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0后第一书记|李禛:没成家是父母心病,我在和扶贫谈恋爱

澎湃新闻记者 张蓓 发自山西吕梁
2018-07-01 20:49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脱贫攻坚声急,第一书记真忙。

今年七一前夕,澎湃新闻记者深入走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地的多个贫困村,探寻“90后”驻村第一书记们的生存状态。

“90后”第一书记群体,年纪最大的也不过28岁。这些年轻的第一书记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已经或者正在改变着这些村庄的面貌,并且这种改变仍在继续。

李禛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张蓓 图

人物档案

姓名:李禛

出生年月:1991年3月

驻村前职务:山西省吕梁市委统战部办公室科员

驻村职务:吕梁市岚县普明镇小万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开始驻村时间:2017年8月

担任山西岚县普明镇小万村驻村第一书记将满一年的李禛,成了村民口中的“恓惶”后生。

他任职的小万村距离岚县县城车程不超过20分钟,是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里有名的“灰村子”。全村经济结构单一,没有工业企业,没有集体经济,还面临着村支“两委”班子不健全,三基建设滞后的困局。

不止如此,“村子历史上是个移民村,百家姓里占了近一半”,人心不齐也成了脱贫路上的绊脚石。

2018年6月25日,李禛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经2016年建档立卡“回头看”和2017年动态调整,小万村共识别出贫困户222户571人,占到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数的45.3%和38.1%。

基础差、底子薄、人心不齐的现实情况给任职时才26岁的李禛带来了不小压力。“时间不够用”的紧迫感一直都在,他选择长驻村里,很少回家。任职近一年间,他为村里争取资源促成村集体破零项目——绒山羊养殖基地开工,对接全县最大光伏项目基地落户,创新党建宣传方式自制《小万之声》广播节目……好像有使不完的激情。

还没成家、没女朋友,却成了李禛父母的心病。不少亲友、同事为他牵线,但好几次安排的相亲都因他工作忙、时间仓促而没有下文。

说起这些,这个黝黑壮实、笑容憨厚的年轻小伙,难得显得有些低落。他说自己也不是不着急,但在申请下沉基层时就做好了思想准备,现在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愧疚。

李禛发朋友圈感慨“我在和扶贫谈恋爱”。

早在2017年9月20日,进驻小万村帮扶将满百天,李禛在全镇开展的第一书记工作观摩活动随机入户调查中收获了老百姓的满分评价。那天深夜,他罕见地在朋友圈里感慨,“每每旁人谈起自己本该结婚的年纪却选择驻村工作,我先是心里酸一下,然后心里默默念叨一句,我在和扶贫谈恋爱”。

“灰村子”变形记

曾被当地人叫做“灰村子”的小万村,位于普明镇西北,白龙山脚下、小万河以北,全村有491户1410人,4500余亩耕地,土地多却并不肥沃。

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土豆、谷子等农作物为生,收入来源单一且微薄,村里没有特色增收产业项目,没有集体经济产业。

用72岁贫困户李丑白的话来说,以前的小万村“四分五裂”,众人从没一起干成过事。这一情况在李禛任职第一书记、新一届支部两委换届后,有了新变化。

村里先后进行的,进村道路两侧垃圾堆整治工程,护坡工程,自来水管更换工程等为小万村带来了新气象。

小万村村口垃圾堆整治后种上了云杉和樟子松。

6月25日,澎湃新闻在小万村看到,进村水泥路两侧的黄土上,种植了云杉和樟子松,蓝天白云下为村庄带来清爽绿意。

“你看到种了树的土地比路面矮了很多,是因为以前路两边堆满了垃圾,清理垃圾后还挖走了被污染的泥土。”李禛站在新种下的树苗旁说。这片长达500米的垃圾带,曾破坏了小万村生态环境,也影响了村容村貌,村里的老人们说,每逢刮风下雨,垃圾满天飞,还会随着雨水流入农田。

进村道路两侧环境治理的建议,由村里党员和群众代表在5月份的主题党日“我为脱贫献良策”环节中提出,并被列为重点议事事项,经过6次会议才制定下清理垃圾、回填新土、种植苗木的解决方案。

这一整治工程还给村里带来了几乎从未有过的惊喜。6月19日晚,李禛在微信群“小万村第一书记便民服务群”里发了一封倡议书,组织村民第二天在村口车道两旁进行义务栽树。这是小万村为解决进村道路垃圾遍地问题要走的“最后一步”。

第二天6点左右,80多名村民自带工具赶到植树地点,经过6个小时的共同努力种下了200多棵树苗。村支书郭冬珍感慨,“小万村近20年也没有这样的场面,义务劳动,不需要挨户动员就集结了这么多人。”

拄拐多年、70岁的老党员郭海珍也参与了这一活动。在他的眼里,这是村子变化的一个缩影,人心齐了就好干事,对村里发展充满信心。说起第一书记李禛,郭海珍连连称赞,这个小伙子“不简单”。

“和扶贫谈恋爱”的后生书记

每天早上六七点,小万村村委会大院里都会传出刷刷扫地声。李禛已经习惯了用这方法拉开一天工作的序幕。

说是村委会大院,其实只有两栋房子,其中唯一的二层小楼是村里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

