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评展|“虚实莫测”之下数字媒体的思考;布德尔雕塑的再审视

陆斯嘉,小羊,张艺林
2018-04-26 08:25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OCA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的“虚实莫测:抵抗真实的真实时代”展出伴随数字媒体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的思考;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回归·重塑:布德尔与他的雕塑艺术”重新审视布德尔回归古希腊罗马神话题材而创作的作品;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莫奈与建筑”,剖析莫奈作品中的批判性。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虚实莫测:抵抗真实的真实时代

地点:OCAT当代艺术中心 上海馆

展期:2018年4月8日-6月10日

票价:免费

点评:相比于此前的“.com/.cn”展,以影像为主体的新媒体展览“虚实莫测:抵抗真实的真实时代”具有更高的观赏性和思考价值。展出作品直至伴随数字媒体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什么是真实和虚拟的边界,影像在构建他们所认知的世界中又扮演着怎样的作用?

评星:三星半

不久前,一场由沉浸式影像、声音装置及摄影作品交织而成的展览“虚实莫测:抵抗真实的真实时代”在OCAT上海馆开幕。展览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聚焦在“寄居”于互联网的人群——数字原生代,作品的主角往往是由儿童和青少年扮演,他们参与和主导的看似有趣的游戏,无不触及到所谓“边界”问题。

在影像作品《Cambeck》(2001)里,四个小男孩,面朝非洲安哥拉的大海,“坐进”一辆由沙坑组成的汽车里玩耍。他们模仿成年人的说话方式,谈论美国的“美好生活”。这些因战乱、贫困和失业被迫背井离乡的家庭的孩子们,期望离开贫民窟后,能住进一所四面围墙的房子、坐在豪车里环游世界。男孩们天真、无邪的对话与他们所处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比内尔德·胡塞恩,《Cambeck》(作品截图),2011,高清录像,2分30秒,作品和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短片《现场游戏》(2008)中看到:暴力随着互联网的传播已经渗入到日常的视觉文化中,甚至“染指”了纯真的儿童游戏。短片中,一群孩子在森林里玩捉迷藏,瞬间,游戏中的孩子遭遇了真实而激烈的伏击,受伤倒地;另一部影片则呈现了一所高中经历1999年枪击惨案后,一位经典漫画人物站在数码图像模拟的学校食堂里,默默朗读着互联网上有关惨案的留言和评论;2017年刚刚在德国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展出的影像,再现了一场网吧枪杀事件,观众可以通过数据、案件的信息了解过去,以及被掩盖的社会问题。

事实上,命名为“虚实莫测”的展览,并不是刻意区分那些混淆的边界,或者讨论边界在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它更多的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真实”来观察当下的社会、政治及个人的经历。这种新界定的复杂的“真实”,创建了有关“人”“社会”和“常态”的定义。数字媒体世界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大多源于互联网,或许这个议题能在展览讨论的语境下显出独特的价值。(文/陆斯嘉)

邦尼·罗杰斯,《与格斯琳恩·梅姆布兰在科伦拜餐厅里诵诗》作品截图,2014,动画电影,19分30秒,作品和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回归·重塑:布德尔与他的雕塑艺术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时间:2017年11月21日-2018年4月30日

点评:民国时期,大肆引进西方现代派之时,仍然心系古典情怀;如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通过展览“重新审视布德尔回归古希腊罗马神话题材而创作的作品”,语境不同,心气不知还一致否?

评星:四星

虽然名声难以比肩其师罗丹,但布德尔的雕塑艺术也名享誉海内外。作为高级别的合作项目,本次展览呈现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巨大的一层展厅,其场面宏大,装饰典雅,可以想见不菲的布展费用。展览以灰色、白色两色为设计底色,衬托青铜雕塑的质感,协调而低调。

入口处有一圆形展台,上有布德尔的标志性作品《弓箭手赫拉克勒斯》(1906-09),作为展览的开篇与题眼;此入口亦为出口,再走遍所有展厅重回这里时,再看圆形展台上的同一件雕塑,感触已经不同,深感其魄力与感染力。人体肌肉的块型和石头的质感凸显着英雄的勇气,而手部做了放大的特殊处理,虽然和头部不太相称,但也因此力感十足。

《弓箭手赫拉克勒斯》,1906-1909

令人印象极深的是,展览全面记录了布德尔创作的过程——通过手稿、水彩画、照片、雕塑模型,以及雕塑完成的青铜浇筑作品——这些过程性的文件文稿全都来源于布德尔博物馆,可见其整理工作的扎实。这也着实为雕塑展览的“单调性”增添了很多立体的感触。在一张工作室的照片中,我们能分辨出《弓箭手赫拉克勒斯》的小型模型,以及有着立体派风格底座的《战神阿波罗》。

《弓箭手赫拉克勒斯》的模特

布德尔的工作室

展厅入口有布德尔的简单的年谱。纵览整个展览,除了第一模块“布德尔的创作之源”是概括性描述,其他六个单元全都是具体的作品及其创作过程的记录,即通过个案(女性雕塑和古希腊人物题材)来表达布德尔对“古风”的继承和个性的创新,并把他置于完美融合古典与现代的艺术高位。其中,英雄题材饱含雄强之力和崇高之美,而女性题材如《果实》、《帕拉斯》则有温婉柔和一面;再者,《珀涅罗珀》所表现的女性,却是长袍拖地、下肢壮硕,又是一重丰腴之美。

