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独家|“家乡外交”后又一创新:中国驻印大使披露习莫会幕后

澎湃新闻记者 刘乐凯
2018-04-28 07:45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

“去年洞朗事件发生后,在两国领导人直接指挥下,得以和平解决。之后习主席与莫迪在厦门会晤时,敲定举行非正式会晤。随后两国外交团队进行了精心筹备。”

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4月27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书面专访时独家披露了这一非正式会晤形式敲定的过程。

“今年中国全国两会后,习主席应约同莫迪通电话,为非正式会晤作了预热。”罗照辉大使在回复中进一步补充说。

27日当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会见来华进行非正式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并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

“非正式会晤不设具体议题。两位领导人在轻松、舒适、友好的气氛中,就涉及双边和国际层面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会晤不签署协议,不发表联合文件。”罗照辉大使在回复中介绍说。

“中方高度重视莫迪此次武汉之行,在礼宾上做了精心安排。两国领导人在两天内多次见面,互动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尽显主人好客之道。”

此前一天的26日,罗照辉大使在印度《印度斯坦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主张两国应用好推动中印关系发展五大“法器”,即战略引领“导航器”,务实合作“加速器”,人文合作“助推器”,多边合作“增色器”,分歧管控“稳定器”。

“纵论天下大势,把脉龙象共舞”

澎湃新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定于4月27日至28日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这是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厦门会见莫迪总理之后,两人之间的第二次会面。您认为,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进行非正式会晤?会晤将对未来的中印双边关系产生什么样的指导作用?

罗照辉:习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东湖之滨的历史性会晤,是过去4年来两位领导人12次会晤的延续,是继“家乡外交”后两国领导人频繁接触的又一次创新之举。会晤顺应国际演变大势,立足中印关系现实,契合两国各自发展需求,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世界正在巨变。中印两国正在巨变。中印关系当然应该顺应大势和潮流,顺势而为,造势有为。

从国际演变大势看,近年以中印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形成自上世纪中叶谋求政治独立以来,聚焦经济发展的第二波浪潮,推动国际格局“东升西降”。中印作为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重要新兴市场国家,既共同面临守成大国压力,又要探索相邻新兴大国相处之道。

从中印各自发展看,两国都处在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印度正处在发展振兴重要时期。印度正在制定“新印度”愿景。印《三年行动议程》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时间上吻合,目标上类似,其中69次提到借鉴中国经验,包括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制造业方面学习中国。

从双边关系看,近年来,中印关系在两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保持发展势头,各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达到844亿美元。800多家中国企业在印投资兴业,为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我智能手机占据印市场半壁江山。习瑜伽、看宝莱坞电影、品大吉岭红茶,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时尚之选。

去年洞朗事件发生后,在两国领导人直接指挥下,得以和平解决。之后习主席与莫迪在厦门会晤时,敲定举行非正式会晤。随后两国外交团队进行了精心筹备。今年中国全国两会后,习主席应约同莫迪通电话,为非正式会晤作了预热。

通过会晤,两位领导人纵论天下大势,把脉龙象共舞,加深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印关系发展指明新方向,树立新目标,开创新局面。同时,双方就全球和地区重大战略问题深入沟通,对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具有积极作用。

莫迪40多天内将再访中国

澎湃新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日前指出,这次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的内容主要是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不仅限于两国关系,还包括世界格局。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本次会晤将对当前国际秩序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在您看来,中印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有哪些长期性、全面性、战略性的问题值得双方作深入沟通和交换意见?

罗照辉: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思潮引发各方广泛关注。习主席去年在达沃斯发表演讲,有力引领了全球化方向。

今年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并宣布了中国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与此同时,印方在全球化和国际治理的大是大非面前,与中方有许多共识。两国在国际经济和贸易问题上的政策基本吻合,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声。

通过此次非正式会晤,两国领导人均认为,中印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10亿以上人口级别的新兴市场国家,两国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中印加强团结合作,有利于增加发展中国家发言权和代表性,推动世界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有利于维护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有利于携手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共同挑战。

我们常常讲,经济上,中国的硬件第一,印度的软件第一。两国相加就是世界第一。现在我们要加上一句,政治上,中印用一个声音说话,世界都会倾听。双方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共同语言和利益越来越多,协调立场愈加重要。

澎湃新闻:在2017年6月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印度成为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国。您认为,印度将为上合组织发展带来哪些新的动力?中印两国在上合组织内未来将能够如何深化合作?

