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读上海:循历史行迹,植守土之心

周颖
2018-07-06 16:25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走读上海:践行乡土教育的她和他们。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视频制作:江嘉琳(08:55)
缘起

2010年上海世博会那年,我在苏北地区介入了一桩暴力拆迁,幸得阮仪三老师仗义相助,最终令当事人一家脱离险境,因而结识。2012年10月底,他的工作人员找到我,邀请我主持走读上海,一年只要求四次,但时间很紧迫——既要总体方案,又要于当年十二月初落地活动。家住外环,直觉通勤成本太高,比较犹豫。出乎意料的是,我先生竟极其赞同。

走读上海该如何定位?追不追热点?意义是什么?把人请进现场,仅为参与建筑保护事业?另外,是不是该听从安排参考鞭长莫及的WalkLondon?在我看来,每一处城市地貌无一不是时代情感的共力,绝非地上建筑的单纯堆砌,因为人的聚居繁衍,令她有血有肉。况且,对上海租界时代遗存的大体量建筑一旦解读过度,也不符合历史真实。我并不想借鉴所谓的国外成功案例,筹备期也只给了一个月,即便如此,走读上海的01001期仍在2012年12月2日正式落地。

冥冥中自有天意,实是前半生之积攒

都说万事开头难,可走读上海的策划架构几乎是不假思索即有的,怎么做到三十站路线前后均有关联?为什么是这样的走向设计?这样的问题让我好生为难。直接的启发其实来自于我们夫妻俩的蜜月旅行,当年是依循自己姓氏的迁徙史,从源头至上海设计了一条路线,走读上海完全可以效法。事实上,我也是到了去年年底才恍然,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分明是搭上了我的前半生。

我是一个从1985年起开始天天奔袭于大半个上海的70后,不知不觉熟悉了城区的角角落落。21世纪初,刚参加工作的我参与了上海城区的地毯式建筑普查,没日没夜的三个月,亲力亲为地汇总数据资料,为每一街坊配置一张地籍图。夜深人静的时候,数据在地图上幻化的便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职业,以及活色生香的曾经的上海。普查的同时及之后,则是天天应对驳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城市痼疾的基础上寻求并落实改善民生的对策,现场调研也是常态。那些年高强度的本职工作,无疑扎实着我的历史与地理的时空对接能力。

彼时的努力与执着,只因一份土生土长的情结,我由衷地期盼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谁也不会想到多年后会创办走读上海,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那些年的日日夜夜,那些年燃起的好奇与困惑也从未远去,即便离职多年。因此,走读上海既然由我主持,只要遵从内心的节奏,回归平常人的视角,依循历史时序铺陈,活动方案便可不落俗套。

余下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多少路线几年完成?经验判断,倘要看清上海的来龙去脉,三十站路线只少不多。在之后的具体实施中,也经历了“三十站增至三十三站又复归三十站”的调整。同时,一月一站的节奏最能使参与者感受到前后因果的连续性,就每一站给到的内容,兴趣浓厚的还能自行深究。况且,速读上海无异于到此一游,“慢”,更是都市人群需要学习和被鼓励的,而系统地认知,正视近代史上的得失,对当下也有助益。此外,一月一站的节奏也能确保走读上海在社会上的活性。如此,定下了三年三十站。

第二个问题,从哪里出发?坊间流行“五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显然,上海老城厢被置于这样的观看之外,而当时的老城厢也正亟待改头换面。在移民为主的大上海,多少人能明白,深藏在老城厢的那些不能被忘却的记忆才是上海的根?无巧不成书,就在我应承走读上海的当口,我刚刚组织过国学班的同学深度造访了大境阁,反响还不错。因此,没有想太多,我便选择了非热门景点大境阁作为始发点,冥冥中自有天意地开启了走读上海。

第三个问题,谁来主讲?如是长期打算,依靠专家学者并不现实;内容前后关联度强,短期内拢出一支团队集训也不现实。求人不如求己,自力更生。可是,我有轻度口吃,人前说话本是短板,怎么办?卤蛋叔(即我先生,参与活动的小朋友赠送的昵称)激将:你自己都不肯站出来,谁又甘心身先士卒?之后,我们把主讲者对外定名为“导览”。

