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上音原创《炎黄颂》为“上海之春”闭幕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实习生 赵知乐
2018-05-18 09:58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以中华创世神话开幕,同样,闭幕音乐会亦围绕中华创世神话展开。

5月17日晚,“上海之春”在东方艺术中心闭幕,青年指挥家林大叶执棒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生乐队,联袂献演交响幻想曲《炎黄颂》,以西方交响追根溯源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头。

为期三周的时间里,37台音乐舞蹈在“上海之春”上演,66部(首)原创新作、134名音乐舞蹈新人从这里启航。作为一个有着近60年历史的音乐节,“上海之春”正在用行动,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添砖加瓦。

《炎黄颂》演出现场

用交响歌颂炎黄

早在2017年上半年,上海音乐学院就定好了《炎黄颂》的创作计划,由周湘林、赵光、张旭儒、尹明五四位作曲家联袂作曲,然而对取什么名一直举棋不定,最后,还是院长林在勇敲定了《炎黄颂》这个名字。

有意思的是,十年前,四位作曲家便开始联手创作,并以“四面八方——多民族民间音乐与交响乐队”系列音乐会对中国民间音乐进行挖掘,至今已做了三期,每一期都会上演四人写作的四部新曲。

交响幻想曲《炎黄颂》可以算是第四期。

史传,炎帝与黄帝是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炎帝神农氏亲尝百草,用草药治病,不仅发明了刀耕火种,教人垦荒种粮,还创造乐器制定五弦。黄帝轩辕氏大力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播种百谷草木,建造宫室,发明舟车,更积极推进文化创制。后来,炎黄部族联合统一了华夏部落,进而统一中华,炎黄二帝也被称为“华夏始祖”。

交响幻想曲《炎黄颂》即以炎黄二帝的创世神话故事为题材,从混沌创世到生命萌发,从生产发展到繁荣文化展开一系列交响化叙事。

四个乐章以“源”“生”“化”“祥”谋篇布局:第一乐章“源”,混沌天地之间,万物初始;第二乐章“生”,炎黄二帝引领农耕文化,讴歌生命不息,生生不息;第三乐章“化”,有文化的意思,也有化解战争的意思,展现古代华夏由蛮荒向文明的转变;第四乐章“祥”,描绘泰山祭天,礼赞天下归一。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中)和四位作曲家合影。

为了写好这部作品,去年下半年,四位作曲家先后去往甘肃天水、平凉、庆阳一带采风,造访伏羲庙,探访黄帝的足迹,其后又转往陕西宝鸡,造访炎帝陵,寻找炎帝的痕迹。

四人写四个乐章,如何保证整体性?作曲家周湘林介绍,四人一起写了十几部作品,对彼此之间的创作风格和技术都非常了解。

他们从甘肃天水找来最古老的民歌做音乐素材,以秦文化入曲,基调上首先就是统一的。另外,每一个乐章都有起承转合上的安排,甚至每个乐章内部音高的结构也做了统一,比如用哪些和弦,头尾乐章的主题也几乎一样,一脉相承又相互呼应,“就像一个人写出来的一样。”

除了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上音还专门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生乐队请来10位乐手,同台演绎《炎黄颂》。2017年,上音与英皇成立了“联合学院”,自此双方展开了多方位深层次的合作,《炎黄颂》是其中之一。

周湘林对其中一个主动求合影的英国小姑娘印象很深,姑娘一头乌发,她的外婆是中国人、外公是法国人,在上海见到这么多中国人分外亲切,“这部交响曲中间有一段弦乐是二胡演奏的,小姑娘不会,我们的首席就去教她指法,她觉得很好玩,因为这种音乐风格他们很少接触,突然感觉到很浓郁的中国风格。”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为《炎黄颂》首演所写的贺词。

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交响幻想曲《炎黄颂》演毕,意味着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落幕。为期三周的时间里,37台音乐舞蹈在此上演,66部(首)原创新作、134名音乐舞蹈新人从这里启航。

秉承“力推新人新作”的办节宗旨,今年的“上海之春”为大批新人新作提供了展示交流平台。

例如,开幕演出《中华创世神话原创作品音乐会》集结了八位来自上海、北京、天津以及奥地利的作曲家,以交响为笔追溯中华文化之源;上海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联合委约90后作曲龚天鹏写作《第十交响曲“京剧幻想”》,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珠联璧合;上海芭蕾舞团广邀国际团队,打造了一台上海版《睡美人》;《他们在跳舞——上海青年舞者优秀作品展演》不仅汇集了黄豆豆、吴虎生、朱洁静、王佳俊、侯腾飞等中青年舞蹈家的新作,大批90后、00后编导、演员的原创作品也集体亮相……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今年,音乐节不少作品都对民族文化做了传承和弘扬。

《锦绣中华——西北风情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对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五省的民间音乐做了集中展示;《民族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展演》汇聚了全国近300位非遗舞蹈传承人和从业者同台献艺,网络直播更是吸引了143万网友强势“围观”;《牡丹亭之梦的十二个瞬间》取材汤显祖《牡丹亭》,在海派民乐里讲述了三段穿越时空的爱恋;交响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复原了距今八千多年的丹顶鹤尺骨骨笛,讲述了中国民族乐器笛子从骨笛到竹笛的历史演变……

除了海派文化,上海在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方面亦有丰厚资源,今年,音乐节也在这两方面下了功夫。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歌剧院一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音乐节上,两院接连推出了原创歌剧《贺绿汀》和《晨钟》(音乐会版),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展现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时,人民音乐家贺绿汀、革命先驱李大钊追求理想的事迹。

上海地处江南,素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联系紧密,音乐节上,《在希望的田野上——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合唱音乐会》集结了江浙皖沪的20支合唱团,近1300位合唱队员济济一堂,用歌声唱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更让人见证了江南文化的魅力。这也是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第一次在“上海之春”实现艺术的大联合、文化的大合唱。

当前,上海已经吹响“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集结号,作为一个有着近60年历史的音乐节,“上海之春”正在用行动为之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