李禛在小万村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宿舍。

掀开二层居中一间小办公室的门帘往里瞅,十平米左右的房间陈设简单,靠左侧紧凑摆着书桌、小茶几、档案柜,靠右侧是张单人床,生活用的脸盆毛巾架被挤到门背墙角。办公室外墙上的指示牌表明,这是脱贫攻坚指挥办公室、驻村工作队办公室、驻村第一书记办公室和统战之家。

“这是我的办公室、也是宿舍,现在把这当家了。”李禛说,进驻之初,自己就期望能成为“小万村第1411人”,还把微信名改成了“小万人”。长期驻村,工作、生活都和村民们紧密相关,“啥时候找啥时候在”、“诚恳”、“大小事他都愿意帮忙”,李禛获得了村民的点赞认可。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李禛驻村后意识到党员和支村两委班子队伍,以及抓党建促脱贫的重要性。他数次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吸引了数名优秀外出党员回乡发展。原本在外搞运输的,小万村现任村支部书记郭冬珍决定返乡参选,也是李禛多次上门积极动员的成果。

郭冬珍还记得2017年支部两委换届时,自己和李禛在村委会大院的二层小楼上连续熬了几天大夜,“规范选举流程,事情多,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三点后”,最终改变了以往只要换届群众必闹事的乱象,实现平稳换届。

此外,李禛和单位协调争取吕梁市人民医院、山西省同仁康大药房等资源在村里开展送医送药大型义诊活动,为村里两贫困户家中大学生争取了9000元助学资金,在集体建议下重换了村里戏台瓦片,还利用新换的高音喇叭在村里定时播放他自制的《小万之声》广播节目,宣传扶贫政策的同时为当天过生日的村民送去祝福。

这些求新求变的举措为村里带来生机,也无形中聚拢了人们的心。

在72岁的贫困户李丑白眼里,李禛“不像个小伙子,像成年(成熟)干部,考虑事情细节周全”。另一方面,年纪和李禛父母辈相仿、更年长的村民,也在为村里这个后生操心。

李禛并不是本地人,家在距离小万村三百公里外的孝义市,父母跟哥哥生活在一起,回家路并不是全程高速,每次开车得三四个小时,再加上扶贫工作任务重、事情多,他很少回去。

2017年年终考勤报告单上,李禛驻村总天数显示,“应驻110天,实驻141天”。2018年至今,他也只回过三次家,每次不超过四天。其间,母亲做了胆结石手术,他也没能及时回家看顾。

村民们看在眼里,甚至有了和李禛父母一样忧心的事儿,“小伙子还没成家,也没女朋友”。李禛坦言,自己是个做任何事都全身心投入的人,目前村子脱贫任务艰巨,精力的确不够,于是才有了“我和扶贫谈恋爱”的自我调侃。

“小万兴”任重道远

要实现2018年整村脱贫,小万村选取了产业扶贫和政策兜底扶贫相结合的模式。

小万村绒山羊育肥基地,在建设中的羊舍。

小万村村东,黄土地上,占地2300平方米的绒山羊肉羊育肥基地已初具雏形。项目一期包括现代化羊舍一座,草料房一处,办公用房5间,预计九月份完工。

6月25日,李禛到工地现场了解施工进展,他介绍,这是帮扶单位吕梁市委统战部落实精准扶贫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也是小万村村集体经济破零的重点脱贫项目,一期工程可以实现1000只羊的养殖规模,为此,村里争取到各级扶贫资金73万元。

“一栏1000只,育肥后卖出一只大概可以挣一二百元,三个月左右可以出一栏。”李禛算了一笔账。他说,这对村集体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每年可稳定创收10万元,“采用集体经营,贫困户入股的方式”,带动全村60户深度贫困户每户增收2500元。同时,该基地建设也雇佣了村里的贫困户,之后还可带动贫困户种植粮食、草料500余亩。

此外,李禛和县扶贫开发公司对接成功的全县最大的光伏项目基地将落户小万。这将为村里流转“种不出东西来的”土地200亩,受益33户56人,并将分两批为46户112人带来光伏分红收益。

并非所有的产业扶贫项目都能被接受,也要考虑村民意愿和村实际情况。这是李禛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他曾了解到芦笋经济价值高,并前往方山县考察种植项目,尝试在小万村引进发展。但芦笋种植三年才能见收益,一亩要投入5000-7000元,成本高、见效晚,“老百姓接受不了”。

和村民并肩为脱贫致富努力中,李禛的工作不仅被村民认可,也获得了组织的肯定。今年6月17日,岚县全县第一书记半年工作考核,普明镇面向镇、村两级73名干部对全镇22名第一书记进行满意度测评中,李禛获得第一的好成绩。据普明镇人大主席、小万村包村领导邸利君介绍,“这个成绩遥遥领先第二名”。

小万村村委大院。

驻村近一年,李禛也在思索,自己到任离开后能为村里留下什么。除了重点扶持养殖、种植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村里基础设施,他也从村民中发现、组织培养了后备干部,其中一位是“嫁到村里,学历相对高,年轻、会电脑的长治儿媳”王丹。

“确保2018年在册贫困户全面实现脱贫,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这是小万村2017至2018年的脱贫工作目标。

前段日子,李禛把微信名改成了“小万兴”,他说这是他的目标。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