原则问题一经敲定,接下来就是实际操作。每个月的任务清单即是:一站的“路线设计”、“现场核实”、“史料检索”、“内容筛选”、“到时落地”以及“总结改进”。工作量不轻松,关键是还没有合适的帮手。然而,真正进入实施阶段,却发现:得益于系统梳理的初衷,不同时期的上海地图、不同时期的地方志,及大量睡在故纸堆里的史料、不同时代的历史照片,配以尚未生锈的专业功底,前半生的积攒统统有了用武之地。

虽然,史料的检索、筛选及消化耗费的时间相当惊人,甚至要强迫自己拜读大量味如嚼蜡的各类读本以作甄别,甚至为了更确凿地核实某一站的某一部分内容,我们还会前往外省,比如,四川李庄——战时同济大学的栖息地。但是,对我个人来说,也还都不算是难事。

一切似有天意。往往前一站的路线一经拟定,接着一站的大体方向就不假思索的清晰呈现,之后的三年多时间(2012.12~2016.04),相继落实了前后关联的三十站主题的路线与内容。 “一百年看上海”果然不虚,但务必再加上前四站的“开埠前历史”,方可勾勒出完整且客观的上海发展史(1949前)。

如此看清上海的前生,立足点至关重要,作为一个中国人,理应谨慎辨析租界时代的中西交互影响,比如,对外开埠前的上海早已不是一座小渔村;若没有现成的港口城镇为依托,凭仗不平等条约前来的西洋人必为一日三餐所困,如何还有闲暇通商贸易?正因如此,解读中西文明在近代上海的交互与渗透,厘清其中的此消彼长,必须基于常识还原历史的客观,而非人云亦云。同时,依据解放前的城郊情形以及客观的历史情状,走读上海第5站至第17站设计为城区短线。其中,第5站至第9站为开埠史系列,第10站至第17站为近代百业系列。

接着,以清末民初的改朝换代为转折,第18站起则进入郊区长线,见证上海如何幻身成为内战频仍之外的人间避难所,以致发达繁荣,又最终直面战争之惨酷。虽然,仅在最后一站安排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后至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夕的晦暗时期(将近十二年),却也是表足了善意——不媚外的同时也不过度传播负面情绪,整个系列最终以走进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作为句点,于公体现了进入共和国时期,于私也表达了绿叶对根的情意。

第1至30站走读上海主题、路线及首推时间。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当然,整个系列的路线设计也出现过卡壳,大概有两次,一是第5站《租界肇始》,一是第29站《血战有我》。后者因地铁12号线的开通以及父亲的指点,解了燃眉之急。我的祖籍地即宝山,八•一三的战场所在,也是父亲的童年所在,他小时候经常听街坊四邻说起血雨腥风的往事,只不过,他从来不主动对我讲,太残酷了。最后,这一站的文稿也完全由卤蛋叔在我设定的框架内操刀完成。太残酷,我下不了笔。

至于第5站的卡壳,似与前四站得来全不费工夫有关。前四站 “开埠前历史”的路线均在老城厢地区。外公去世后,小姨把外婆接回老城厢的家里奉养,因此令我常常前往那一带走动,到了2012年正好趁热打铁,辅以明清地方志上的记载即成。

但是,后续如何挺进外滩地区?目下既存的外滩地区建筑以1900年之后为主,1843年至1880年几乎真空,相关历史情节该如何铺展?于是,01001期一落地,便去图书馆、档案馆、外滩一线寻求灵感。几无所获的时候,想起了早年对我触动甚深的一本著作《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以及顺藤摸瓜找到的《百年上海城》,后者详实地介绍了原第一幅英租界的由来始末,以及附录了那份决定性的地方协定《上海土地章程》。

不过,两本著作皆有缺憾,即没有相应的地图参考。这倒也难不住我,多年来,既收藏了上海各年代的地图,也收藏了不少各年代的外滩旧时照片,花时间花功夫一一对照,悉数精准到今天的常用地图上,挺进外滩地区便能契合着历史原来的面目了。第5站一旦确定,开埠历史系列的几站路线也就顺势而成。

走读上海路线汇总

策划之外,迄今已进行了五年又七个月的走读上海没有别的难处么?当然有!事实上,最大的两个难处自始至终存在着。

策划是一回事,落地却是更庞杂的另外一回事

不少人在一开始就奚落我是个“傻子”,接了一件耗时又耗力且无经费支撑的项目。然而,从一开始,我就心知肚明自己将实践一件逆向工程。在人人热衷于书本化、纸面化的时代,我偏偏“逆向”而为,欲将历史还原至真实的时空里。