罗照辉:当前各类区域合作机制不断涌现和发展,反映了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势头。中国欢迎和支持印度加入上合组织。经过此次扩员,上合组织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合作组织,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合作潜力。同时,这也为中印开展区域合作增加了新平台。

上合组织在安全、经贸、人文领域合作广泛,中方愿与印方秉承“上海精神”,加强治国理政交流,深化上合框架内各领域务实合作,增进上合团结互信,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做出贡献,将该领域合作打造为中印多边合作亮点之一。

据我所知,莫迪总理将应邀出席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这将是他在40多天内再次到访中国。

气氛轻松、舒适、友好,不设具体议题

澎湃新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去年12月在2017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上表示,中印同为发展中大国,战略契合点远远大于具体分歧,合作需要明显超越局部摩擦。两国官员当月在印度还举行了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年度会晤。您如何看待中印之间的战略契合点与分歧的具体含义及两者的关系?如何看待双方通过谈判为妥善解决边界问题创造良好条件、维护好两国关系发展大局的举措?

罗照辉:中印互为邻国,两国最早的交往可以追溯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此后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沿着古代陆海丝路,两国开展了密切的宗教、经贸、文化等方面的深度交往。两大文明交相辉映,互学互鉴,共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玄奘、菩提达摩等高僧大德或梯山航海,或匹马孤征,留下了动人佳话。近现代以来,诗圣泰戈尔有关重视精神的东方文明,必将战胜重视物质的西方文明的理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等东方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他还牵头创立了中国学院,推动对中国的系统研究和汉语教学。印度国大党在二战时期派出援华医疗队,柯棣华大夫献出了宝贵生命。印独立和中国解放后,两国共同创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两个文明古国对当代国际关系的新贡献。

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战略新目标。保持长期稳定、友好的中印关系,对我国改革开放、稳定周边、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有重要意义。此次非正式会晤是中国外交的一大创新,在中印关系史上,在“两个构建”进程中必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可否认的是,中印政治互信还不足,民间往来还不多,双边关系呈现复杂、多棱面。双方在边界、涉藏、“一带一路”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对此我们应当正视并正确看待。即使夫妻也会闹别扭,邻国间有分歧也属正常。分歧不能很快解决时,就要妥善管控,聚焦合作。中印之间共识远多于分歧,合作远大于竞争。

无论从历史发展看,还是现实角度看,中印友好合作始终是主流,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符合本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双方既不能因分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不能忽视分歧,不加管控,任其发酵。只有在合作上做加法,分歧上做减法,才能为两国妥善解决边界问题等分歧、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澎湃新闻:此次非正式会晤被安排在武汉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外交部副部长孔铉佑提到,莫迪总理到访过北京、广州、西安、杭州、厦门等中国城市,可谓东南西北都到过,但未到访过中部。孔铉佑副部长还说,相信武汉之行将成为莫迪总理的全新体验,进一步增进他对中国的了解。武汉之行,中方有没有一些特殊的安排,让莫迪更了解中国?有没有一些特别的看点可以剧透?

罗照辉:习主席和莫迪总理已经成功实现了正式互访,并在国际场合多次会面。

与正式访问不同,此次非正式会晤确实有诸多特殊之处。

非正式会晤不设具体议题。两位领导人在轻松、舒适、友好的气氛中,就涉及双边和国际层面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会晤不签署协议,不发表联合文件。地点一般都安排在首都以外的地方。

武汉是九省通衢之地,与印度的往来密切。目前,在湖北留学的印度学生有1300多人。华中师范大学设有印度研究中心。距离武汉不远的三峡大学有300多名印度留学生。武汉的高新科技企业烽火科技在印运营良好。莫迪出任总理后,到访过中国的东、西、南、北部,尚未去过中部。武汉之行弥补了这一缺憾。

中方高度重视莫迪此次武汉之行,在礼宾上做了精心安排。两国领导人在两天内多次见面,互动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尽显主人好客之道。

    责任编辑:辛恩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