九霄,一种愉悦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中国书法为什么几千年经久不衰,因为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华艺术宫书法名家讲座中的晁玉奎

早在约6000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汉字就开始萌芽。到了有历史记载的商朝后期,出现了相当成熟的汉字——这就是甲骨文,从此就产生了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演变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个阶段,可以说名家大师灿若星河,各种流派众多,艺彩纷呈。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历代帝王对书法的重视、推崇也是书法书法人才辈出的一大因素。典型的如南朝萧衍、唐代李世民、五代李煜、南宋赵构等,他们都是“皇帝”兼书法家于一身。上层官僚对书法的热衷,形成了官府内“没有书法本领,恐怕难以立足”的局面。严格地说,在古代,并没有专业的书法家。

历代长于书法者,很多都是为官者或大文人,无非是将书法“玩”得更加得心应手。这种局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打破。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一时倡导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西学全盘肯定的势头锐不可当。欧风美雨、西学东渐,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各种硬笔代替了毛笔。毛笔书法失去了用武之地,甚至有人主张走拉丁化的道路,书法被推向了绝境。所幸的是,因毛笔书法其独特魅力为国人所热爱,反而成为了独立的艺术门类,几千年经久不衰。现在虽是信息化时代,毛笔字不再是交流的工具,也不是就职的必备素质,但书法的独特魅力仍吸引着很多的人。

怎么才能学好书法,如何做好临摹与创作

第一、关于临摹问题。

我们通常说临摹的方法有几种:一是摹,摹有3种,1是用薄纸蒙在古迹上双钩线,2是单钩线,好处是不走样、不变形、点画准确,3是蒙在上面描;二是临,分对临和意临。对临就是把字帖放在边上照着临,意临分物意、笔意和我意。这是临摹的基本方法。

再说怎么搞好临摹,因为艺术上绝对的好是无止境的,绝对的好是不存在的,只能是相对的好,这个相对的好也有一个基本标准——就是既懂理论,又会创作,理论上别人说不清的东西,你能说清,创作上能得到书法界和社会上的广泛认同。这个标准不高也不低,不少书法家是倾其毕生精力来追求这个目标!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双修、多修。怎么才能真正修炼的好,成为人们认可的书法家呢。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没有老师是学不好的,好的老师能让你少走弯路,不入歧途,指导你研修理论和临摹创作。王羲之的老师是卫夫人,生前名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三次登门求教学习书法,其后青出于蓝,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

《寒食帖》北宋 苏轼

第一堂课,卫夫人并没有教王羲之写字,她只教王羲之练一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蘸墨以后在纸面上点出的痕迹,然后她在边上注了四个字“高山坠石”,她又带王羲之去看山上落下来的一块石头,感受石头坠落的力量,所以兰亭序中二十多个之字,每一个点都不一样。

第二课,卫夫人教王羲之一字,就是一根短线,卫夫人说这是“千里阵云”,她又把王羲之带到户外,凝视地平线、广阔平原的天际之处,其实千里阵云是地平线上的云,云低低的在地平线上滚动、排列,向两边伸展,这叫“千里阵云”,千里阵云就是写水平线条时如何让它拉开,使他以后写“一”的时候,有与天地对话的感觉。

第三课是叫他写竖,就是写“中”时,卫夫人又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感觉一根藤的强韧,老藤拉不断,王羲之感悟到这根线要写到拉不断,有弹性。

我们说书法是现条艺术,好的线条要像年轻人的血管圆润充盈,不能像老年人的血管干瘪、缺乏韧性,线条好要学会中锋用笔。

因此,高山坠石是重量与速度,千里阵云是开阔胸怀,万岁枯藤是坚韧坚持。

现在山寨版老师很多,办班培训是为了赚钱。

第二,要开阔视野。

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过程(主要脉络),就像吃自助餐一样,具备一定的书法历史和理论知识。毛主席说,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书法亦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胸中有全局,弄清来龙去脉,千字文上叫寻古求论。

我们学习书法,要了解中国书法历史演变的全过程。下面我们先回顾一下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过程 (主要脉络)

中国书法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在这三千多年的历程中,可以说,各种碑帖那是浩如烟海。由于时间有限,这里只把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些主要阶段和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做一个简要介绍。

