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巨大的城堡为何能移动?和平学视角下的《哈尔的移动城堡》

秋元大辅
2018-06-13 13:46
思想市场 >
字号

战争是人心中所生出的东西,因此人的心中也必须构筑起和平的堡垒。

所谓和平学综合了史学、地理政治学、法学、国际关系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从诸多学科之中探讨何谓和平。从这种综合的学科视点出发,秋元大辅以具体的宫崎骏作品为媒介,试图展现宫崎骏本人的思想脉络,于是有了《从吉卜力动画学起——宫崎骏的和平论》一书。

这是一本从“战争与和平”的视角去分析、解读宫崎骏动画的书。该书中文译本最近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系节选书中的一章。

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电影海报

吉卜力作品中首屈一指的帅哥形象

有点冒失地说,我住在老家青森县的母亲在宫崎骏导演的作品中最喜欢《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 年公映)。究其原因,母亲是哈尔的配音者、SMAP 组合成员木村拓哉的忠实粉丝。受其影响,我最小的弟弟的名字也是“拓哉”。

在大学课堂上,我提出“喜欢哪部吉卜力动画”这个问题时,女学生压倒性地支持这部作品。但是大家喜欢的理由各不相同,似乎不仅仅是配音演员是木村拓哉这个理由。

与之相对,男学生的反应却不大认同。听说海外也有很多意见反映说跟不上剧情的铺陈和衔接等。我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难以产生代入感,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主人公哈尔太帅了吗?的确,也许可以说,哈尔在吉卜力动画片的男性角色里,是首屈一指的帅哥。所以,他才广受女性观众欢迎的么?

这部作品尤其得到女性支持的真正理由——我认为是这部作品本身就是女性创作的、以女性的视角所描绘的。

在原作中被“封印”的“战争”

这部电影的原作者是英国女性儿童文学作家黛安娜· 温尼· 琼斯(Diana Wynne Jones)。她在1986 年出版的作品,以《魔法师哈尔与火之恶魔》(德间书店出版)为译名,于1997 年在日本出版。琼斯毕业于英国名牌大学牛津大学,师从《魔戒》的作者约翰· R.R. 托尔金。《魔戒》是长篇奇幻小说中的代表名作,也是电影《指环王》的原作。

言归正传,小说《魔法师哈尔与火之恶魔》的灵感来源于琼斯的某种患病体验。某一天,琼斯突然对牛奶过敏。她一喝牛奶就会全身乏力,就像这部作品的女主角苏菲那样,生活非常不便。

琼斯写这部小说的另一个契机是,她有一次访问某所学校,一个少年拜托她,“真希望您有机会写一个关于移动城堡的故事”。琼斯没有忘记和这个少年的约定。

琼斯好像是宫崎骏动画片的忠实粉丝,她看《天空之城》的时候盛赞宫崎骏导演:“当时就觉得他是天才。”因此,当吉卜力来商谈这部作品的电影改编权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据琼斯说,原作和电影最大的区别是关于“战争”的描写方式。在原作中,没有对战争气氛进行描写,战争本身被琼斯自己“封印”。

宫崎骏导演解开原作者封印的理由

那么,宫崎骏导演为何要强行解开原作者所施与的“战争的封印”?实际上,这个问题和“哈尔的城堡为何能动”这个问题也是相关联的。

如同第三章分析《红猪》讽刺了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一样,宫崎骏导演通过《哈尔的移动城堡》,强烈地批判了“9·11”后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尤其是2003 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

以战争与和平的视角来看《哈尔的移动城堡》的话,这部作品的内容更显有趣,也更能深刻理解它。

本章打算首先梳理《哈尔的移动城堡》与伊拉克战争之间的关联性。针对战争与和平问题,通过“有良心的拒服兵役”“和平主义”“不杀生主义”等关键词,来解开这部作品中所蕴藏的宫崎骏导演的“反战思想”。其次,从和平学的角度来分析主要角色哈尔、苏菲、卡西法、莎莉曼各自象征着什么。

通过阅读这一章就能逐渐解开“哈尔的城堡为什么会动?”这个谜团。而且,在本章最后,我打算通过分析影片与伊拉克战争尤其是日本政府的相关反应,来厘清这部作品中宫崎骏导演所蕴藏的信息。