此外,活动伊始有人提出合作,欲以APP模式呈现路线内容,强调其“自助性”与“普及性”,可是,我没答应。一是人身自带尺度,一旦进入真实现场,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配合下,人体即是最及时的一把尺子,衡量周遭相遇的一切,合宜与否即刻有感。二是号称“地球是个村”的今天,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却越来越稀缺,听一段可以重复百遍的录音,远不及亲切的人声、及时的回应有温度。这两点,便是“走读”的源始意义,也是“走读”的原则,第一点作为讲授要点设计在了始发站里,而第二点却是实实在在地坚持了五年又七个月。

即便心知肚明其中艰难,还是坚定选择了最朴素的运作方式,可真是“傻到南天门”了。同时,为了方便参与者选择,第一季走读上海的同一站活动提供不同时段的四期。01001期一落地就颇受好评,不止一人建议全程拍成纪录片,继而起到普及效果。可是,不必亲临现场,居家就能了解,“走读”的价值如何体现?理由也莫过于前文所述。

活动的受欢迎程度远高于预期,参与人数与日俱增,半年过后,一月四期已无法满足需求,中途加入的参与者又希望补上前面的,虽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只做一个周期,但滚动既成主题路线的时机也不得不提前。一旦第二季、第三季相继开拔,又能发现它们带来了温故而知新的妙不可言,助益完善走读上海的系统性。同时,难处也就日益彰显——落地要靠一个个真实的人来实现,哪里去物色这么多合适的导览?

导览不好找,尤其在当下这个知识付费的年代。与一般的公益项目不同,走读上海需要导览具有一定的历史储备以及与地理空间的对接能力,而活动一直没有经费支撑,我个人可以秉持“绿叶对根的情意”而无怨无悔,如何要求其他具有这般能力的人也完全以没有回报的形式学以致用?这双重压力自始至终困扰着我。

而第三重压力也接踵而至,即便好不容易物色到了合适人选,一月一套“路线图+文稿+图册”的工作量也是硬碰硬地真实存在着。没有经费支撑,没法开口让人代劳,但,最初路线一旦确定,还真有一个人踏踏实实地替我将其绘制成图,他叫赵斌。

至于文稿与图册,便只能亲力亲为,思路架构都在我的库存里。一站文稿,少则8000到9000字,多则超过2万字;一站图册少则10张,多则将近70张。以开埠史系列的《扩张蓄谋》一站为例,文稿字数10340字,图册44张(内有独家绘制地图5张)。有人会不以为然,三十站的相关工作量都是自找的,现场完全可以不配图册嘛!可是,没有古今对照,参与者如何感知上海百年来的数次易容?如何感知近代机构或人物的迁变方向?既然做公益,那就做到位。不会Photoshop,怎么办?强迫自己边学边操作。图册底稿一旦完成,再加上赵斌绘制的路线图底稿,不会开车的我便要来回三、四个小时前往二十多公里以外的同济大学打印,直到两年前家门口出现了一爿靠谱的影印店,才终止了这般的劳碌。这幕后的种种也只有卤蛋叔一人看进眼里,他不仅成了五年又七个月来唯一的资助者(我的生活来源)和部分文稿的撰写者,也成了最得力的导览,更是有力的“贤内助”,承担着一日三餐的买汏烧。

截止2016年4月,仅第一季走读上海即落地了113期现场活动,由我导览了58期,(其中,与其他导览合作主讲了11期),卤蛋叔导览了25期,其他九名导览单独完成了30期。与此同时,也宣告了走读上海的全套主题、路线、内容以及配套图册悉数完成,部分主题的图册甚至更新了数稿。自己也成了Photoshop能手。

走读上海第一季现场,2012.02~2016.03

后续滚动的第二、三、四……季,初衷是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参与需求,实则带来了第四重压力——运营强度。2013年9月(走读上海第10个月),每个月已是6期现场,到了2014年3月(走读上海第16个月),已经递增到了每个月8期现场,同时都还有冗杂的幕后工作量。2015年3月,我们又推出了第四季,每个月以10期现场运营,无形之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这第四季极具里程碑意义。

一意孤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惊喜

第四季起,走读上海正式设立了童心班(初名亲子班),定向开放给带娃家庭,这是我一意孤行的决定,连卤蛋叔也强烈反对。他敏感地意识到,定向专设就得对既有成果进行大幅度调整,尤其是现场图册及讲授方式,务必调整成学龄童可接受的状态。卤蛋叔则认为,学龄童能否融入完全取决于家长,并不依赖主持方的努力。就走读上海,夫妻俩第一次产生了巨大分歧。

