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电影节|新人的机会多了,但如何把握机会依然是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 杨茜 陈晨
2018-06-20 12:5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电影行业这几年蓬勃发展,电影新人得到的机遇也多了,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新导演、新编剧。遇到伯乐的机会虽然多,却不一定刚开始就顺利。即使在创投上得到认可,初次进入实操阶段,依然会遇到诸多不同问题。

在6月19日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新人”就成为一个关键词。

(一)新人要带来新鲜不一样的东西

在19日下午的“中国电影新力量——我的2035”论坛上,《超时空同居》导演苏伦、《延边少年》导演魏书均、《相爱相亲》编剧游晓颖、《红海行动》中的演员尹昉等过去一年在电影行业中崭露头角的新电影人,交流了他们的经验。

“中国电影新力量:我的2035”论坛现场。视觉中国 图

对于如何得到并利用好刚入行的机会,不久前口碑票房双赢的电影《超时空同居》导演兼编剧苏伦谈到,新导演最好从自己编剧开始,“会在片场比较从容”,“因为一边写剧本,一边就能想怎么拍,还能考虑到跟观众的互动。”

导演兼编剧苏伦

她举例说,为了能说服雷佳音、佟丽娅信任自己,她从梗概到细节,甚至把想象好的场景、分镜都用照片打印出来,解释得事无巨细。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也就练了一百多遍吧。”几乎做到了还没开拍,脑子里就已经把电影拍完了。

她提到,防止作品落入俗套也很关键。第一次拿出作品不够自信,很容易就被资本或市场的跟风带跑,这时候要坚定自己,“创新真的是很重要,新人导演应该带新鲜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剧本被张艾嘉看中,后来成为电影《相爱相亲》编剧的游晓颖也和苏伦一样,提到原创能力的重要性。“编剧就是你能耐得住寂寞,把你心里想的故事付诸笔端。”

导演魏书均

短片导演魏书均则认为入行方式很重要。他的15分钟短片《延边少年》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短片金棕榈评委会特别提及奖。谈及自己的经历,他坦言之前也拍过长片,入围了釜山电影节亚洲之窗展映单元,但效果显然没有这次短片的好。从自己这个经历里,他看到影展给新人导演带来的希望。

“你的视野不光是在华语电影里面,还看到了那么多同样年轻但很优秀的片子。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觉得可能影展是一条我进入这个行业的路,是一个方式。”他承认短片的投资回报不如长片那样容易,但“短片和长片就像法棍跟牛角,其实都是面包,都要当做电影来看待”。

另外,他对创投也有不太一样的观点,认为不必太看重结果。“讲好一个PPT不代表能拍好,有的导演可能就不善言谈。”

青年演员尹昉表示,他接戏会看两点,一是创作团队是不是真有诚意拍东西,二是导演如何。“电影最后就是导演的艺术,决定了这个作品的成色。”他认为得到过创投认可的剧本不一定就代表“应该接”,“我不太相信别人的判断,而且现在那么多创投、培育计划。因为不知道谁是评委,我没有办法真正知道含金量。”

得到机会后,不论导演编剧还是演员,都面临和制片人之间的沟通。苏伦简单直接,不会去做妥协性的事。她建议新导演多动脑子想办法,尽力去找“契合点”。比如《超时空同居》带有奇幻元素,她希望实搭四套景去实现不同年代不同场景。制片人认为这可以通过摄影方法就能实现。最终她提出,不在常规摄影棚里搭景,找了一个厂房在里面搭了四套景,“只有一点,你自己要非常清楚要的这个东西合不合理。”

魏书均开玩笑说,“一开机,总有一个部门不让花钱。”他认为,制片人和导演都要去了解对方的领域,“制片人只懂拉钱,不懂创作,这当然是不合格的。导演也要懂些工业化。”他举例这两年看到过的极端情况,“给你30万,让拍90分钟长片;也有种是导演要什么给什么,最后拉不回来了。”他认为这两种都不可取。

编剧游晓颖

游晓颖提醒新人编剧在一个项目中,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来扰乱创作方向,“你最终要知道你的剧本要去向哪里,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别刚开始是爱情片,最后变成了一个恐怖片。”

