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圳引才故事:政府是如何帮助一家研发机构实现创业梦想的

澎湃新闻记者 官雪晖
2018-05-09 07:47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深圳市坤健创新药物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存龙

作为广东省深圳市最年轻的行政区,龙华区自2017年1月7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致力于高端人才引进和创新项目落户,并为此打造独具优势的人才生态环境。

2018年4月,龙华区发布“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龙华区人才和团队创业扶持政策”,当中提出,创新团队最高可获2800万元的各类扶持,给予国家级扶持金额50%、不超过1000万元的配套扶持。

深圳市坤健创新药物研究院就是落户龙华区的一家由陈宇综教授创办的、以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博士及博士后为核心力量建立的新型民办非营利的科研机构。

“在这里做事很有激情,都说深圳办事节奏快,其实自己身处其中感觉很正常。”5月7日下午,深圳市坤健创新药物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存龙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及了自己在深圳的创业体会。

初期即获550万支持

作为一名“新深圳人”,张存龙1996年大专毕业,在中学做了7年老师,其后考取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并在毕业后去东北高校任职,随后来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2013年,张存龙博士后出站,与陈宇综教授共同参与创办深圳市坤健创新药物研究院,该机构为非营利的民办科研机构,致力于抗肿瘤的原研药和仿制药研究。

“项目成立之初就获得了深圳市政府、龙华区政府共550万的项目资金支持。” 张存龙表示,政府在对企业的资金、税收等各项政策都提供了大力支持,使团队人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对我们这种新型研发机构,非盈利的,不用交税。”

依照行业特点,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有时需长达十年时间,张存龙表示,为了让科研人员能耐下性子做研究,深圳市政府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方面都“想尽办法协调”。

人才激励和各项保障制度是多年以来深圳市政府持续重视的内容,人才也是深圳得以经济腾飞的关键要素之一。

根据最新的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政策,国家级领军人才和A类人才,奖励补贴标准为300万元;地方级领军人才和B类人才,奖励补贴标准为200万元;后备级人才和C类人才奖励补贴标准为160万元,张存龙就属于后备级人才,可分期拿到160万元,作为“扎根深圳的资金补贴。”

研发团队人员

政府看重科研成果转化

深圳医药企业众多,不乏资金雄厚、人才众多的企业,对比其他机构,张存龙表示自己所在的研究院特色在于覆盖了从研发到应用的全产业链,是广东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之一。

新型研发机构的一大特点在于政府和民间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共同关注及助力。“深圳民间资本多,也特别看重这个领域,所以后续的资金支持我们也不需要担心。”

政府方面则提供了人才政策倾斜、项目支持倾斜等,张存龙直言团队目前的研究进程“比之前预想的要快,因为各个条件都完善具备”。

除此之外,研究院所在的国家级孵化器——深圳银星集团也经常主动询问企业有何困难及需要,积极主动参与解决。

“看到我们年轻人没住的地方,就把五层做成公寓,还开设了配套的食堂。”

吴伟彬是团队的年轻一员,作为广东本省人,他见证了深圳的飞速发展,也在外地工作数年后选择来到深圳工作。

“政策比较灵活,尤其是办事方面,很多都已经是无纸化服务,比如我们要办理人才相关手续,网上提交就可以,办事效率非常高。”

龙华区政府还对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免租入住最长3年的人才住房,免除了他生活中的后顾之忧。

此外,在研究院工作,吴伟彬表示自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团队灵活、自由,也支持自己的各种想法。”

目前,研究院已建立了深圳市肿瘤个性化诊疗技术工程实验室和龙华区肿瘤个性化诊疗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批抗肿瘤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的支持向量机(SVM)多靶点药物设计与筛选、核酸适配体Aptazyme体外SELEX、代谢组学、绿色化学合成及纳米荧光试剂盒研发和8大类3000个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库。

同时,建成了一支研发实力相当的科研队伍,其中包括国内教授5人,药物制剂专家1人,具有博士学历的10人,以及多名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学科专业涵盖了有机合成、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已发表SCI学术论文29篇,申请专利12项,其中两项已授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张存龙、吴伟彬和他们的团队就是这其中的一个样本。该团队正在为建立、健全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做出努力,为员工提供基于工作表现和个人能力发展的薪酬体系,鼓励人才跨部门、跨团队进行广泛参与和广泛合作,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与转化。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