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暖闻|湖北秭归干部助学13年:省下烟酒钱,最初瞒着妻儿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2018-04-12 07:54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连续13年资助10名贫困生10万元钱。湖北宜昌秭归县水利局基层干部谭云岭对于采访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一如汶川地震后,因最快响应号召掏出1000元特殊党费,被邀上县里总结大会主席台,浑身不自在。

谭云岭2005年开始资助,持续10年后才有人在网上公开他的善举——2015年,一名老师把他捐助学生的照片传上网,此后被人关注的谭云岭更显低调,直到上月,他把6000元钱塞到几名高三学生手中。

已经担任秭归县水利局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谭云岭4月11日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第一次资助是因为驻村时遇一个孩子考上县里最好的中学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从那以后就一发不可收,并把此作为一个任务,最初捐助也瞒着妻儿。他说,如果自己能力允许,就一直做下去。

谭云岭  三峡秭归在线 资料图

第一次资助

驻村时遇上成绩优秀学生辍学

澎湃新闻:捐助学生并坚持了13年的人不多。你第一次资助是因为什么?

谭云岭:那是2005年夏天,我到水田坝乡青蒿峪村挂职。驻村才几天,走访时发现村里有个孩子考上县里最好的秭归一中,却准备放弃上学,原因是交不起学费。我当即说,不行,每年给你出2000块,考上大学。

澎湃新闻:当时你工资有多少?

谭云岭:那时候2000元大概是我3个月的工资。实话说,初到农村,什么都不懂,工作也不会做,作为水利局下来的,就给村里联系一个水利项目。作为个人,我想一年挂职时间里总要留下点什么,那就做一件“看得见”的事。

至今资助十名学生

把它当作一项任务

澎湃新闻:那往后十几年呢?看起来这已经成了你的习惯。

谭云岭:青蒿峪村这孩子,第一次高考失利了,我又资助他复读一年,上了武汉一所不错的大学。贫困家庭夫妻两人拼了命供不起孩子读书,孩子以后还是摆脱不了贫困。我自那以后就一发不可收,到现在一共是10名。我是把这个当作一项任务,布置给自己,负担就没那么重了。

澎湃新闻:你觉得对于他们来讲,读书是很重要的?

谭云岭:对。贫困孩子能上好大学,完全能够改变家庭命运。考上好大学的孩子多了,整个地方的命运都可以改变。成绩好又读不起书,太可惜了。我算是来自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兄弟姊妹6人,都念过私塾。包括父亲在内,现在大家庭里有八九个教过书。父亲常说“书是治蠢的药”。

澎湃新闻:资助的学生,有没有选择标准?他们现在发展得如何?

谭云岭:我能力有限,所以希望捐助品学兼优的高中生。有一名学生,是我过世同学的女儿,我帮她上完高中,还叫上另外一位同学,把她的大学学费也供了,现在上海一家外企上班;有名学生后来读了博士,在一家知名汽车公司当高管。大多发展得不错。

当初瞒着妻儿资助

能力允许一直资助下去

澎湃新闻:有过压力吗?

谭云岭:现在正资助的3个高三学生,每年一共给16000元,还是省得出来。 这些孩子是单亲家庭,经济条件差但成绩很好,考上好大学希望不小。不过以前也有落魄的时候,有几次没现钱了,就想办法把信用卡的钱刷出来,之后再还上。省吃俭用肯定需要,我把烟酒钱都省下了。

澎湃新闻:家人一定会抱怨吧?

谭云岭:一开始瞒着,前几年有人告诉他们我一直在给学生掏钱,妻子和儿子才知道我平时为什么会那么抠。我的妻子“表现很好”,有时还会问钱够不够。大儿子上大三,小儿子上初二,我说我们家条件比农村好,和他们做了约定:学费生活费一分也不会多给,自己勤工俭学补贴自己去。不过有时候想起来,两个儿子,以后压力还是挺大的。

澎湃新闻: 你觉得这样做,乐趣在哪儿?

谭云岭:我父亲以前教书时,从来不收穷人家孩子的钱;他也做过小儿推拿,从死亡线上救下过10多个婴儿,听他平时念叨这些事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当时觉得奇怪。现在呢,我在学校开学前,准时把钱送到孩子手上,他们每月定期向我汇报考试成绩;每逢节假,他们发来的短信我都保存着,平时拿出来念念,心里竟然也偷着乐。我的大儿子,几乎每周都会去当地孤儿院、敬老院做义工。这种乐趣好像是可以遗传的。

澎湃新闻:资助这件事,还打算做多久?

谭云岭:看自己能力,我退休了也还有退休金,行就一直做下去。雪中送炭,别人温暖,我也温暖。

    责任编辑:谢寅宗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