苏菲、哈尔、卡西法——为影片增添光彩的人物

首先简单梳理一下故事的内容。

故事发生的舞台是某个存在魔法的王国。乍一看人们的生活很和平,但是四邻的国王们正在筹备战争。

某一天,主角苏菲· 哈特在城镇中邂逅了一位风度翩翩、颇有绅士风度的青年,并被他吸引。他就是传说中非常有名的魔法师哈尔。但是苏菲被正在追捕哈尔的“荒野女巫”施了魔法,从18 岁变成了90 岁的老太太。走投无路的苏菲只好舍弃原来的生活踏上了旅途。

苏菲在荒野中穿行的时候,看到一个奇特的稻草人被困在灌木丛中。她扶起稻草人后,稻草人就动了起来,跟随在她的身后。苏菲为了应付稻草人,就对它说,“你要是带我去一个今天晚上能住的地方就好了”。稻草人一听,就把她带到据说是哈尔所生活的移动城堡中去了。

虽说是城堡,但其实是一部分房子加上炮台、烟囱、一部分船体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堆积起来的一个奇怪的建筑。巨大到需要仰望,看上去像一座垃圾山。这个东西长着四条非常细的腿,摇晃着巨大的身躯往前走。

城堡中住着和哈尔交换过生死契约的命运共同体火之恶魔卡西法,还有哈尔的徒弟马鲁克。苏菲就在那里当了一个打扫卫生的保姆。

战争的气氛日益浓厚。国王要求哈尔作为魔法师参加战争。虽然哈尔的本意并不想去,但因为“在魔法学校发过誓”,他没法拒绝。

哈尔只能去求助苏菲。于是,苏菲向宫廷进发,去为他回绝服兵役一事。等在那里的是哈尔的师父、为王室服务的大魔法师莎莉曼。苏菲对莎莉曼清楚地表达了哈尔不想参加战争的想法。

但战争无情地开始了,战火也逐渐烧到了哈尔等人的生活中。哈尔使用魔法,以“不杀生的方法”来战斗,守护苏菲他们。苏菲试图阻止哈尔去打仗,但他还是奔赴战场并伤痕累累地归来。苏菲为救哈尔而行动起来,解除了哈尔和卡西法的咒语。战争也逐渐结束。

《哈尔的移动城堡》与伊拉克战争

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实际上与“伊拉克战争”有所关联。我们现在就来揭示这个谜团。首先从《哈尔的移动城堡》制作的时代背景着手。通过下面的年表,我们来逐一梳理伊拉克战争相关的国际政治状况及日本政府的对应。

在上一章中我们也谈到,日本在1991 年海湾战争之际没有派遣自卫队,而是提供了约130 亿美元的资助。但是,这被国际社会批判为“只出了钱,不流血”的“支票外交”。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希望日本也一起参战,但日本囿于宪法第九条而没有共同参战。

作为代偿,日本政府为了能在争端后的联合国维和行动(PKO)中派遣自卫队,而于1992 年6 月通过《PKO 法案》。这个法案宣称:如果不是以联合国和盟国美国的“军事行动”,而是以争端后进行“维和行动”的联合国PKO 名义的话,日本就能够派遣自卫队。至此,剧情与第三章的话题相呼应,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后冷战时期。

从“9 · 11”恐怖袭击事件到阿富汗战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9·11”之后国际政治的变化及日本政府的对应。

众所周知,2001 年9 月11 日,民航客机被国际恐怖组织所劫持,飞机撞向了世界贸易中心和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造成约3000 人死亡,这其中也包括日本人。

实话实说,我当时在电视上看到相关报道的时候还一头雾水,不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遭受“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布什总统宣布打响“反恐战争”。

布什政府以藏匿“9·11” 恐怖袭击事件的策划者奥萨马· 本· 拉登为借口,非难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2001 年10 月7日,阿富汗战争开始。

另一边,日本政府在同年10 月29 日出台《反恐特别措施法》,将海上自卫舰艇派遣到印度洋进行油料补给作业。话虽如此,日本并没有参加当地的战争。

有人解释说,这个《反恐特别措施法》以联合国安理会第1368 号决议作为法理根据,也没有违反宪法第九条。进而,日本在东京召开了阿富汗复兴支援会议,致力于阿富汗战后复兴与缔造和平。日本不是“行使武力”,而是致力于战后的和平与安全。

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

美国取得阿富汗战争的胜利后,布什总统在2002 年1 月的国情咨文演说中,将伊拉克等国称为“邪恶轴心国”。同年9 月,他又发表“布什主义”,提出“先发制人”战略,主要针对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及国际恐怖组织。

同年11 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441 号决议,警告伊拉克若不配合进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检查,就必须直面“严重后果”。所谓严重后果,主要是指进行武力打击。惊慌失措的侯赛因政府只好接受联合国的检查。

