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英国王室的心机和“今日头条”化的民众

赵灵敏/专栏作家
2018-05-21 13:0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同意和大肆操办哈里和梅根的婚事,是英国王室顺应时代潮流的一个重要举动。当地时间2018年5月19日,英国王子哈里与美国女演员梅根·马克尔的婚礼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温莎城堡圣乔治礼拜堂举行。图为仪式结束后,两人乘坐马车巡游温莎镇。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5月19日12时,生于1984年的英国王室第六顺位继承人,人称“哈里王子”(Prince Harry)的亨利•查尔斯•阿尔伯特•大卫(Henry Charles Albert David),与生于1981年,曾出演过美剧《金装律师》(Suit)的美国女演员梅根•马克尔(Meghan Markle)在伦敦市以西约32公里的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圣乔治礼拜堂(St George’s Chapel)举行婚礼。

新娘梅根•马克尔因过往的婚史、所拍美剧中的激情镜头和不省心的家人,被一些媒体和民众质疑为“虚伪”、“绿茶婊”,不被看好。根据民意调查机构益普索(Ipsos)在婚礼前几天所做的民调,29%的英国民众对梅根有好感,10%的民众没有好感,超过60%的民众没意见或不知道。至于即将登场的婚礼,只有27%的受访者感兴趣,多达67%的不感兴趣。

不过,与王妃头衔的光芒和婚礼的美轮美奂相比,梅根的难堪是一时的;哈里过往女友无数,难得下决心安定下来,眼下看梅根当然哪里都好。外界风评如何,他们本人真的是无所谓。整件事中最难做的其实是英国王室的大家长和话事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她来说,无论孙儿哈里选的对象是谁,她除了面露喜色、点头认可背书之外,其实没有其他的选择。

因为只要她行使否决权,不管理由是什么,看起来有多正当,人们一定会认为她是在嫌弃梅根的婚史、有孩、黑人血统,在“政治正确猛于虎”的大环境下,这分分钟可能酿成

危及王室生存的致命政治风暴。因此,女王只有从善如流这一个选项。不喜欢梅根的吃瓜群众至少可以吐槽,而女王连这样做的权利都没有,她甚至不能皱一下眉头。

这是她从哈里的母亲戴安娜王妃那里获得的最宝贵和惨痛的教训。

一、好君王伊丽莎白二世

和今时今日讲求轻松、亲民的领袖气质相比,92岁的伊丽莎白女王看起来一本正经,在履行职责时如临大敌,一点都不轻松。这和她独特的成长经历有关。

伊丽莎白二世的祖父是国王乔治五世(1865—1936),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乔治五世本来有一位哥哥是王储,但后来死于肺炎。乔治五世仓促上阵,继位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军队屡次遭受德国重创,死伤无数,英国人对德国深恶痛绝。但因为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Albert, Prince Consort,1819—1861)是德国人,乔治五世冠着一个德国姓氏,为了顺应人民的情绪,1917年7月,他宣布王室改姓温莎(Windsor),并放弃德国授予他的一切头衔和世袭权利,以示与德国划清界限。这就是温莎王朝的开始。

乔治五世开创了王室接近民众的作风,他经常参观学校、医院、工厂、农场,看到伦敦的孩子在肮脏的小胡同玩耍,他便将王室举办庆典活动的广场让出来给孩子们。1936年乔治五世逝世,举国哀痛,遗体运到威斯敏特大教堂,有将近100万人不分白天黑夜前来凭吊。

乔治五世的长子是著名的爱德华八世(1894—1972),执政325天便退位了,其原因主要并非坊间所传闻的“不爱江山爱美人”,而是荒唐和不负责任:把军国大事当作玩笑一样讲给辛普森夫人(Wallis Simpson,1896—1986),而辛普森夫人当时不仅尚未离婚,而且与纳粹德国上层官员来往密切,英国政府一直怀疑她把重要情报泄漏给柏林当局,甚至认定她是纳粹分子。为免酿成更大的事态,时任首相鲍德温(Stanley Baldwin,1867—1947)以内阁总辞职相威胁,迫使爱德华八世逊位。

同样毫无准备的乔治六世(1895—1952)上场了,他是爱德华八世的弟弟,伊丽莎白的父亲。如2010年出品的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所述,他有严重的口吃,能力也一般。也因此,他格外勤奋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二战爆发后,乔治六世拒绝了内阁提出的王室撤离伦敦的请求,宣布全家将留守伦敦直到战争结束。他还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每天访问部队、工厂。1943年,英军攻占了欧洲战略要塞马耳他岛。乔治六世不顾丘吉尔和军方的反对,来到马耳他慰问军队。1952年乔治六世去世,丘吉尔亲笔写下悼词:勇者无敌。