展厅现场及《珀涅罗珀》的背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一则跟我国美术界相关的往事:刘海粟1929年在欧洲游访,在巴黎和傅雷与张弦等人得知了布德尔去世的消息,心中震动;后几人同行,参加了于布德尔工作室举办的丧仪,瞻仰大师遗容。记录丧仪场景之外,刘海粟不忘盛赞他的雕塑,指出他“超脱到建筑化的倾向”,避免了罗丹其他学生共犯的“印象派萎靡的弊病”,这正在于布德尔能沟通“近代艺术的颤动与爱琴海文化的圣洁”,结合“文艺复兴的伟大与奥林比亚的沉静”。显然,在艺术现代性的突破之上,刘海粟所感同身受的正是布德尔的古典情怀——而这与刘海粟这一阶段对中国古典艺术的追寻也息息相关。

民国时期,大肆引进西方现代派之时,仍然心系古典情怀;如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通过展览“重新审视布德尔回归古希腊罗马神话题材而创作的作品”,语境不同,心气不知还一致否?(文/小羊)

莫奈与建筑

地点:英国国家美术馆

展期:2018年4月8日-6月10日

票价:20-22英镑

点评: 揭示了莫奈内心深处的灵魂,表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不仅仅是为了逃避现实。在一个工业化日益渗透而对人性和情感的关注日益淡薄的时代,他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的渴望,以及对人性回归的呼唤。

评星:五星

“莫奈与建筑”回顾展是近二十年来英国首次举办全部展品均为莫奈画作的展览,也是首例从建筑角度解读莫奈作品的展览。乍一看,这个展览似乎只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好让公众又一次沐浴在莫奈画中那无与伦比的光影之下。然而与过去的莫奈作品展不同的是,此次“莫奈与建筑”回顾展也许真的能让你看到莫奈严肃、深沉的一面。《法国圣阿德列斯街道》作于1867年,画面上斑驳的银灰色云朵,即使在今天看来还是如此鲜活生动——包括它在内,此次“莫奈与建筑”回顾展共展出了78幅画作,分为“乡村风景”“现代城市”“神秘遗迹”三个部分进行展出,作品的时间跨度包含了莫奈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的作品直到1912年为止的威尼斯系列画作,其中的许多作品都让人叹为观止。

莫奈,《煤炭装卸工》,1875

在19世纪,建筑被赋予了一种道德的力量。在一个快速工业化的世界中,古老的建筑又重新获得了重视。人们将幸存下来的中世纪建筑——例如建于13世纪的瓦伦盖维尔教堂——视作被资本主义毁灭的群体历史的宝贵遗存。当时的英国艺术评论家兼社会活动家约翰·罗斯金认为,这场中世纪文化复兴运动具有明确的反资本主义意味。而在法国,这种通过复兴中世纪建筑来表达反资本主义精神的风气则体现在当时的著名建筑师Eugène-Emmanuel Viollet-le-Duc以一种激情且富于想象力的方式修复了中世纪地标建筑——巴黎圣母院,以及1875年开始建造的新型中世纪建筑,巴黎圣心大教堂。

莫奈,《瓦伦盖维尔教堂》,1882

《瓦伦盖维尔教堂》画中热烈而梦幻同时又带着肃穆的笔触,是这次展览的第一大线索,我们从中可以隐约窥探到莫奈与约翰·罗斯金的观点趋于一致的端倪:他们都梦想着一个近似于社会主义的中世纪,在古老的教堂和破败的砖石上,依稀还能瞥见曾经那失落天堂的痕迹。而当我们在莫奈对于古老的小镇、桥梁和教堂的温柔幻想中徜徉一阵之后,突然之间,我们来到了充满现代气息的巴黎——第二大线索就此出现了。

广为人知的是,莫奈和一些与他志同道合的印象派画家在1874年一起举办了他们的首次展览,以赞颂现代的中产阶级城市生活。然而“莫奈与建筑”回顾展则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非常不同的莫奈,一个对工业化的世界感到深深担忧,并对由工业化而产生的社会不公而感到极为震惊的莫奈。抛开对光怪陆离的大城市的肤浅赞美,在莫奈1873年的绘画作品《卡普西奈大街》中,巴黎仿佛是一个梦魇——街灯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上方散发着刺目而冷酷的光,穿着黑色衣服的人群像昆虫一样迷茫地徘徊着,而高处的一个阳台上,两个戴着帽子的人眼神冰冷地看着下面这一切。

莫奈,《卡普西奈大街》,1873

除此之外,这个令人惊叹且出乎意料的展览还将为观众呈现其他一些莫奈最伟大的作品,以进一步展现莫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莫奈创作于19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一组对于鲁昂大教堂的哥特式外观的绘画,可以说是一系列让人展开无尽想象的奇迹。从相当远的距离看过去,这些画散发着一种诡异的气氛,看起来像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照片,让人感觉这些画仿佛是莫奈受到以这座庄严的建筑为主题的棕褐色明信片的启发而创作的。当你尽可能地走近去看时,这种幻觉又被画布上那些暗哑粗糙、抽象又充满野性的色彩所打破。

莫奈,《鲁昂大教堂》,1894

“莫奈与建筑”回顾展揭示了莫奈内心深处的灵魂,表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不仅仅是为了逃避现实。在一个工业化日益渗透而对人性和情感的关注日益淡薄的时代,他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的渴望,以及对人性回归的呼唤。(编译/张艺林)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