但是,布什政府认为伊拉克没有充分配合检查,建议联合国通过同意行使武力的决议。由于法国、德国、俄罗斯的反对,决议未获通过。

虽然遭到作为盟国的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诸国反对,布什政府还是联合英国和澳大利亚,于2003 年3 月20 日拉开了战争序幕。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中,2004 年11 月,《哈尔的移动城堡》在日本的影院公映了。

宫崎骏导演对“反恐战争”的反击

在上一章中,我们分析了《红猪》中的主人公波鲁克的“不杀生主义”和“反战· 反军国主义”等,是宫崎骏导演反战主义的反映。同样,接下来,我们来阐述一下宫崎骏导演对于“9·11”事件以来以美国为主导的“反恐战争”有何反应。

“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布什总统宣告开始“反恐战争”。世界面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还是站在恐怖主义那一边”的选择。阿富汗战争爆发。2002 年初,宫崎骏导演在和新闻主播筑紫哲也的对话中,对布什政权进行了如下的严厉批评:

“布什长着一张非常讨厌的脸,眼睛挤到一起,面相一看就心胸狭窄。长着这种面相的人来问站哪一边,这么说不太客气,但我说过我哪一边都不站。(布什说的)所谓正义,好像100 个人聚在一起的话就有100 份正义的心。”

宫崎骏导演的发言融入了对打算长期推行“反恐战争”的布什总统的强烈反感和愤怒。下画线处尤为重要。究其原因,宫崎骏导演的这一个人主张与这部电影中哈尔所采取的态度,是如出一辙的反战主义。

如上所述,宫崎骏导演将《哈尔的移动城堡》和伊拉克战争联系起来,表明了“反战主义”的态度。也就是说,宫崎骏导演通过这部影片,无论如何都想对布什政府“表示一下”。

那么,电影当中宫崎骏导演是怎样表现反战主义的呢?下面,我们就从战争与和平这个视角来梳理一下这部电影的情节。

恋爱与战争的足音——哈尔与苏菲的邂逅

故事发生的舞台是虚构的国家“英格立”的小镇金格斯贝里,它让人联想起19 世纪的欧洲。女主角苏菲· 哈特是三姐妹中的大姐,家里是开帽子店的。父亲亡故后,继母坠入新的恋情,所以实际上是苏菲承担了经营店铺的责任。

苏菲工作很忙,似乎没有时间谈恋爱。妹妹长得漂亮又招男孩子喜欢,相比起来,苏菲因自己又土气又无趣而感到自卑。

苏菲听到一些传言说,“最近魔法师哈尔正在附近徘徊”,“如果对哈尔抱有好感的话,心就会被夺走”。但是又有议论说,“哈尔只对漂亮女性的心脏有兴趣”,所以苏菲只是将这些当作和自己不相关的事情,随便听听。

另一边,哈尔的移动城堡来到小镇附近,由于“来了很多军队”,所以城堡就隐藏起来了。不知什么原因,哈尔的移动城堡似乎是要避开军队。

在电影的开片,哈尔的移动城堡和苏菲的帽子店里都能看到为战争热身的阅兵景象。人们聚集在一起,狂热地喊着:“打他们,打他们。”在飘扬的国旗和像雪片般飞舞的传单之中,军队正在游行。这一场戏使人联想到英格立王国正在筹备战争。走在街上的苏菲避开混乱的大街选择了走小道。

此时,突然有两个士兵出现,挡在苏菲的面前。他们非常绅士地搭讪:“喝杯茶怎么样啊?交个朋友吧!”但是,性格认真的苏菲断然拒绝:“不用了,我还有事儿。”士兵不死心地跟着她,苏菲只好明确地拒绝说:“让我过去!”这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帅气的青年,对苏菲说:“我正找你呢!”他救出了困境中的苏菲。这就是苏菲和哈尔的邂逅。

军事力与警察力

电影前半部分描写的“筹备战争”和“士兵们”,是与原著小说截然不同的地方。也许,宫崎骏导演把战争上升成主题,是为了反映反战思想。但是,宫崎骏导演并没有将阅兵描绘成“军靴的足音”那样冷酷无情的感觉,而是将它表现成热闹活泼的场面,视听语言令人印象深刻。另外,他也并未完全否定搭讪苏菲的两个士兵,而是借哈尔的口夸了他们一下,“真是感觉不错的小子们”。

通过这一场戏我们得知,宫崎骏导演并未否定包括自卫队在内的军队本身。

“军事力”一旦失控会不得了,但是如果能够严加控制的话,就能成为维持治安的“警察力”。也就是所谓的“文官统治(civilian control)”。这在日本国宪法中的第六十六条有相关规定。

