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映像|睡在这个中国最大的水泥森林里,我梦到了曼哈顿

游旭东
2018-05-10 16:29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这片水泥森林不是曼哈顿。视频制作:游旭东(01:22)

“我已在曼哈顿度过十八个春秋。

房东很好,但正在变坏。

实际是,一个卑鄙虫。此人,我恨他。

金钱是长青的,但像血一般流动。”

——约瑟夫·布罗茨基《布鲁斯》

春节过后的早春三月,这里的的天气潮湿且阴沉,不到下午六点,夜色已经裹着浓重的雾气降临人间。司机将车停稳后,殷切地从汽车后备箱中取出大包小包的行李,堆放在路边人行道上。恍惚了半分钟后,料峭的春寒让我打了个冷战——我必须要进房间暖和一下了。

旅馆所在的楼并不难找,就在街对面,但是要从这栋楼外数百个霓虹灯中精确地找到那间廉价旅馆着实是个眼力活。在围着大楼转悠了二十分钟后,我总算寻到了旅馆的入口。虽然廉价,但是旅馆的陈设并不马虎,也许原因是这里激烈的同行竞争,不过对一个住客来说总归是让人高兴的。

放罢行李,在床上稍躺片刻,拉开窗帘,高耸的双子塔上部已经被掩盖在浓重的云雾里,屋顶的高空障碍灯时不时穿过浓雾,提醒着过往的航班和行人双子塔那俯瞰城市的傲人高度。楼下装饰华丽的巴洛克城堡风格的大楼此刻已经亮起了灯,与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相比,那座酷似中世纪城堡的大楼安静得仿佛不食人间烟火。

贵州花果园项目的“双子塔”。本文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为作者拍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以为笔者在描写上世纪的曼哈顿街景,是在缅怀911之前的纽约。实际上,笔者此刻身处中国西南省份贵州的省会贵阳,面前的这片建筑是这座城市的一个居住小区——实际上,将之称作小区并不合适,你见过哪个城市有能容纳五十万人的小区?

俯视贵州花果园

笔者所住的这栋楼是当地的“地标”,因其外墙密密麻麻的酒店招牌,被网友戏称为“炮楼”。不少人专程来此,就是为了一睹它的风采。密布的酒店招牌,是这片名为花果园的全国最大楼盘的一个缩影。

花果园的“地标”建筑

与美国东海岸相比,花果园呈现出曼哈顿光景的时段,比人们想象得要短得多。在八年前,这里还只是成片的“棚户区”。

亚洲第一神盘

如果要说西南省份贵州的省会贵阳有什么世界之最,房地产绝对是这个城市的一绝。无论从火车站还是机场,坐车进入城市,道路两旁琳琅满目的房地产广告,绝对会让你感叹汉语遣词造句的博大精深。当然,在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这种情景随处可见,但请相信我,没有哪座城市能比肩贵阳。而在贵阳的房地产这座王冠上,花果园绝对是最耀眼的那一颗明珠。

2010年,贵阳启动了全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改造区域包括彭家湾和五里冲片区。贵州本地开发商宏立城集团承接了这个项目。仅凭这一个项目,宏立城就挤进了2012年的全国楼市销售10强,超过老牌房地产开发商华润和世茂。

贵阳现花果园区域改造前状况。图片来源于网络

花果园全称为“宏立城·花果园”。据宏立城官网显示,其总建筑面积达到惊人的183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35万人,预计建成后将拥有50万常住人口。2010年10月开盘以来,单盘销量连续23个月踞全国之首,花果园因此被称为“亚洲第一神盘”。

贵阳花果园鸟瞰

干巴巴的数据也许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我们不妨做一个横向比较。在花果园之前,亚洲最大的居住小区,是被戏称为“天通苑公国”的北京天通苑,但天通苑的建筑面积只有600万平方米,仅为花果园的三分之一。

被称为“亚洲第一神盘”的另一个原因,是花果园的容积率。虽然建筑面积达1830万平方米,但是花果园的用地面积仅有6000亩,约合4平方公里,这让整个花果园的容积率达到了惊人的6.4。这个仅占贵阳城区面积1%的超级楼盘,将容纳贵阳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贵阳花果园俯瞰

贵阳的造城之道

如果以上帝视角俯视贵阳,你会发现,这几乎是一个靠超级楼盘拼起来的城市。

花果园在贵阳不是孤例。据统计,贵阳已建成和在建的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的楼盘有近二十个,其中位于贵阳东郊的中天未来方舟达720万平米、位于金阳新区的世纪城项目也超过600万平米。

贵州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全国经济最为落后的省份之一。以2010年为例,贵阳的财政收入刚刚迈过300亿元的门槛,仅为邻省云南省会昆明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无力承担庞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转而以超级大盘的方式,将道路、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交给开发商,从而在短时间内完成老城区的棚户区改造和市政设施的升级,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贵阳花果园俯瞰