甲骨文

1.甲骨文:殷墟发现了商代文字,这是划时代的大事。甲骨文是我国迄今为止可以确定年代的最古文字,甲骨文属于象型文字,刻在兽骨和龟壳上的文字。那时主要用于记事占卜,多用单刀侧锋,字体刚劲有力,行距间距严格。

2.金文:随着冶炼工艺的发展,青铜器的出现,又产生了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最早发现是在锺和鼎上的文字,叫钟鼎文;随着大量文物出土,后来又发现一些铜剑上或铜镜上有文字,这上面的文字叫铭文,因古人称铜为金,后来统称叫金文。金文就是铸在铜器上的文字。

3.籀文:也叫大篆,它的代表作是石鼓文。考察发现,在唐代初期,在今天陕西凤翔郊区的荒草中发现了10只花岗岩石鼓,高二尺,直径一尺,石鼓四周环刻了四言的韵文,每鼓一首,共600余字。据推测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刻石,记载的是秦国国君外出游玩打猎的情况。说是出自周宣王史籀所书,所以石鼓文又称籀文。

4.秦篆:也叫小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三同的政策。“书同文”是统一大业的基本国策,就是以秦国文字(籀文)为基础,废除六国其它异体文字,并以一系列的法令颁布全国统一文字,秦始皇每次出巡都要在沿途刻石纪功,在会稽、峄山、泰山、琅琊都留下碑刻,这些小篆都是出自李斯手写,这就是小篆。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应该说,小篆对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小篆作为法定的规范文字在政治庇护下只推行了15年,秦始皇就去世了,死在巡游途中,只活了53岁。这样小篆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政治保护。

5.简牍:两汉政府没有采取统一文字的政策,当时大篆还未消亡,小篆还在使用,由篆又深化出一种古隶,这就是简牍、帛书,按照东汉末年大书法家蔡邕的话来说,秦以前已经有了这样的隶书。

汉隶和章草同时兴起,我们先说汉隶。自古至今,我国文字嬗变有两个体系:一个是古文字系统(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再一个是今文字系统(楷、行、草)。隶书是古文字里面的一种,它萌芽于战国,流行于两汉,东汉末达到巅峰时期。魏晋南北朝以后,逐渐退出书写领域。两汉政府没有统一文字的政策,大篆、小篆、古隶都可使用,而当时最流行的是汉隶。

汉隶与篆书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以方折的笔道(也就是毛笔运行的轨道、动态的点化)来书写,体势撇捺分明、向背开张,形成了既规范典雅又强劲雄健的内张力。我们来欣赏一下隶书的代表作。

①乙瑛碑也是东汉时的刻石,在山东曲阜孔庙,记载着鲁相乙瑛在孔庙设置“百石卒史”,全碑书风古朴,字字雄伟。

《乙瑛碑》

②史晨碑:也在孔庙,故有前后碑之称,正反两面都有碑文,前贤称赞此碑自有步伍整气、凛不可犯的古厚之气,优雅超逸,可为百代楷模。

③礼器碑:是东汉时为赞扬韩鲁相诏会,修饰孔庙和礼器而刻石,整行看去错落有致,全碑书法细劲雄健,端庄典雅,有厚重流丽之美。

这是礼器碑,再看张迁碑,现存在泰安岱庙里,碑文隶书方整多变,古朴雄强。我们再看一下,石门颂,西狭颂,总之,这些汉隶可以说是一碑一奇,气象万千。

在书法史上,隶变是一个最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汉字从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阶段。

自隶书以后,草、楷、行各书体不断出现,汇聚成了一部璀璨瑰丽的中国书法史。也正是因为隶书的出现,才使汉字书法走向实用,走向社会。

但也还有许多关于隶书的学木争论目前尚无定论,比如,隶书的名称是从何而来,有人说是奴隶下层人用的字体,有人说隶书的外形象八字,所以叫八分书(还有隶书的起源问题,究竟是始于秦还是始于汉等等,这些都没定论)。

典型的汉隶辉煌了半个世纪之后,由于佛教东来,蔡伦对纸的改良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书写也逐步由隶向楷书过渡。到了唐代,楷书达到了鼎盛时期,唐代书家辈出,初唐四家是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4家,中唐有颜真卿,晚唐有柳公权,他们都是楷书的鼻祖,是世人崇敬的典范。唐代的楷书运笔精到,结构严谨,故有唐人尚法之说。