另外,哈尔通过魔法让两个士兵去散步,不骚扰苏菲,展示了鲜活的控制方法。

所以,苏菲对哈尔一见钟情。哈尔和苏菲借助魔法的力量,在空中开心地漫步。此时,小镇上人们正在议论着,“这次战争,可以看出我国的威信”。

傍晚,苏菲回到店里时,遇到到处寻找哈尔的“荒野女巫”, 她用魔法将苏菲变成了90 岁的老太太。此时的苏菲已经不能再待在家里,于是决定离家出走。她一走到街上,就听到镇上到处在议论:“这次的战争真是一场大仗啊。”

哈尔的城堡能够移动的“真正理由”

那么,我们就来探索这部作品的根本性问题——哈尔的城堡为什么能移动?

哈尔的城堡有四条像鸟脚一样纤细的脚。火之恶魔卡西法和哈尔有秘密的生死契约,他所提供的蒸汽动力就是城堡的动力。一边烟囱冒着烟一边摇摇晃晃颤颤悠悠地走着,有时候城堡走路的样子看起来就像是在逃跑。

我认为城堡不断移动的理由有两个:

一个理由是,哈尔被荒野女巫及过去和哈尔有关系的女孩子们追逐。在原作中,还有哈尔和荒野女巫进行魔法大战的描写。

另一个理由是,哈尔逃避了“兵役的义务(国家发起的战争)”。兵役的义务是因为哈尔幼时在“魔法学校”起过誓,所以他被要求履行兵役。这是很难逃避的。

因此,如果从和平学的角度来分析哈尔逃避战争和兵役义务的行为,就可以看作是“有良心的拒服兵役(有良心的避免征兵)”。

“有良心的拒服兵役”作为对战争的批判而获得研究,并被多位和平主义者实践至今。现在,在有征兵制的欧洲各国,“有良心的拒服兵役”是被法律承认的。从和平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有良心的拒服兵役”这种“反战· 和平思想”被导入这部电影中。

哈尔是和平主义者吗?

一般来说,有良心的拒服兵役者大多以宗教等方面的理由不参加国家的战争。只是,虽然都是有良心的拒服兵役者,其态度和想法在细节表现上也各不相同。比如,否定一切暴力的“绝对和平主义者”既拒服兵役,又否定履行“代替义务”。而认同正当防卫和自卫战争的“相对和平主义者”,拒服不能认可的战争的兵役,即使是能认可的战争,也不参与战斗,而是进行后方支援。

哈尔否定国家发动的战争,也不断逃避征兵,却进行出自本人意愿的自卫的“不杀戮的战斗”,似乎可以说,他是相对和平主义者,是消极的、有良心的拒服兵役者。

关于“讽喻分析”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从和平学的视角来分析的话,我们就能从哈尔身上看出是“相对和平主义者”和“有良心的拒服兵役”这些关键词。那么,从战争与和平的视角来看的话,主要角色(哈尔、苏菲、卡西法、莎莉曼)到底象征着什么呢?

在这里,我准备引入“讽喻分析”的概念。隐藏在作品中的各种“暗号”——“讽喻”中隐匿了作者的“信息”,所以观照并进行解析是非常有效的研究手法。

那么,关于《哈尔的移动城堡》的主要角色,我们能进行怎样的分析呢?

从“9·11”之后的国际政治走向与和平学的视角来进行讽喻分析的话,能看出①哈尔②苏菲③卡西法④莎莉曼所象征的分别是①日本②宪法第九条③自卫队④美国(布什政府)。也许这会让人大吃一惊地说:“啊?!”那么,我们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将每个角色进行讽喻分析。

基于剧中主要角色们的立场和态度进行讽喻分析的话,就隐隐从中看出了日本政府对“海湾战争”和“反恐战争”的反应、与盟国美国的关联性这个构图。哈尔(日本)与莎莉曼(美国)之间存在纠葛,加上不断动摇的苏菲(宪法第九条)的不安定,他们之间的关系正如同卡西法在片中所说的“一团乱麻的咒语”那样。

关于这个讽喻分析表,我们再进一步将它与主要角色们的特征对照着研究一下。

讽喻分析1 :魔法师哈尔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魔法师哈尔与日本的关系。

如前所述,哈尔逃避王室兵役义务的行为,就是基于相对和平主义者的、有良心的、拒服兵役的态度。这种拒服兵役的态度,与《红猪》中的主角波鲁克一样,让人联想到海湾危机中日本的处置方式。由于受到日本国宪法第九条的制约,日本没能派遣自卫队参加多国部队,遭到了盟国美国的强烈抗议。