可是,我的决定来自于对现场的及时反思。2015年1月11日,张慧竹家庭首次前来活动,带着当时五年级的儿子——侯语轩。小朋友不肯来又故意迟到,而事后居然以“不虚此行”给出评价。紧接着,走读现场出现了三家新面孔,令人醒悟——侯语轩之所以由阴转晴,恰恰是当天导览的我刻意改变了讲授方式。如此看来,前三季留不住学龄童,问题在我们。于是,我主动联系张慧竹,拜托她再招募几组,我们乐意专设童心班。张慧竹提出了一个条件——不削减现场讲授内容、不降低现场讲授强度,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张慧竹的号召力很强,10组家庭的原计划,最终以42组家庭正式启步了第四季。我很明白,张慧竹以她的信用在为我背书!如何不负信任,行动才是最正确的姿态。

学号083的走读上海,2015.09~2018.05,未完

既然是一意孤行,诸多挑战就必须自己面对。首当其冲便是改版现场图册。不仅增设大量的文字注解,还标注拼音,更是制作了大量独创的地图示意,工作量是初创期的三、四倍。即便依序参加走读上海是最佳模式,学龄童也不可能自带历史储备及时空对接能力,而我则把改版图册当成一个精益求精的机会,真把卤蛋叔给气炸了。

接着的一意孤行几乎都在增加成本费用:走读大礼包、值日生制度、设问抢答、计数评奖、活动集章。卤蛋叔倒没有小气,只是笑话所有的辅助措施真心“小儿科”。啊呀,这就对了!本就是为了集中学龄童注意力的形式。学校里一节课才四十分钟,走读上海短则三小时、长则七小时,既然把他们请进现场,就别浪费他们的时间。只不过,这些增加的辅助措施的落实相当费心费时,不好让人代劳,仍是因为没有经费。

第三个一意孤行,可能是家长不乐意的。但从第一个童心班起,现场一定高声宣布一条原则——没有作业!这是童心班的底线。走读上海至少给学龄童带去放松的契机,哪怕他们在现场开小差,也不妨碍将来天生我材必有用。

然而,当我第十次站在既存的上海城墙之侧,面对第一批童心班的00后,讲述明嘉靖年间赶建城墙的史实,突然一个激灵,即兴问道:“如果,你恰好生活在那个时候,遇到了倭寇侵犯,你会怎么做?”

问题一抛出,瞬间更坚定了走读上海的意义——植守土之心!这本是我的初心。如何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在真实的空间语境里催化为自身的热切?如何避免 “知识量武装起来的空心人”无情无义地横行于世?以史为鉴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促人远走高飞还是深耕家园?我突然意识到,因为童心班,走读上海复归于初心。原始的策划架构不曾盲追景观,也不曾猎奇秘境,放慢脚步去感同身受历史里的人和事,循循善诱学龄童们走心对照,给予当下启发。之所以说第四季具有里程碑价值,这便是原因之一。

另一则原因便是童心班的需求始料未及的火爆,意味着走读上海遇上了这座大都市的“正规部队”——一个又一个三口之家——最稳定也最庞大的社会基础,不分土著还是新上海人。不过,各种渠道络绎不绝的报名呼声生生地把个人时间给碾碎了,社会上居然还出现了山寨版走读上海。到了2015年9月,我们的承载负荷已趋饱和,每个月10到12期现场,突显着不得不面对的难处——合格的导览实在有限,以量换质绝非明智。于是,过了整整一年,我们才又启动了第六季招新。

在这个时间节点,每个月已是10到12期现场的运营强度,同步还在进行第一季最后8站的“路线图+文稿+图册”的初创(路线图已是亲自绘制)。随着第四季的推进,“文稿+图册”的改版也已经开张,部分路线也做着局部调整。另有繁复的各类杂务,比如,各种现场物件的采购、公众号编辑工作,等等。

走读上海第1至第30站现场图册选集

曾几何时,我个人分配给走读上海的精力与时间已经不限于业余及周末,俨然已是没有休息日的全职状态。也就在这个时间节点,我开始分外羡慕那些有着经费支撑的公益项目,至少调动得起更多人的积极性。而我,还得以行动为表率,还要说服卤蛋叔接受循循善诱为主的新的现场讲授方式,改进表达语速,增加常识性切身性问答。彼时,吸引我且支撑我的力量,除了“绿叶对根的情意”以外,已是前来走读的孩子们,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他们有着不可思议的无限的各种可能,而执拗的卤蛋叔也最终被纯粹的孩子们感化了。