6.楷书:也叫真书和正书,是成熟的最晚,而应用的最广泛的一种书体,从形成的时期和风格上,可以分为《晋楷》、《魏楷》、《唐楷》三大类。

晋楷是指魏晋时期的楷书,以钟繇和王羲之为代表,如《黄庭经》、《乐毅论》等。

魏楷是指南北朝时期的楷书碑刻,也叫魏碑。

在北魏前后这一时期,楷书不仅有强烈的时代共性,而且艺术个性又是千姿百态的,楷书的形成初期,大家都围绕改革隶书进行探索,目标前提都基本一致,所以钟繇、王羲之的楷书较为相近,北魏各类刻石的笔画也有共同特点,这就是时代的共性。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教养、学问、阅历、情趣以及书写的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写出的字也必然不会一模一样。有的楷书以平正见长,有的楷书以雄奇著称,有的楷书以典雅得誉,这就是艺术的个性。

大家都知道,唐楷之后,人们对“馆阁体”(馆阁体——指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特指楷书)的逆反心理逐渐加强,遂有了清代的碑学热,这说明魏碑的艺术魅力含蓄深厚。当时赵之谦、康有为都是先锋人物。

唐楷是指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柳公权、颜真卿为代表的楷书书体。

 《玄秘塔碑》唐 柳公权

7、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比楷书简便,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通行的一种书体。行书的特点或者说笔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书的笔法是楷书笔法的解放。就是把楷书笔法中一些繁杂的笔法随意一些。比如楷书起笔要用“藏锋”,收笔要用“回锋”,行书用笔就可以简略,起笔用露锋,收笔用放锋;再比如,楷书折处有顿笔见方,行书可以省去顿笔,如“古”字写法。再看钩,楷书要驻笔回钩,行书可以省去驻笔,改钩为弯后放锋,如“到”字写法,或直接一笔放锋也可以,如“也”字最后一笔也可以去钩;再如“衣”、“失”字的捺也可以省去顿、驻、转锋的麻烦。

二、行书的笔法与楷书相比可以连笔简画。比如“月”字,本来四笔变成了两笔,“教”字本来十划,可省为六笔或五笔。

三、行书与楷书相比,行书是笔意联带,字势连绵。字与字之间不是毫不相干,而是彼此相连,如例: 十八、十九、二十,可以看出,可以看出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牵丝联带。

由于上述这些笔法特点,所以行书写起来就轻松自如,简便快速,人们都爱书写这样的字体。它起源于汉代末期,晋代是行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把行书推向了高峰,产生了像《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一批优秀作品。

《祭侄文稿》唐 颜真卿

唐代是行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稿》《告伯父稿》合称鲁公三稿,还有李邕《云摩将军李思训碑》都是行书的杰作。

宋代的宋四家,也称苏黄米蔡,把行书推向了第三个高峰,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是以行书见长,他们的作品都表现了宋人尚意的风格。

再往后元明清每个时代都有人们仰慕的大家,比如鲜于枢、文征明、王铎、何绍基等等都在书坛久负盛名,为后人所崇敬。

可以说行书自产生之时,一直到现在是历代相传。为什么呢?行书与楷书、篆书、隶书相比有几个特点:

①.书写起来方便快捷,写起来随意便当,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快可慢。

②.可工可草,写的工整一点,近乎规矩兼有楷意也行,我们叫行楷,也可以放达流畅,近乎草形,我们叫行草。行书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

③.易变易识,便于识别,便于交流。所以行书以其艺术性的优长与实用性的广泛得以雄踞书坛,长盛不衰。

8.草书:草书是从隶书中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草书分章草和今草两种,也有一种说法,草书分章草、今草和大草,这两种说法都对。如果说草书分章草和今草,那么今草里又分小草和大草。章草和汉隶像双胞胎,同时兴起,章草的使者是敦煌的索靖,他只留下一件风月帖,后来有皇象、宋克的急就章。敦煌还出了一个草圣张芝,所以敦煌是中国书法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是古体隶书简笔连写的产物,如“定”字笔画有隶书明显的波磔,当时这类简笔连写的隶书多用于奏章,那时奏章是写在竹简上的。当时西汉的史游,东汉的章帝,还有杜度及弟子崔瑗、张芝都是写章草的高手。这种章草在民间很快时兴起来,因为隶书它太规整,而写章草快捷方便的多。最早的章草代表作是《居廷汉简》和皇象的《急就章》,陆机的《平复帖》。章草最大的特点就是遗留着隶书的体势和用笔,其中的捺笔处呈明显的雁尾状。