同样,“9·11”之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日本虽然表明了政治上支持美国的对台政策,但并未派遣自卫队参与军事行动。

哈尔与火之恶魔卡西法交换了生死契约,不是为了王室,而是“为了自己”使用“魔力”。同样,日本也肯定了“自卫力”,如果是为了防卫本国,可以拥有自卫的力量。

哈尔为了保护自己的城堡和苏菲他们,拔掉敌人轰炸机内部的电缆造成敌机故障,让炸弹投射准心偏移等,努力使用“非军事性的”手法来将敌人的暴力削减到最小。

也就是说,哈尔和《红猪》的波鲁克都象征着和平国家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这一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讽喻分析2 :苏菲· 哈特

其次,是苏菲· 哈特和日本国宪法第九条的讽喻关系。

关于这一点,也许会被指责为“这简直是牵强附会吧……”但是正如同前面所论述的那样,苏菲对于发生战争流露了“强烈的不快”,她拼命阻止哈尔奔赴战场。

宫崎骏导演是护宪派。护宪派不认为宪法第九条是“强加的”,而是日本国民积极引入的“特殊和平条款”。同样,哈尔问苏菲:“清洁工?是谁决定的?”苏菲回答说:“是我自己决定的。”也就是对“强加论”的驳斥。

对于王室发出的征兵令,苏菲劝哈尔说:“你直接告诉他们就好了,无聊的仗就别打了,就说不帮忙!”哈尔接受了她的建议,并让苏菲代替他去王宫传递拒绝兵役义务的意图。这仿佛就是在论及日本宪法第九条、集体自卫权和日美同盟。

在王宫里,苏菲见到莎莉曼的那场戏中,她反驳道:“你说哈尔没有心?他的确自作主张、小气、让人无法理解,但他是非常率真的。他只是想活得更自由些。”她斩钉截铁地说:“哈尔是不会来的,他也不会变成魔王。他一定会处理好和恶魔之间的事情。我相信他!”苏菲代替哈尔坚决否定了“兵役”和“交战权”。

对于苏菲,哈尔最终表白说:“终于出现了我必须保护的人……就是你!”从宫崎骏导演的政治思想来解释的话,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是“日本必须要保护宪法第九条!”这个强有力的信息。

对于奔赴战场的哈尔,苏菲对卡西法说,“他(哈尔)当个胆小鬼挺好的”,准备把他从战场带回来。这也是宪法第九条和平信息的外化。也就是说,苏菲(宪法第九条)对哈尔(日本)来说,是“最重要的人”(最上位法)。

通过这样的讽喻分析,“苏菲= 宪法第九条”这个等式就清晰明了了。虽然乍一看上去好像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竟出人意料地合辙!

讽喻分析3 :火之恶魔卡西法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火之恶魔卡西法(魔力)与自卫队(自卫力)的关系。这个讽喻分析,与“苏菲= 宪法第九条”一样,是很难发现的视角。通过梳理剧情得知,哈尔即使在魔法师中也是非常优秀的,他的魔力秘密就隐藏在与火之恶魔卡西法之间的生死契约中。

首先,卡西法的“魔力”是使哈尔的城堡移动起来的原动力,在战争时期就是“自卫力”。卡西法因为和哈尔缔结了“契约”,要“保护”哈尔的心脏,所以卡西法一死哈尔也会死去。

同样,回顾战后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自卫队”是防卫国土的“生命线”,从现实主义的立场来考量的话,日本有了自卫力才有了国家存续的可能。而且卡西法和自卫队有个奇妙的共通点是,就像自卫队受到宪法第九条的制约一样,“卡西法会听苏菲的话”。

也就是说,哈尔通过与卡西法的契约获得了“魔力”,这与日本安全保障体系通过组建自卫队以保持“自卫力”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像哈尔的魔力“仅限自用”一般,冷战时期的日本,自卫队的军事功能被限定为“本国防卫”。

正如苏菲称赞卡西法的魔力堪称“一流”那样,自卫队的装备和军费在世界也处于“顶级”。

另外,就像根据契约卡西法“被困在”城堡的暖炉里一样,自卫队也从未因为战争被派遣至国外,除了国际维和行动,其活动范围基本限于国内。

而且,就像卡西法为了获得自由恳请苏菲帮助一样,自卫队也依据宪法第九条的修改而作为“正式部队”被派遣至海外,“行使集体自卫权”(与美国进行联合军事行动)、“参加集体安全保障”(基于联合国决议进行军事行动)均成为可能。