长江后浪推前浪,代代出新人才能保证国内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除了从当下出发讨论现状,新人们也作出了对于2035年的展望。在苏伦看来,国内电影市场正是因为没有完全开发,才给了新人许多机会,希望未来十几年中,新导演可以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电影,有更多发挥的空间。

魏书均提出,国内电影教育很关键,应该和产业真正接轨。另外,不同类型的电影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观众见面,而不是一窝蜂争抢同一个大市场。

对于创作题材和全球接轨的可能,四位新人不约而同提到,应当不忘初心,从现实出发。“新的电影人要立足于更多本土,更现实的东西,才能吸引人。”魏书均说。

(二)扶持新人要给他们时间和创作空间

在名为“问道先师——青年导演的引路人”的主题论坛上,导演文隽、导演张扬、李睿珺,演员颜丙燕,FIRST青年影展创始人宋文,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副总裁刘开珞等共同探讨了青年导演入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作为行业前辈所应该承担的角色。

“问道先师——青年导演的引路人”主题论坛现场

在方方面面对新导演的扶持计划层出不穷,对于人才需求的呼声高涨,鼓励青年电影人勇于追梦的声音中,这场论坛上的嘉宾分享了不一样的声音。

香港导演文隽谈到过去香港电影工业体系对青年人的培养,多是师父带徒弟,无论杜琪峰、王晶甚至王家卫,都有过扎实的学徒时期,延伸扩展到演员,即便梁朝伟、周润发、刘德华,也跑过多年龙套,演过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作品。青年时期当历练,而今天中国蓬勃的电影市场虽然给了新导演机会,但往往也要求新人“一战成名”,“不可能每个人第一部片就成功,但头两部电影没出来,他可能就没机会拍第三、第四部了,后面又有新人被推上来。我也不知道现在那么多平台是好事还是坏事。有那么多机会培养新导演,但是有多少人能跑出来?他们拍了第一部之后,出路如何,也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张扬的认同,张扬谈到,过去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并非每年招生,因为导演是一个需要积累成长的职业,“其实现在这么多的各种计划,是把机会、资源分散掉了。”

张扬十分赞赏FIRST青年影展的做法,除了发现导演以外,对导演的支持会持续到第二、第三部作品。对此,宋文称,FIRST影展后期的各种“实验室”更注重陪伴导演成长,现在太多的制作方在讲“扶持”,“扶持是自上而下的,容易把新导演培养成乖宝宝,但新导演是斗争出来的。机构和导演应该是平等陪伴的角色,如果有幸帮助了一个有才能的年轻人,你应该以和他在一起为荣耀,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姿态。”

文隽认为青年人有热情拍电影是好的,但更应该对自身能力有清醒的认识,“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前提是你要是金子。如果是石头的话,投石问路,石头还是石头。就算有野心拍电影,还是要衡量自己的分量,不要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能去戛纳,结果拿了什么2.0的评分还愤愤不平。”

演员颜丙燕则谈到自己经常需要告诉青年导演一些中年人的逻辑和行为方式其实并不如他们的想象,“我建议青年导演头两部作品还是尽量做自己了解、熟悉的,经验范围内的题材。”

对于如今被主持人们调侃为“中年导演时尚”的“监制”名头,几乎也成为当下电影行业青年导演们“出道”热衷的配置。导演张扬自曝曾经因为给朋友帮忙而“挂名”做监制,但实际并未对影片出力,这样的情况在电影行业并不少见。之后张扬也将正式为青年导演监制电影,他说自己做监制绝不干预创作,但他非常清楚青年导演的短板,“导演和制片似乎有天然的矛盾,年轻导演缺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我自己的电影一定自己做拍摄计划,一天拍几场戏,一套系统已经在脑子里构建。这样时间和预算才不会和实际拍摄出入太大。”

张扬还担任了今年HISFF华时代全球短片节的主席,在他看来,电影行业新人机会很多,在缺乏经验和资金的时候先拍短片也是很好的锻炼,“从短片开始创作,有才华的导演总会冒出来。”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