《祭侄文稿》局部

章草到了晋代以后,渐被今草取代,是王羲之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转变。今草一直是比较流行的草书体,其子王献之加强了字的映带联结,强化了视觉动感和情感的表现力,把今草发展到了新的水平。

今草分为小草和大草,小草的代表作是孙过庭《书谱》和智永的《千字文》,它的艺术特征是字字独立,运笔、结字、体势、韵味都十分精妙。大草又称狂草,它的代表作是怀素的《自叙帖》和张旭的《古诗四帖》。

大草和小草相比,大草更有浪漫主义色彩,大草也叫一笔书,一笔下去缠绕连绵,直到写完。行笔驰骋不羁,体态连绵纵横,笔意潇洒放纵,怀素、张旭的狂草经典,往往是醉后之作,故又称“醉草”。有“张癫狂素”之称,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你看确实是笔走龙蛇,如惊雷闪电,一阵狂风暴雨之后,满纸云烟,令人神驰万里,拍案叫绝。

第三,行、草书的重点认知

一,行书的结字连篇

行书的结字不像楷书那样有苛刻要求,但有自己的内在要求。所以在研究行书的法度时,要把结字炼行成篇,作统一考虑,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笔画长短轻重得当,不能比例失调。如“落”字草头,在楷书中本来是4笔,但行书简化就3笔或2笔。但“艹”横如果短了,就上不复下,因此,这一横必须加长。所以,调整轻重长短目的是使每一个字,每一行字乃至全篇得到协调,以焕发作品的光彩。

2.错落大小纵横。就是通篇布局和谐、疏密自然、大小错落,就像在宣纸上撒了一把珠子,空灵飞动,情趣自然。在临帖时除了注意笔画,还要重视字距,注意留白。

3.左伸右展,挥洒横逸。就是一行字的排列不能两侧不出界,而是要善于撩衣拂袖,上边的字可以偏右,下面的字可以往左延伸。这就叫挥洒横逸,如王珣《伯远帖》中(优、游、始、获)。

4.纵笔贯气得神。如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中的“年”“中”“苇”“低”的中竖,都是纵笔放锋,这样就有贯气得神的效果。

《寒食帖》局部

5.整篇全局一体。一幅字,无论尺幅大小,都应是一个整体

①书体统一,不能这个字是王羲之的楷书,那个字是苏轼或米芾行书,更不能来一个李阳冰的小篆,要求通篇字体融洽和谐,这样作品才有气韵。

②注意章法布局,对通篇的布白章法,要事先设计好。排版要排的好看。古人的一些手札尺牍排版都很有情趣,值得借鉴。基本原则是上齐下不齐。

王羲之行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兰亭序》,真可谓一纸《兰亭》千年传颂,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公元前353年,即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雅士会于绍兴兰亭,王羲之在饮酒赋诗中趁兴用蚕茧纸、鼠须笔写下这篇遒媚劲健、绝代无双的《兰亭序》。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让人看上去确实是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据说他回家又写了几十遍,皆不如原稿,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交弟子辩才保存,后落入唐太宗李世民手中。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视为至宝,命人摹临了许多副本分赐给近臣,而唯一的真品却成了他的殉葬品。较好的摹本有唐冯素双钩摹本,叫《神龙本兰亭》。因为钩摹较能保持真实面目。其他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都多少掺杂了各人自己的笔墨。与原迹面貌难免有差异。《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①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疏朗通透,气韵生动,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与朋友聚会时。流觞曲水,怏然自足之情怀。 就布局来说,《兰亭序》采取纵有行,横无列,其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配,错落有致,而点画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

②结字变化微妙,有欹侧之美,全文尽管每个字的笔画都不平整,但通篇整齐统一。如楷书者而不呆板,似草书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全文324个字,同字出现2次以上的50多个字,各有其姿、20个“之”字,7个“以”“不”字,都各不相同。

③用笔十分精到,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提按分明,收起得当,可谓“得其自然而兼其众美”。

