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0年后的历史印记——今日德法社会的马克思印象

徐之凯
2018-05-09 14:57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向世人宣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提出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沧海桑田,百年流变,在诞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大地上,这个意义非凡的纪念日正以不同的形式折射在当地现今的风土人情、社会动态之中。尤其在马克思的诞生地德国,与共产主义理念最初实践——巴黎公社的诞生地法国,历久弥新的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民族国家条件的迥异社会环境里,保留着深刻隽永而又表现各异的历史印迹。

德国:东德逝去,马恩犹在

1990年两德合并之后,曾经的红色国家印记在原东德的土地上迅速消失,哪怕是坚固高大的军事堡垒、边境围墙,还是曾长久伴随东德人生活的诸多象征物——红领巾,“卫星”牌汽车,计划经济公寓等,都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消失而褪色。人们只有在博物馆、展览厅里才能看到少许被特意保留下来的东德物件。

曾经在东德街头随处可见的东德学生装与政府座车,如今已是冷战地堡博物馆中才能得见的稀罕物。

然而,在近30年后的今天,即便连曾经高大绵长的柏林墙石块都成了奇货可居的旅游纪念品,却仍有一样东德时代的标志得到精心保留,那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雕塑与命名。在屡经改建,市容不断翻新的原东柏林地界,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伟人的雕像却没有像苏联、东德领导人的塑像那样被拆除弃置,依然相伴在柏林的街头,继续接受路人游客的注目。

柏林街头的马恩雕塑

无独有偶,即便东德消失之后,德国地方当局立即对各地的街道地名进行了改革,但就像这些得以保留的马恩雕像一样,许多以“马克思”命名的大街、广场、大厦虽历经波折,却依然延续了原有的称呼。民众的使用习惯以及内心的思想寄托击败了官方的行政命令,使得这些地名最终仍然得到了保留和应用。根据《明镜》周刊的统计,全德国目前仍有近550条“马克思大道”,243处“恩格斯街”或“恩格斯广场”。柏林2.3公里长的卡尔·马克思大街、一度搬迁的马克思书店,仍然是人头攒头的游客热点。在柏林马克思-恩格斯广场上,甚至还出现了诵读马克思经典语录来作为婚礼庆典的怀旧节庆项目。

在马克思的家乡特里尔和东德时期被命名为“马克思城”的开姆尼茨,马克思几乎成为了主要的城市主题:在特里尔,人们将马克思的当地故居修缮一新,举办起盛大的庆祝仪式和学术特展纪念这位伟人的200年诞辰,并迎接了中国人民赠送的远道而来的马克思纪念像;在开姆尼茨,当地政府在纪念两德统一20周年时,便重新在火车站上挂起了1953年时的“卡尔·马克思城”标牌,并将市中心巨大的马克思头像认定为城市的首要地标。

开姆尼茨市中心的马克思头像

为何东德逝去,而马恩犹在?2014年笔者访德时曾与当地人闲聊此事。就人们所言论之,近三十年过去,真正仍保留东德鲜活记忆的上一代德国人已所剩无几,东德时代的政治宣传也早已不是马克思仍存留在德国社会记忆中的原因所在。对于马克思标志的保留,既是崇尚哲理思辨的德国社会对于这位出身德国的“世界级哲学家”的尊重与骄傲,也是广大民众长期以来对于德国社会问题的隐隐担忧所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每次德国面临各类危机事件,都会引发有关马克思理论与主张的讨论。用德国的书店和发行商的话说,托当下德国经济危机与政治困局的福,“马克思又回来了”,《资本论》这样的马克思代表性著作销量翻番,人们在潜意识的危机感中,都趋向于从中寻求答案,来应对经济的疲软与右翼政治势力的崛起。在动态变化的社会危机之中,德国社会开始注目于马克思经典,寻求理念上的借鉴与突破。5月4日,在特里尔纪念马克思系列活动的开幕式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发表演讲说:“卡尔·马克思是一位非常具有远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和理念超越自己所在的时代,至今都是有效且有意义的。”正如特里尔此次马克思主题展览顾问比崔克斯·波维尔所言:“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给了我们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灵感。”

法国:“1968”既视感(déjà vu)?

如果说德国正通过理念思辨再度解读马克思,那么在爆发过大革命,建立过“巴黎公社”的法国,对于马克思的纪念似乎正在以一场规模浩大的社会抗议形式进行。自马克龙政府颁令进行劳动法和教育法改革开始,随着各大工会与法国学生的广泛参与,抗议运动突破了法国之前法案抗议运动注重观点“反思与表达”的模式(如2015年《查理周刊》恐袭事件后的社会运动,与2016年针对奥朗德政府劳动法改革的“黑夜站立”运动),逐渐升级成了针对“富有精英”执政模式与“脱离普罗大众”决策的积极“斗争”。近日以来,随着巴黎等主要城市罢工浪潮、学潮的扩大化、常态化,参与罢工和示威的部分左翼工会与学生开始寻求一个统一的表达口径,以表示对马克龙为代表的“金融精英”政府的不满。

在法国社交媒体的民意调查中,近72%受访者认为马克龙成了脱离群众的“富人总统”。

3月22日起,随着梅朗雄等左翼领导人的积极参与,以及左翼学生团体的有力推动,这场抗议活动表面上呈现出了相当浓厚的马克思主义斗争色彩。在罢工运动方面,左翼政党组织开始积极联络各个工会,试图同步发起大规模工运斗争;而在学生运动方面,以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重镇巴黎第八大学学生团体为主的左翼学生组织,开始了各校“串联”,不但发起本校的罢课抗议,更对其他未参与抗议活动的学校进行主动“封堵”。三月至四月底,亨利四世中学、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 PO),巴黎高师(ENS)等左翼学生眼中培养“精英分子”的学校陆续受到学生抗议团体的封锁,并引发了抗议学生与校方乃至警方的直接冲突。

挂着“生产精英”罪旗被学生封锁的巴黎政治大学

而这一系列抗议斗争,在刚刚过去的5月1日国际劳动节达到了顶峰。在左翼政党与学生团体组织下,法国发生了全国性的游行示威。近21万名示威者在全国各地走上街头抗议马克龙政府的“精英政治”,并引发了街头严重的暴力冲突。随着“黑色阵营”(Black Block)这类暴力示威团体的介入,以及近日来“祝贺马克龙”(fête à Macron)等后续抗议活动的发起,这场旷日持久的抗议示威愈演愈烈。《世界报》、《费加罗报》等主要法国媒体,已经开始将此次抗议与1968年推翻了戴高乐政权的左翼运动相比较,高举红旗、身穿马克思头像T恤,呼喊反马克龙标语的抗议学生照片在法国社交平台上散播开来,与马克龙政府宣传中黑衣蒙面手持武器的暴力示威者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梅朗雄等左翼领导人引用马克思言论,充满斗争色彩的讲话,也与马克龙当局主张维持秩序的宣言针锋相对,成为了媒体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虽然难以定言德国各界对于马克思的“追忆反思”有多少算得上科学客观,更无法判断眼下在法国街头所发生的这场运动究竟是“红”是“黑”,但有一点无可否认,那就是马克思本身就已经作为一种基于历史的思想记忆,深深植入了法德两国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运动大潮之中,并且以符号化的形象体现在了今时今日。这充分说明,一旦人类社会的发展遇到瓶颈或是危机,马克思主义便会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无法为当世者所忽视。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是在试图思辨回溯马克思思想的德国社会,还是正高举马克思形象对峙激荡的法国社会,都已经留下了马克思的深深印记,马克思主义经历200年沧桑,仍然发挥着巨大的能量与影响。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