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每到期末就“争优”,是孩子脆弱还是家长矫情?

澎湃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2018-07-03 17:0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近日,期末考试成绩单陆续出炉,有的小学老师却犯了难。原来,一些家长要求老师打“人情分”,把“良”改成“优”。杭州卖鱼桥小学一位美术老师不得已给校长发信息求助,校长直接在朋友圈将其晒出,拱墅区教育局长回复:实事求是,该给就给。 

在公众印象中,“索分”、“求放一马”的事情好像高校才会发生,小学如此大肆“争优”,确实有点难以置信。但身处其中的老师、家长们则是感触颇深,围绕着这个“优”字,学生和家长施展出了十八般武艺,甚至为了多一个争优机会,全家旅行计划泡汤。 

小学“争优”大抵可以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希望孩子一学期的努力和付出,能得到应有回报,不因为偶然失误而与“优”擦肩而过;二是家长自身追求完美,对孩子的成绩有较高要求;三是事关小升初。杭州在取消“三好学生”的评定之后,“全优生”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更加超然,甚至成了进热门初中的敲门砖。第一种原因可以理解,后两者则值得商榷。强求孩子门门优秀本就不可取,即便“争优”之后进入了心仪的初中,如果自身实力不济,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也不见得就是好事。

小学“争优”,其实是面照妖镜。 

首先,照出了一些初中招生标准的苛刻与畸形,“全优生”成了其招生的一大门槛。有家长反映,孩子因为一个语文的听写部分是“良”,其他全是“优”,就失去了推荐报考某名校的机会。

实际上,优质初中之所以设置“全优生”门槛,就其本意而言,或许并不是认为非“全优生”就都不行了,而是为了节省招生成本而已。换言之,非“全优生”中固然也不乏优秀学生,但与“全优生”相比,其概率肯定要低很多。在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现状下,连“全优生”都不可能全部入读名校,名校又何必耗费精力到非“全优生”中挑选呢?这个道理就好像用人单位设置“985”、“211”门槛一样,非名校毕业生固然有人才,但在名校生供过于求的情形下,为了招录的“高效”,自然先把非名校生撇在一边。 

“全优生”门槛滋生了小学“争优”现象。但如果一些初中能改变观念,摒弃不合理的门槛,允许非“全优生”报考,可能会稍微增添招生的时间成本,但其结果却是多赢的,不仅能有助于将非“全优生”中真正优秀的学生招入麾下,更能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争优”也照出了部分家长功利浮躁的心态。能不能得“全优”、上名校,或许会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孩子的真正决定人生命运的,但从长远来说,决定孩子未来的,从来不是成绩,而是为了目标尽力奋斗的宝贵的经历、终身学习的精神,真的有必要挖空心思去挣吗?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如果明明够不上“优”的资格,却因为家长会“闹”,最终强行拿到了“优”,这种榜样示范作用又将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怎样的影响?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该不该争,有时确实需要好好掂量一下。不该争的,即便争来了,恐怕最终只会得不偿失。即便真的要争,也不是父母去争,而是应该让孩子平时就通过努力学习去争。争到固然好,争不到也能让孩子懂得理性对待成绩,承受挫折,让他自己总结经验,学会成长。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