童年时代经历了两次王位继承危机,目睹了伯父的不负责任和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祖父、父亲如何克服困难、领导国家、最终赢得尊重,凡此种种,让伊丽莎白二世早早就明白了自身责任的重大。对她而言,国家和责任高于一切,既然钟鸣鼎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放纵情绪、为所欲为,克制、牺牲、奉献是君王的必修课。

于是,自1953年登基后,她严格要求自己,模范履行职责:她衣着得体,连裙子的重量都是计算过的,以保证不会被风掀起走光;即便只是虚位元首,她也努力做到对国政的细节了如指掌。曾经在六七十年代两度担任首相的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1916—1995),就曾经提到他与女王讨论伦敦南部交通规划时的情形:女王能全面地把好几届政府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和决策经过讲一遍;在私生活上,面对丈夫菲利普亲王不断发生的婚外情,她选择了哑忍,努力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形象。

但这一切的努力、多年的严于律己、自觉是个好君王的良好感觉,被儿媳戴安娜(Diana Spencer,1961—1997)的死亡击了个粉碎。

二、戴安娜王妃与王室改革

人们更多将已故英国王妃戴安娜看成对抗王室陈规陋习的战士和牺牲品。

戴安娜能被英国王室选中,是因为她符合传统的王妃选拔标准:出身贵族,父亲是第八代斯潘塞伯爵;高中都没毕业,结婚前在幼儿园工作;年轻单纯,没有谈过恋爱,宜于生养。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天真善良害羞的傻白甜,看起来容易掌控。

1981年7月,戴安娜与威尔士亲王查尔斯(Charles)成婚。在婚前和婚后,查尔斯都和卡米拉•鲍尔斯(Camilla Parker Bowles)维持着浪漫关系,这是公开的秘密,王室成员都不觉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每一位威尔士亲王都有情妇。戴安娜也知道,涉事不深的她以为凭自己的女性魅力就能让他回心转意。

但很快她就明白,一切只是徒劳。两个兴趣爱好、教育程度完全不同的人,是不可能真正走在一起的。这让戴安娜痛苦不堪,出现了厌食和抑郁,她通过几种方式来排遣。

一方面,从其他男人那里获得慰籍,在和查尔斯15年的婚姻里面,已知的戴安娜情人至少有六人,涵盖推销员、马术教练、心脏科医生等多种职业。另一方面,她做了以前王室成员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亲自带孩子,让威廉(William)和哈里两个儿子过普通孩子一样的生活,上普通的幼儿园,给他们大量的爱和陪伴,教育他们尊重普通人;投身慈善事业,和艾滋病人握手拥抱,参与反地雷运动。

这些行为既迎合了战后的左翼思潮,也接了普罗大众的地气,戴妃因此人气爆棚

走平民路线让她获得了对抗王室的资本。1997年,离婚一年后的戴安娜因车祸死在了巴黎,举世震惊。尽管戴安娜对婚姻破裂同样有责任,但她的美丽、脆弱、时时的情感流露、在慈善上的义举,使得人们更多把她看成是对抗王室陈规陋习的战士和牺牲品,是一个误入冰冷王室、没有得到善待的小女孩,因而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而女王拒绝回伦敦悼念,并且不举行国葬,只有查尔斯独自迎回前妻棺椁,这些“无情无义”的举动把人们对王室的不满推到了顶点,认为皇室还有存在的必要的英国人一度下降到50%以下,查尔斯王储更担心自己随时会被暗杀。

人们无从知道女王对戴安娜的真正看法,不过从她冷淡的反应来看,她显然不认可戴妃将个人欲望置于王室的体面和名誉之上的轻率举动,但她忽略了“人民的王妃”的巨大影响力。后来为了迎合民意,女王在戴安娜下葬前发表悼念词,并且降半旗。在那期间,女王与时任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密谈四个多小时,布莱尔表示,他支持王室,但是王室需针对时势进行改革。

从那一刻开始,女王彻底大彻大悟了。她在社交网站开设了账户,会见了美国流行女歌手嘎嘎小姐(Lady Gaga),为私人收入交税,裁减王室成员以减轻国家负担,将王室花费上网公示,提醒工作人员关灯省电,登广告招聘工作人员。允许查尔斯王储娶了离婚女人卡米拉,允许查尔斯的长子威廉迎娶平民凯特(Kate Middleton)。女王努力使君主制适应现代社会。