行动夯实意义

如果仅是一次性公益,走读上海2016年4月便可大功告成,也不会为后续二、三、四……季的运营强度所累,完成状态也能皆大欢喜。可是,我的执拗令其呈现了今天的局面,持之以恒地让走读上海活在了现场实施中,而非线上教学,虽然,在我情绪低落期,也常常嘲笑自己的执拗。只不过,二〇一六年四月前,我还是相当乐观的,不仅仅因为自信可以独立完成走读上海的全程策划与落地,也总以为,行动要比“嘴把式”更具感染力,完全可以带动一批人。

虽然没有任何专家学者的支持,终究还是觅到了除我们夫妻俩以外的导览。第一季第5站落地前,我们决定从参与者中选拔。原因有二,第一,他们在参与,看得到我们的作为;第二,内容具有关联性,正在参与的他们更易理解,且现场自带培训状态。于是,路线、内容既定的前提下,由谁落实,第一年全凭主动申请者的个人意愿。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增加以及跟进的黏度,我不仅主动邀请而且会指定任务。实在不合适,就仍由自己挑担子。第一季每一站的落地,我至少亲自主讲1到2期,如此不仅最有体会,也能及时知悉改进之处,也可起到榜样的作用。就这样拉起着队伍,至2015年年底,导览团队也不过十来人,已是从将近500名参与者里择选的结果。宁缺毋滥致使不少人认为#走读上海#太挑剔了,可是,口碑就是这样攒来的。

激增需求量的童心班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也令导览选拔更偏重富有亲子经验的。陆韡是前三季唯一长期带娃的参与者,她的主动申请令人感激。第五季居然有两名才子爸爸主动挺身,还分别是第13、17站的“老土地”(出生、成长在那片区域),他们的导览果然饱含深情。最求之不得的是,一些未成家的80后、90后导览不仅可以独当一面了,也更乐意互动。

除了导览以外,2016年起,各个童心班相继配备随班领队,任务简单却琐碎,他们既需要和谐现场气氛、辅助导览互动,又得察言观色小学员的各种状况及情绪,还要完善事后档案、回馈活动小结。这是名副其实的打杂角色,却有着一群可爱的人长期任劳任怨。像三四班(第六季第四班)的领队顾岚岚,还一期不落地义务拍照,即便我们不曾如此要求过。

谁也没曾料到,2016年4月以后,夫妻俩的境遇陷入泥沼且不可自拔了将近两年。早在2014年夏天,卤蛋叔就开始出现莫名其妙的摔倒现象,辗转了数家三甲医院,进行了各种检查,始终未能确定病因,日渐消瘦且心率异常,到最后却自行判断并确诊。哭笑不得的同时,又因医院B超师不得体的情绪表达,卤蛋叔彻底崩溃,失了魂也丧失了行动力。雪上加霜,住房不仅漏水殃及邻居,也频现漏电现象,不得不腾房装修。

逃荒一样地搬家及后来的装修事务,家里家外基本都由我独自顶着,因为连我爹妈也相继住了医院。就在这当口,走读上海惊现“内鬼”,我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侵权,对我的打击如置深渊。彼时,我是切身体会着何为打落牙齿往肚里吞,我的右脸颊早年受创以致牙齿松动,牙医建议自动脱落为宜,未想殃及相邻牙槽,前几年相继脱落了四颗。

原以为2016年走读上海初创完成在望,但接二连三的祸事,不得不搁浅了抽时种牙的计划。之后进入治疗阶段的卤蛋叔也开始了漫长的心理重建。没想到2016年年尾,祸事仍在接踵而至,再强悍也撑不住了,我最终以二十余天无睡意呈现病症,继而也是一段长达半年的疗愈恢复。即便如此,困境里的两年,走读上海也只暂停了一个月。这一切,本想一笔带过,一五一十地告白天下,2017年翘首以盼加入走读上海的家长们应该明白当年为啥暂停招新了。

然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在我一筹莫展之时,看到了一个接着一个挺身而出的志愿者——徐卫东惊艳全场的首次亮相实则是他全力以赴的用心结果;董雷二话不说代班上场;工作繁重的谢健浩临危受命第18站的长线任务,不仅拨出时间准备,还从炎日当午带队至繁星满天,其中一期还是飞的往返沪港,只为兑现承诺;陆韡也在一个月内硬生生地完成了5期现场;留学返沪的王思嘉不仅第一时间归队,还及时领受且完成任务;还有元老级导览何韵,刚从国外返回还没有倒好时差,也楞是连轴转地上了4期活动;各班领队也均倾力相助。这一段艰难期,竟成就了走读上海的上升期。