④《兰亭序》有延续之美。断意明显,却不割裂。所以董其昌在其《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娴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是盛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他的楷书初学禇遂良,后又上溯到北碑《高植墓志》,又汲取了汉隶横平竖直的体势。独辟新意,颜真卿的楷书丰腴雄伟、体势端庄、雍容宽绰,如大臣正色立于庙堂之上,给人一种正气凛然的感觉。方孝孺评其书谓:“公之书人皆知其为可贵,至于正而不拘,庄而不险,从容法度之中,而有闲雅自得之趣,不知书者不能识之。”就是不懂书法的人,不能知道它的绝妙,其实颜真卿的楷书易于学,难于精,其原因就在于他的点画富有一种质感,要将庄严端正的楷书写得轻松自如,飘逸洒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颜体楷书似肥实劲,似浊实清,似拙实巧,似古实新,似浓实淡,不是年高老手,难以达到这样的书写效果。

由于颜真卿有着雄厚的楷书功力,所以写起行草来,笔力自然可观,特别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因为是手稿,随手写出于不经意间,意不在书,不求工而自工,写的自然率真,非常精彩,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通幅字势,以篆法入行,运以中锋,如锥画沙,疾色生动,随便自然,有塗改也有遗漏,心之所到,情之所系,书到无心尽是情。

如果说他的楷书端庄沉着、庄严,那么他的行书就写的矫变奇逸。

晁玉奎在中华艺术宫讲座现场

二,今草的草法总则及主要特点

草书的根本特点是“书其大意、略具其形”。具体草法就是4种:即“连”“省”“变”“代”。

所谓“连”,就是把两笔或更多笔画连在一起的写法。比如“反”“家”的写法。

所谓“省”,就是把一些笔画减少,又不影响字的本意。如“少”“学”的写法。

所谓“变”,就是对原本的字型作适当的变化。比如“然”“礼”的写法

所谓“代”,就是形成一些比较稳定的对一些笔画用固定的符号来写。比如,氵字偏旁、言字旁;比如行字、等字、顿字都完全看不出本来的字型了,但这样的字,懂书法的人都知道。

其主要特点:

(一)是实用性强,写得快,用途广。

(二)是草书创作更具有创造性和表现自由。

草书与其它书体相比,艺术性更高。比如隶书、篆书、楷书,它们的形体结构都有规定性,都是被限制在方格内的,就不像草书那样自由。当然,篆、隶、楷书也有各自的艺术性,也有各自的美。但相对草书来说,它们的美是一种静态的,对称之美,而草书是非对称性的千变万化的动态之美。我们来看一下毛主席的草书,你看通篇无拘无束,一任性情挥洒,这就是草书的特点,它给作者留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片天地。

(三)是草书是一种最能表情达意的独立艺术。

毛主席书法作品

我们研究历史上草书有造诣的名家,可以看出,草书的创作与书家的个性、心情、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草书,特别是大草的创作,与其它书体相比较,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情冲动。也就是说,草书的创作,与时代、与环境、与作者的气质、胸怀和文化修养都是紧密相连的。

一般地讲:性格平和,不好冲动的人,适合写小草;性格刚强,易怒、好激动的人,适合写狂草。在孙过庭的书谱中,刘熙载的《一概书楷》中,对此都有详细地阐述。都认为,草书能够表情达意,作品中能够看出作者的个性、心态和修养。也就是说由于草书线条的多变性和灵活性,给作者处理形势,表达心情,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四)是草书在五种书体中,艺术性是最高的,但也是最难写的,要写好不容易。书法家要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对草书的结体、运笔、墨法和章法布局都能胸有成竹,这样在创作过程中,才能做到心手双畅,在运笔和使转过程中既能千变万化、又不逾规矩。

晁玉奎

第四,要搞好精准临摹

有了前面这一段浏览,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书法历史演变过程,三千多年来,形成了世人公认的五种书体,篆隶楷行草。大家要知道,楷书有三种,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

临摹碑帖,是学好书法的不二法门,搞好临摹的第一个关键是选帖,从来写字必须选帖,因书法的取法与绘画不同,绘画可以选择自然景象写生。书法所学习的对象就是古代留给我们的优秀的书法作品。从古至今凡学习书法都注重选帖,给初学者开选帖的单子,过去由于条件制约,学书法没有今天那么多的字帖,现在网上学习也很方便。不会写的字手机上一查便知。初学者该选什么样的帖子呢?一要选古人的帖子作为范本,不要选今人的帖子,取法乎上嘛,当今好的书法家都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二要选好上手的帖子,先不求奇而求正。何为正?用笔清楚。比如隶书、楷书、行书就好上手,草书、篆书不好上手,要达到了一定的功底能掌控毛笔,再临草书,先求共性再求个性。三要选有代表性、有旁通性、有经典性的帖子。比如《石门颂》和《杨淮表记》,我们要选石门颂,它既是隶书又是篆法,上下可通,可衔接由篆到隶的学习过程。四要选字多的,如兰亭序和圣教序相比,圣教序字多,如果字少,很难会有悟通感。总之,两大要素,一是笔法清楚,二是有旁通性。圣教序写好了,写宋四家就有了基础,清代的王铎都是从王羲之那里来的。