经过上述讽喻分析,我们找到了诸多并非偶然的相似点。火之恶魔卡西法的“魔力”= 日本的“自卫力”这个等式,绝非牵强附会。

讽喻分析4 :效力王室的魔法师莎莉曼夫人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效力王室的魔法师莎莉曼夫人= 美国。这个视角与“哈尔= 日本”这个等式相同,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讽喻。

如前所述,日本基于宪法第九条的和平主义原则,组建了自卫队。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从冷战时期起,日本的安全保障是由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同盟)来承担的。

日本没有卷入朝鲜战争(1950—1953 年) 和越南战争(1965—1975 年)等“美国的战争”,是因为宪法第九条的存在。但是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日本没有被其他国家所侵略,也不仅仅是因为自卫队,而是因为日美同盟的存在。

而且,日本即使在冷战后也没有参加海湾战争,“9·11”以后也没有参加反恐战争。美国对日本的这种态度抱有不满,多次施加压力,要求采取推动修改宪法第九条和启动“集体自卫权”的安全保障政策。

来自美国的这种“外压”和来自效力王室的魔法师莎莉曼的“征兵制”的压力,其实是很相似的。冷战期间,美国施加压力,要求日本强化防卫力。同样,莎莉曼向苏菲展示了哈尔那具有攻击性的“真面目”,试图让他为王室的战争出力。日本在受到来自美国的军事扩张及参战的压力之下,以宪法第九条为理由,拒绝了作为盟国的“兵役”。进行讽喻分析的话,“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相当于哈尔“在魔法学校的誓言”。

另外,莎莉曼还说,由于哈尔的魔力过于强大,有可能变成“魔王”。这一点与如下评论相类似:宪法第九条被修改、废止的话,那么日本的自卫队有可能强化成国防军,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回归到二战前的“军事国家”……

在美国的现实主义者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日美同盟的意义是抑制日本极端军事化的“瓶盖”。这个“瓶盖”一旦打开,日本就会独立于美国,通过核武装变成“魔王”。这种说法,和本片的内容是一致的。

影片的最后,莎莉曼叫来总理大臣和参谋长,命令他们说,“结束这场愚蠢的战争吧”,干净利落地终止了国家间的战争。莎莉曼具备独自启动和终止战争的强大权力。这是在暗指作为世界“最高领袖”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而且,莎莉曼所在之处,是王宫中一个既和平又安全的美丽“温室”。这也使人联想到不会在战争最前线战斗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王宫周围形成了魔法的结界,所以王宫不会遭到攻击。但是这些攻击会落在前线的士兵和普通人头上。影片中,国王(哈尔乔装的)有句台词这么说:“这个王宫有莎莉曼的魔力,所以不会遭受敌军炮弹的攻击。相对的,那些炮弹会落在周边的城镇。所谓魔法就是这种东西。”

进行如上讽喻分析之后,“莎莉曼= 美国”这个等式就变得清楚了。我认为,这个讽喻分析是宫崎骏导演的巧妙设计,也是一种政治讽刺。

哈尔杀死了敌人吗?

这部作品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战斗场面。哈尔变成一只怪物般的、全黑的鸟,和敌人战斗。据说,宫崎骏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试图描写“战火之恋”。同时,他也表达了反战思想。

《红猪》的主人公波鲁克以“因为不是战争”为理由,在电影中直到最后都贯彻了“不杀生主义”。而在这部作品中,国家间的战争爆发,并激化成普通百姓也被卷入其中的轰炸。哈尔真的杀死了敌人吗?我们怀着这个疑问,回顾一下战争激化的状态。哈尔变成鸟人的样子,从夜晚的战地归来。卡西法对他说:

“真臭!是活物和铁烙的气味。”“飞得太远的话,就变不回(原来的样子)了哦。”哈尔一脸疲倦地说:“真是一场恶战。从南面的海到北面的国境都是火海。”他解释身上的伤是被变身成怪物的同行(魔法师)袭击造成的。

那么,问题来了:是哈尔杀死了敌人,所以身上才有“活物和铁烙的气味”吗?