走读上海志愿者团队掠影,2012.02~2018.05

现场还自主生成了另一支志愿者队伍——摄影团队,发起者系陈绮。第五季出现的这位妈妈从始发站起就扛举着相机全程义务拍照,至今快三年了,也点燃了其他家长拍照助力的行动热潮。一直对现场影像记录不以为然的我,在看到前后几张照片所呈现的成长蜕变的时候,深深地被感动了。而海量的高精度源片的无偿提供,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彼此支撑的温暖。

今年上半年,招新重启,报名火爆依旧。六月底,第四季即将走完全程,年底,第五季也将抵达终点,其他三季也都各有各的进度,整体的退出率远远低于前三季,一个个坚持的小身影无疑给予我及我们莫大的鼓舞。我及我们不想辜负他们及他们的家长所托付的每一个三年,而他们也不曾辜负我们的持之以恒。已经有孩子主动提出申请:“周姐姐,等我长大了,也来当志愿者。”显然,从参与者中选拔导览的这一模式具备传承力,这也是始料未及却又那么地顺乎自然。

就这样,走读上海至今行进了五年又七个月,从无到有,仍在不断地精益求精,不知不觉已共计实施了431期现场,走读里程累计逾2000公里,讲解时长累计至少1800小时,参与人次近16000人。即便仍有人笑话我是个傻子,但也有人谬赞我了不起。我不知道自己了不起在哪里?但我知道我很执拗,而对于突破底线的行为也会一反常态地零容忍,绝非老好人性格,甚至会以“行胜于言”律己也度人。一个没有经费支撑的公益项目,何必如此较真呢?可是,面对着生我养我的上海,面对着孩子们,这项公益不可以不认真。“绿叶对根的情意”兴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却仍旧等得到同心同德之人,眼下这井然有序的局面,确是一支团队以及参与者共同夯实的。

陪君细水长流,接着地气来日方长

这两天看到一则纪录片,与王澍有关。好几个朋友都曾说我跟他很像,这真是太抬举我了。我并非建筑师出身,如今孜孜不倦着的,也和建筑传承无关。而我还是仔仔细细地看了这则纪录片,确有遇上知音的感觉,心理路程很相似。也是在差不多的年纪选择了停止,也是放任自己徜徉在有意义的却无所事事的各种体验中,也是阅读跟原行业无关的书,也更偏重传统文化典籍,身边也有着一位无条件支持的托底型的“贤内助”。只不过,王澍是积极主动的,而我则是被动地努力,唯一的信念就是想把事情做好。曾经衷心希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我,也似重启了一颗脑袋般地,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为“生活,让城市更美好”的理想而行动着。千千万万生活在同一座大都市的家庭,懂生活,会生活,便是文化传承的扎实基础,物象的城市才会由内而外地生机勃勃。安住心,固住根,温情绵延可期天长又地久。

城市,并不专属于某一专业群体,就像教育并不专属于职业教师群体一样。走读上海的团队有70后、80后、90后,未来必会有00后,也基本都不是职业教育从业者,却在实践中打磨出了一套行之有效且独特的时空交会的现场教学模式,并且更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只要我们不急不躁地以身作则,孩子们自会努力向上。学习自主性的提高,是专设童心班以来普遍收到的反馈,家长们会把这样的改变归功于走读上海,我个人以为,这仅仅是我们携手家长一起尊重了自然成长规律的结果。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天生有好奇,天生有情意,很可能,这也是走读上海受到喜爱的原因。

今年年初在街上偶遇前三季的参与者,对于走读上海依然在没有经费支撑、导览人选有限的困境下还活着,对方表现出了极其惊讶的情绪。五年多来也一直有人鼓动,质量如此扎实的活动为何不商业化以破解困境?只想说,催化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商业化运作并不和谐。不过,今年春天,倒是很意外的相继有两家企业支部前来洽谈团建党建活动,落地效果非常理想,这或许是走读上海活下去的一条自主造血出路。我们确实需要合适的人才,需要合理的运营资金,更需要社会共同的助力,以满足更多家庭亲临走读上海的愿望,并肩一起——循历史行迹,走卅站路线,读城间万象,植守土之心。

走读上海承接团建、党建活动,2018.05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