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巴金《家》改编成音乐剧电影,导演刘红梅:刻骨铭心的三句话

澎湃讯
2018-06-16 14:5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中央戏剧学院的首部原创音乐剧电影《家》定档6月15日在全国院线上映,并于15日下午在SFC上影影城新衡山店举办上海首映会。上海首映会由巴金故居、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主办。

音乐剧电影《家》的导演刘红梅在首映式现场。

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家》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中外读者的广泛喜爱,在1940年、1941年先后被吴天和曹禺改编为同名话剧,并在以后,屡屡被改编为各剧种戏剧作品不断上演;也曾在1941年、1953年、1956年、1957年四次被改编为电影作品登上大银幕,更在2008年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搬上了电视屏幕,在电影和电视改编上已进行了多种尝试。

一部音乐剧,最重要的部分是音乐,在音乐创作上,主创团队特意去研究了四川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将当地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音乐融入到电影里,同时也大胆地融入了摇滚音乐元素,将民族风格和时代性相结合,创作出20余首震撼心灵的原创歌曲。而在舞蹈的部分,影片大量吸收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和中国戏曲等的创作元素,也借鉴了现代舞的创作理念来强化肢体语言的表现。舞台设计则是十分华丽唯美,兼以融合现代一流的光影技术,营造出了全新的视听效果。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巴金先生在小说《家》中表达了对青春生命的赞叹和惋惜。他曾写道:“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青年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最后还要写一个叛徒……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缓不过气来了。”《家》虽描写旧时代、旧家族的故事,但其中对青春的颂扬、年轻生命对于专制不公的抗争、作品中满含的激情等精神内核却不会囿于时代,能让当代年轻人产生共鸣。

上海是小说《家》诞生地,今年正值《家》单行本出版85周年。音乐剧电影《家》在上海首映,在《家》诞生地上演全新的演绎方式,表明经典作品拥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6月15日上海首映会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总策划张卫发表讲话,主创人员导演刘红梅教授、作曲戴劲松教授以及演员范卫华等分别谈了拍摄和演出感想。上海市作家协会领导马文运、孙甘露、汪澜以及上海的作家、学者和观众现场观看了影片,并与主创人员进行了互动和交流。

《家》剧照。

附:

致敬经典————音乐剧本土化的成功尝试

导演 刘红梅

2018年6月15日,原创音乐剧电影《家》将在全国公映。这部凝聚着中戏师生心血和汗水的原创音乐剧电影,将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讲述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代表作《家》中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故事,透过银屏将会使观众感受到流淌着民族文化血液的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在电影即将上映之际,回想起将大师的经典作品搬上舞台、搬上银屏的那些个日日夜夜,不由再次心生感动:因巴金先生有温度的经典作品而感动;因巴金先生亲属的大力支持而感动;因学院领导对音乐剧教学的重视、指导而感动;因音乐剧系师生为音乐剧的发展所表现出的敬业、勤奋精神而感动;因助力将音乐剧搬上银屏的合作单位的付出而感动!

音乐剧诞生于19世纪末的英美国家,20世纪中叶开始风靡全球。上世纪80年代音乐剧登陆中国大陆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快就吸引了中国的观众。中央戏剧学院自1992年开始音乐剧教学以来,培养了众多音乐剧表、导演人才,创建了中国唯一的音乐剧表演教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10月中戏音乐剧教学从表演系分离出来,成立了音乐剧系,开始了独立的专业教学工作。多年来,中戏音乐剧教学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进行音乐剧本土化的创作研究,一方面继续我们本民族的艺术优势,用民族的审美讲述中国的故事;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表达理念,用现代音乐剧的表现手法体现作品的表现力,锻炼了一支有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实现音乐剧的本土化,用音乐剧的艺术手段讲述美丽中国的故事,再现经典,致敬经典是我们教学与创作研究的重要课程。我们对巴金先生小说《家》的音乐剧改编尝试是从2011年开始的。当时,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重读作品,研究经典,因为我们知道,经典名著是一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最能够反映那个时期人类智慧的结晶体,它经受了时间的沉淀和淘洗,所以有着永恒的价值和永存的魅力。改编经典是改编者根据对原著的理解而进行的再创造,是对原著的重新阐述,在我们反复研读的基础上,打造了中戏浓缩版原创音乐剧《家》,2011年9月亮相首届国际大学生戏剧节后反响强烈,点赞者众多,但是我们不敢停歇,我们继续对作品进行精打细磨,在探索音乐剧本土化的路上不断尝试新的突破。

巴金先生的著名小说《家》自问世以来,就以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感染、教育、激励着人们,它先后被改编成电影、话剧、舞剧、电视剧等文艺作品,表现出经典作品常青藤的艺术魅力。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尝试用新的艺术手段致敬经典,中戏音乐剧系的师生有机会做了一次勇敢的探路者。历时7年的艰苦创作,在准确把握原著精神,忠实原著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从小说到电影的创造性艺术转换,谨慎处理文学性和电影特性的不同表达方式,实现了小说、舞台音乐剧、电影表达中的叙事方式的成功转换。

现在,改编自巴金先生的同名小说,原创音乐剧电影《家》即将公映了,这部由中央戏剧学院和黄海电影股份、中视国影、云南华谊传媒联合出品,李小林女士担任文学顾问的原创音乐剧电影,其编剧、导演、设计等主创全部是中戏的一线教授,演员全部是中戏音乐剧系的师生。演员们用扎实的音乐剧表演的功底和综合全面的技能诠释和演绎了五四时期的青年成长历程,穿越时空和历史,用心致敬经典,用青春致敬青春。电影作品中的20余首震撼人心的原创歌曲,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生动表达了作品人物的情感与性格,我们欣慰的看到了中戏多年来探索实现音乐剧本土化的教学成果。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原创音乐《家》对经典小说原著的改编保持了原著的主题思想、人物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环境,希望我们的再创作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希望中国本土化音乐剧的发展能上一个新台阶。

2018年6月14日于上海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