我们只能解释为,在这场戏中,哈尔奔赴战场时遭到袭击,他负伤后努力逃走。究其原因,卡西法的用词并不是“杀太多人的话”,而是“飞得太远的话”就回不来了。

第二天早晨,苏菲带着哈尔的弟子马鲁克,到港口城市的码头市场买东西。这场戏让观众明白,敌人的攻击对苏菲他们而言已经近在咫尺。马鲁克乔装成披着斗篷的老人(话虽如此但身高和声音并没变),悠然地说着,“我讨厌红薯,我讨厌鱼”等等。景深处却是因战斗伤痕累累、就要沉水的军舰正在入港。在这样的气氛里,人们乱作一团。突然,在巨大的轰鸣声中,港口内喷起水柱。敌人的空中舰艇投下了炸弹,使人群陷入混乱。随后,敌人的空中舰艇又从空中撒下大量的传单,动摇着人心。

在不知不觉之间,战争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近在咫尺。也许,一瞬间就能激化。

战火之恋——哈尔的苦恼与苏菲的爱情

战况持续恶化之中,哈尔化身为鸟人,对抗变成怪物的敌人的攻击。哈尔回家后,卡西法心神不宁地说:“啊……不好了,打狠了!”哈尔拖着受伤的身体离开后,留下带血的足迹和从翅膀上哗啦哗啦地掉在地上的黑色羽毛。

忧心的苏菲安慰哈尔说:“很难受吧?是受伤了吧。”但是正在失去作为人的心智的哈尔怒吼着:“别过来!”苏菲听后继续说:“我想帮助你,我想解开你身上的咒语。”以怪物形象示人的哈尔冷冷地说:“就凭你?你连自己的咒语都解不开。”然后,苏菲表白道:“可是,我爱你啊!”但是,哈尔留下“已经晚了”这句话就飞走了。

这场戏是苏菲做的一个梦。初次看这部电影的观众,看到这样的剧情后虽然暂时踏实了,但搞不好它也许是真的,搞不好是个预言的梦境。这种表现方式,容易使观众产生错觉,认为哈尔杀死了很多敌人、沾了很多鲜血而变成怪物。照此下去,哈尔似乎真的要变成被诅咒的怪物了。

那么,实际上哈尔没有杀死敌人吧?

贯彻“不杀戮主义”的哈尔

有一场哈尔将苏菲护送到“重要的藏身之所”的戏,构成了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答。漫步在随处绽放着美丽小花的原野上,两人聊着天。哈尔提议说,要把苏菲原本住着的家(前店后家的帽子店)变成大家都能踏实居住的地方,开一家花店,出售这片原野上盛开的花朵。我们可以将这段话解释为哈尔的求婚。苏菲自卑地说:“我既不漂亮,也只会打扫卫生。”哈尔趁机说:“苏菲很漂亮啊。”

故事峰回路转正要进入“和平”的恋爱模式时,“战争”不解风情地强行插入。草原尽头盘旋着巨大的空中舰艇。哈尔告诉苏菲:“这是要去炸城镇和住在里面的人。”苏菲问他:“是敌人还是伙伴?”哈尔睥睨着空中舰艇,答道:“哪个都一样。”随后哈尔表情轻蔑地鄙夷道:“都是杀人的家伙。”

是的,即使奔赴战场,哈尔也没有“杀人”。证据就是他用魔法魇住了正在飞行的空中舰艇,不让它朝战场飞。他施魔法的程度只是不让舰艇掉下来——“不杀死”舰艇上人的程度。然而,即使没有杀戮敌人,哈尔施了魔法之后,手臂还是变成了“黑色的翅膀”。也许,即使不杀死敌人,只要是为了战斗而施魔法的话,就会变成怪物。也就是说,前一天从战地归来的哈尔足迹上的血,是因为哈尔自己受伤出血,而不是杀死敌人喷溅到身上的血。

哈尔的战斗方法是为了不让舰艇把炸弹扔到苏菲他们那里,而让炸弹落下的地点发生偏移。这也就是所谓的“不杀生”的战斗方法。

帮助星之子的少年——与卡西法的“契约的秘密”

哈尔和卡西法之间的“契约的秘密”,也隐含了哈尔的不杀生主义。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苏菲穿越时空回到了哈尔的少年时代。在那里,苏菲目睹了少年哈尔和卡西法缔结契约的场景。原来,卡西法的真面目并不是火之恶魔,而是流星的孩子(星之子)。

星之子们在夜空中闪烁着金色和霓虹色交错的美丽光辉,降临到地面。但他们落到地面之际,就会裂开死去。心生怜悯的哈尔,在星之子落到地面前的一瞬间,抓住了其中一个。然后他们交谈了几句,哈尔就把手中闪着光芒的星之子慢慢吞了下去。

也就是说,哈尔为了救其中一个星之子卡西法的命,而将自己的命交了出去,选择了与星之子结成命运共同体。其结果就是,哈尔得到了巨大的魔法力。话虽这么说,哈尔并不是为了增强自己的魔法力量才与星之子缔结契约的。也许,哈尔对于美好的事物充满了怜爱之情,不希望闪耀的星之子死去。