张迁碑与鲜于璜碑二者比较,张迁碑经典性更强、鲜于璜碑有新鲜感(写的人少)将两者结合更有味道。

《琅华馆帖 》 明 王铎

《石门颂》通篆,中锋用笔,可通其他汉碑,选择有旁通性的临摹对象。凡是有通感的碑帖,它一定是少装饰性的。

第二个关键是要读帖,弄清字形字态。孙过庭书谱上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读帖有几种。其一是分析式的研究性读帖,在读帖时开动脑筋,分析研究,从一点一画分析,到研究其用笔和结构特点,比如字大小,线条粗细,上下开合,是上紧下松还是下紧上松,

要弄清每个字、每个点画的方向速度、节奏、轻重、关系。

第三个关键是临帖,临帖最主要的是把古人的笔法分析透、学到手。如果没有悟到笔法,离开了帖子就不知怎么写。比如行草书中,圆润中方笔怎么出现,怎么搭配?结构的分析上,对“形”和“势”要分析到位,要弄清楚字的形态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是上紧下松,还是下紧上松。

再就是“势”,如毛主席的字取势是左低右高,“势”还有造险,比如“林”,两竖不能平行,可上下开合,上窄下宽,打破平衡。

其二是记忆性读帖,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样在临的时候不是看一笔写一笔,增强书写的连贯性。

其三是欣赏式读帖,对字帖上的字反复观察欣赏,弄清笔画的来龙去脉、弄清提按、连笔、转折,这样临起来就八九不离十。而且能够临出节奏、气韵。

临帖的方法,可以主攻一帖一体,但不能只顾一贴,不顾其余。通篆是学习书法的根本,尤其初学者要楷、篆、行同临,不临篆书会影响对其它书体的学习。选什么贴,主攻哪一门,根据个人爱好,但必须取法乎上,着眼“高古”,不要去临当代书家的字帖,取法乎上就是直追秦汉晋唐。

《云摩将军李思训碑》 唐 李邕

年龄大的和小学生不宜临三大行书,对行草书的学习,建议先临怀仁集王羲之字圣教序,然后二王手札、十七帖、书谱。

临帖可以单字临写,把不好写的字单独拿出来反复练习。临行草书也可以字组练习,两个字或三个字一起临写,这样可以达到气息相通。

有些人怕入古失去了自我,其实没有自我才能真正入古。多写小楷,选好工具,多写经典,这些看来是最基础最一般的问题,其实是最严重最根本的问题。

第五,关于创作问题。

要搞好创作,首先要确立书法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比如包饺子、找对象、厨师做菜,色香味要俱佳,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美,就失去了追求和努力方向,失去了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评判书法作品好不好,总体标准是四句话,师承有序、气息高古、技法娴熟、得意忘形,从总体章法来说,楷、篆、隶是打格子里写的,他们是一种对称的、平整的静态之美,像大厅里铺的瓷砖,不能有一块翘起来的。而行草书是一种一泻千里、无滞无障、非对称性的动态之美。我们要创作好的作品首先要确立这个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

具体来讲,一要追求自然之美,自然散淡的书写,这是一种境界,不能乱使劲。

二是要有高古之美,点画元素取之古人。

三是要做到潇洒之美,心手双畅、自然洒脱。

四是整体和谐之美,书体一致,章法自然,不能这个是米芾的行书,那个字是王羲之的楷书,像郑板桥那样乱石铺地,一任自然,苏东坡讲,天真烂漫是我师。

五是雄浑之美,大气磅礴,摩崖石刻,大字匾额。

六是劲健之美,或说线条之美,就是作品线条圆润充盈,干脆利落,历代大家都追求铁画银钩,绵里藏针,锥画沙,屋漏痕,折叉股,都是注重线条的锤炼。

    责任编辑:肖永军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