三、哈里王子盛大婚礼背后的算计

同意和大肆操办哈里和梅根的婚事,是英国王室顺应时代潮流的另一个重要举动。

在当下的欧洲,婚姻的纽带开始松动,离婚、未婚生子早已是普遍现象,各国王室之间互相联姻的习俗已不复存在,王室成员娶民女成为风潮,在这种情况下,王室如果还坚持缔结“门当户对”的婚姻的话,就会脱离人民。于是,英国王妃的出身开始不断下降。

戴安娜出身贵族。威廉王子的妻子凯特出身于身家清白、有能力把女儿送去上私立学校的中上层中产家庭。到了梅根,不但父母离异,父亲生活潦倒,行为可疑,而且梅根本人也离过婚,有一个孩子,还曾经在剧集中做大尺度表演。说白了,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西方女性。王室之所以接纳了她,除了根本无从反对之外,也打算顺水推舟,通过此举昭告天下:王室是人民的一员,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你所遇到的那些烦心事我也遇到过,从而拉进王室和老百姓的距离。

而盛大的仪式,则是王室的另一重心机:通过一场充斥着灰姑娘变王妃、风度翩翩的王子、昂贵的礼服、隆重的仪式等元素的豪华真人秀,展示皇家气派,让人民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仰视和羡慕。因为民意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希望王妃不要太高高在上,另一方面又对“麻雀变凤凰”的戏码心存执念;一方面反对王室的僵化和不接地气,另一方面又不能接受王室成员一而再的离婚丑闻;一方面指责王室的奢华,觉得政府拨给他们的款项实在是太多了,另一方面又希望王室过得体面又尊贵,自己与有荣焉。

君不见,多少人一边指责凯特王妃是寄生虫,一边又对她俘获威廉王子的手段啧啧称奇;一边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是白宫前首席军师班农(Steve Bannon)口中“笨得像砖头”一般的花瓶,一边又赞她是多金、漂亮、丈夫英俊、儿女双全的人生赢家。

民意的这种飘忽和易变,是任何统治者都必须面对的难题。迄今为止,92岁的伊丽莎白女王在驾驭民意上一直是高手。她深刻地认识到,在君权神授已成过去的时代,要想生存就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做正确的事情,以争取人们的好感。与此同时,她又时时不忘通过马车、婚礼、巡游、授予爵位等方式,彰显王室的光鲜和与众不同。

她的努力是成功的。赞成保留君主制的英国人常年维持在70%以上。英国王室成了世界上最耀眼的王室,品牌专家认为它的品牌价值高达500亿英镑。

四、“今日头条”时代的晦暗不明

然而,隐忧也是明显的。

英国王室今天的成功,高度仰赖女王个人的品德、政治触觉和决断力,在古老和现代之间,她努力维持着那种微妙的平衡,不断腾挪调整,努力让王室和民众保持着恰如其分的距离,不远也不近。而在她之后,查尔斯王储无论是德行和能力都难以让人信服,威廉王子看起来阳光正面,家庭生活堪称表率,但人们对他在关键时刻的政治能力一无所知。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女王去世之日,恐怕就是共和派卷土重来之时。

英国王室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的努力,彰显了任何制度、体制、组织要长远存在下去,都必须与时俱进,承担责任和痛苦的道理。与此同时,如何适应其实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社交媒体时代的民众,不再是信息的单向接收者,他们被扑面而来、由算法所控制、致力于迎合他们偏好而不是提升他们品味的信息所包围,他们已经“今日头条”化了,在快速迭代的新鲜感和厌倦感的交织中不能自拔,看似见多识广,实则无所适从。某种程度上,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民意转变越来越快,越来越难以捉摸。于是,民调越来越不准,选举的结果越来越难以预测,领导人和人民之间的“蜜月”也越来越短。英国脱欧公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更难以置信的是,竟然有那么多人要求重新举行脱欧公投,以实现翻盘的目的。

这是时代给各国统治者提出的难题,一味的高冷和无原则的调和,都只可能是权宜之计。民粹主义的大合唱和强人政治的流行,其实都只是各执一端,注定难以持久。而中间道路的探索,依然晦暗不明

(本文由国际问题自媒体“世界灵敏度”独家提供。)

    责任编辑:李旭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