无论如何,我认为,哈尔和卡西法的“契约的秘密”,可以看作是他对于人类以外的生命也抱有慈悲之心并努力救助生命,在战争这种极限状况之中也贯彻“不杀生”的一个证据。

原作中“连蜘蛛也没有杀死一只”的哈尔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原作者琼斯是如何描绘哈尔的。

有一场戏不仅出现在小说中,也在电影中有所表现:由于苏菲打扫浴室(改变了魔法),哈尔的头发从金色变成了茶色。哈尔大动肝火,就像个耍赖小孩一样大声斥责苏菲。最后,他萎靡地说着“长得不好看活着也没办法”,开始全身分泌出绿色的不明液体,将身体融化。真是无比的任性。无论何时,对哈尔来说,“美”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对哈尔来说,“杀生”这件事是不美的行为。

虽然在电影中没有表现,但是在原作小说中,有一场戏是哈尔嘱咐打扫卫生的苏菲:“连(蜘蛛)也不要杀死一只。”话虽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他觉得蜘蛛“美”,而是蜘蛛也是有尊严的生命。哈尔理解了生命本身的美。

在这部小说进行电影改编的时候,据说琼斯只请求了宫崎骏导演一件事,那就是“希望不要改变哈尔的性格”。观照这一点,在原作中连蜘蛛都不想杀死一只的哈尔,在电影中应该也不会杀死敌方的怪物吧。

不忍心星之子坠地死亡,连小昆虫也不杀——哈尔心地如此善良。他通过移动城堡,避免和荒野女巫的争端,逃避来自王室的征兵令,避开所有一切,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是,战事一旦开始,为了保护苏菲、马鲁克、卡西法等“家人”,为了减少普通百姓的牺牲,他坚持着“不杀生的方法”来战斗。然而,讽刺的是,他只要战斗就会慢慢变成怪物。哈尔受伤、疲惫、失去人的心智,拯救他的正是苏菲的爱。

影片的最后,战争结束,和平的世界到来,哈尔和苏菲(鬓发虽白,但容貌已回到本来的年龄)在重建的移动城堡里,相亲相爱地生活着……故事就此落幕。

从和平教育的视角来看“哈尔”

从和平学及和平教育的视角来看,将《哈尔的移动城堡》作为辩论和研讨的主题,也是能引发诸多启示、意义重大的一部作品。

在和平学及和平教育的课堂上,我认为,不单伊拉克战争的违法性问题,像“如何才能避免战争”这类问题也可以纳入讨论范畴。另外,作为美国的盟国,日本支持伊拉克战争,基于联合国决议支援战后重建而派遣自卫队到当地。日本政府的这种处理方式,在和平学及和平教育的层面,也有可能作为辩论和研讨的主题。

直率地说,《哈尔的移动城堡》是一部大团圆结局的影片,即使在吉卜力动画片中也是幸福度高的作品。这部作品重新给人以契机,在意识到生命重要的同时,去思考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哈尔的移动城堡》的经典台词

——来自和平学的视角

“战争什么的,真讨厌。”(苏菲)

——对国王发给哈尔的征兵令。直率地表明了放弃战争=维护宪法第九条的想法。

“直接告诉他们就好了,无聊的仗就别打了,就说不帮忙!”(苏菲)

——对闷闷不乐不想去王宫的哈尔。不为了别国防卫而行使集体自卫权,表明对交战权的否认。

“都是杀人的家伙。”(哈尔)

——面对在和平美好的草原附近飞行的舰艇。彰显了哈尔的“不杀生主义”。

“他当个胆小鬼挺好的。”(苏菲)

——试图不让哈尔奔赴战场的台词。象征着宪法第九条。

“终于出现了我必须保护的人……就是你!”(哈尔)

——对于哈尔来说是重要存在的苏菲。根据讽喻分析,对哈尔(即日本)而言最重要的存在是苏菲(即日本国宪法)。

《从吉卜力动画学起——宫崎骏的和平论》选取宫崎骏《风之谷的那乌西卡》《天空之城》《红猪》《哈尔的移动城堡》和《起风了》五部作品,分别探讨其中展现的和平学,为读者理出宫崎骏隐藏在画面之下的期盼和平的信息。作者秋元大辅,1980 年出生于青森,西悉尼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新锐政治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和平学和国际政治学,现任创价大学和平问题研究所助教,著有《地球和平的政治学》、《宫崎骏的和评论》等。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