开放商代替政府建设城市的后果,就是目前的花果园——开发商付出高额的拆迁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后,只能以提高楼盘容积率、扩大可售卖面积来收回自己的成本。在花果园项目中,宏立城集团负责修建区内12条道路、十多所学校、25万平方米购物中心和6大主题公园。据当地媒体公开报道,在花果园项目的彭家湾和五里冲片区改造项目中,宏立城共投入了900亿元。

媒体2012年的一篇报道指出了这种超级大盘的核心推动力——土地出让模式。贵阳当地政府一般会规划出千亩以上的大地块,然后寻找有实力的开发商,将此地块上的土地征用、拆迁整治、安置房建设和市政配套工程等本该由政府承担的土地一级开发,交由开发商完成。当土地整治完成,地块“招拍挂”(招标、拍卖、挂牌)时,政府确保该开发商获得对此地块的二级开发资格。这种模式被称为“土地一、二级捆绑联动”。

这篇报道以“穷人家的办法”为题,揭示了贵阳的这种城市建设的核心。利用开发商的资金运营城市,曾是贵阳城市建设的一条捷径。

不能承受的高密度代价

在花果园的规划里,除了供50万人居住的塔楼外,还有三层立体交通及有轨电车环绕通行、16万平米湿地生态公园、260米60层双塔甲级办公大楼、25万平米大型购物中心、22万平米时尚商业街、60万平米办公、60万平米商业、五星级疗养院、巨幕影院等。

在这些开发商许诺的美好愿景中,两座酷似世贸双子塔的办公楼是花果园的地标。在2018年的今天,原本应该于2015年竣工的双塔,仍被施工围挡挡住,只有傲人的高度显示着这座地标的存在。

施工停滞是花果园商业大量空置的结果。除了购物中心,花果园并没有形成开发商许诺的商业愿景。包括网红“炮楼”,也是将酒店大量开进写字楼的成果。

当社区内部无法提供就业岗位,这里也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睡城”。如果你在百度以“花果园+堵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大概能得到62300个结果。相比贵阳其他地方,花果园的拥堵来得格外早。早上七点,拥堵就已经开始,从花果园去往中心城区的几个主要出口,车辆排起了长龙;晚上6点后,下班回家的人同样要堵着进入花果园的几条主干道。

对于出行,身居花果园的居民还有一项全国其他城市很少有的独特体验。

在花果园,出租车可以忽略不计。这里的居民出行靠的是公交车和海量“黑车”——甚至在滴滴大行其道的今天。黑车的泛滥让花果园呈现出一种非典型的拥堵:部分道路双向六车道的两侧停满了拉客的私家车,通行的车辆只能在中间缓缓挪动。甚至会有黑车故意放慢速度,对着行人吆喝拉客。

花果园的黑车几乎已经到了全民参与的级别。如果你想从花果园去贵阳其他地方,只要往路边一站,甚至不需要抬手,立刻就有一辆私家车停在你面前,然后司机摇下车窗问你:“KE(去)哪点”。

“贵阳梦”

身居此处的人如何看待对花果园这种超级大盘的批评?有人用了一个比喻:快饿死的乞丐在路边捡到一块饼,庆幸可以活下去了,旁边路过的富人看见了惊呼,那饼脏了不能吃,一把夺过乞丐的饼,走了!乞丐饿死了,富人觉得自己日行一善。

“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形容的是贵州的交通状况和经济状况。在高铁时代之前,贵州是全国人均GDP最低的省份,全省城镇化率仅为20%。对于贵州其他地州市的居民来说,如果要走出大山,周边的昆明、长沙、成都、重庆等城市,不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比贵阳更具吸引力。高铁时代来临之后,便捷的交通让贵州人才流失的速度变得更快。

贵阳急需提高自身吸引力,避免成为成渝和珠三角的后花园。

在花果园开盘前,贵阳在全国已属于房价最低的省会城市之一。所以,当2010年花果园杀进贵阳的楼市后,以其3980元/平米的超低售价,将这个城市的居住成本进一步拉低。

对从各地州市来到贵阳的第一代省内移民而言,花果园提供了一个低价、有尊严的居住环境。正是这种吸引力,支撑着贵州以超过10%的经济增长率成为2017年全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

贵阳花果园鸟瞰

不论老贵阳人还是新贵阳人,对花果园都有着复杂的情感。

老贵阳人认为,花果园这类项目拖了这个城市的后腿,打压了贵阳的房价,让本不顺畅的交通更加拥堵。他们分不清花果园是这座城市的骄傲还是难以启齿的伤疤;新贵阳人认为花果园是他们短时间内可以承担的一个居所,是他们在贵阳生根立足的基础。让他们能够不用再背井离乡,寻找出路。

这种说法像极了百年前的纽约。面对蜂拥而来的第一代、第二代外国移民,曼哈顿建造了大量握手摩天楼群。

纽约可以是“地狱”,那里肮脏、拥挤、住满了经济上不富裕的移民,社会问题、治安问题众多,黑社会滋生;但也可以是“天堂”,因为对移民们来说,纽约代表着希望。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