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丧偶式育儿”值得赞美吗?来看四则日本广告和一次跨国争论

一本秋刀鱼
2018-07-16 12:1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图片来自:松下电器

“日本女性真让人敬佩。我最欣赏的两位,山口百惠!荒木由美子!”在酒局上,生于1950年代的中国大叔如此感慨。无需怀疑他有丝毫猥琐的意思,这完全是上一代中国人对“日本主妇”的由衷赞美。

山口百惠,上世纪70年代日本乃至亚洲最顶级的少女明星,21岁时与同为演员的三浦友和结婚,从此全身隐退,相夫教子。

少女时代的山口百惠。图片来自:Yahoo Japan

山口百惠夫妇近照。图片来自:Yahoo Japan

荒木由美子,《排球女将》中清纯活泼的“小鹿纯子”,23岁结婚,婚后不到两周婆婆病倒,确诊为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正值人气巅峰的荒木由美子放弃演艺事业,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长达20年,直到其去世。

《排球女将》时代的“小鹿纯子”。 图片来自:Yahoo Japan

荒木由美子夫妇近照。图片来自:Yahoo Japan

世间有“住英国房子,请中国厨师,娶日本太太”的传说,日本主妇的贤惠似乎享有世界级的美誉。所谓“贤惠”,即是在家做好“女人该做的事”。趁年轻嫁一个好男人,尽快生两三个孩子(至少有一个男孩为好),然后男主外、女主内经营好家庭。这就是差不多40年前日本女性的“模范人生”,也是很多人头脑中对男女“各司其职”的基本观念。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进入职场。今天的日本,有约三分之二的女性(15-64岁)外出工作,她们可以选择更自由、更多样化的生活方式。然而,当女性走到结婚生子这个阶段,却发现社会的要求并无根本变化。

沉重的“母亲”

如今的日本,大多数年轻夫妇不再与父母辈同住,小家庭模式是主流形态。主妇有了更多的自主和自由,但另一方面,一旦家中有事,也会陷入无人依靠的境地。虽然各地区都有接收3岁以下幼儿的“保育园”(相当于托儿所),但一般只面向双职工家庭。如果女性决定当全职主妇,则要自己担负起照料孩子的全部责任。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2017年5月,日化公司尤妮佳的Moony尿布广告引起了日本网络大讨论。广告从一位新手妈妈的日常展开:初为人母,婴儿的每一声啼哭都牵动着她的心。洗澡洗到一半,听到哭声,来不及擦干就跑出来;没有时间吃饭,热两个饼,一边哄孩子一边随便吃几口;去超市购物,左右开弓拎起购物袋,胸前还挂着宝宝;到了夜里已经很累了,孩子哭个不停,本想不管他自己休息一下的,到底还是狠不下心来,硬撑着爬起来……就这样,妈妈为宝宝付出了她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广告的尾声,一句字幕浮现出来:“这些时光,有一天将会成为你的宝物。”

尤妮佳Moony尿布广告对妈妈的辛苦给予赞美和鼓励,但引起了网络论战,后在争议中下线。

这条广告唤起了“过来人”妈妈的诸多回忆,许多观众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但在感动背后,年轻妈妈焦虑不安的身影却让人有一种窒息感:为什么?为什么镜头中的母亲总是一个人?孩子的父亲又在哪里?

有观众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就是‘丧偶式育儿’吗?!” 更多的网友开始在网络和媒体上发表自己愤怒的感想。

一名59岁的女性回忆自己的经历说:“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丈夫觉得女人天生就有做母亲的知识和能力,所以育儿都是我应该一个人做好的事情,他还过着和没有孩子的时候一模一样的日子。我越是努力,丈夫越觉得安心,反正妻子很能干,孩子也养得好,家务活也不耽误,就这样把‘丧偶式育儿’进行到底。”

这位“过来人”沉痛地表示,绝不赞同广告把“丧偶式育儿”说成“宝物”。“把母亲一人养育小生命的苦楚美化为‘幸福的意义’,其实是从社会层面上掩饰了问题的本质:养育孩子的责任和实际工作完全由母亲承担。这样合理吗?!”(《朝日新闻》2017年7月17日)

如果仔细分析广告场景,其实多少可以看出制作方的用意。原来,妈妈并未“丧偶”,孩子父亲还是“健在”的。在这个夜间送孩子去医院的场景中,隐约可见父亲的身影,但他没有伸手抱孩子,表情也暧昧不明。

这是全片唯一出现孩子父亲的镜头,男演员露脸约4秒,演技感人。

显然,这个镜头经过了充分的设计。它明确交代了父亲的存在,说明这并不是真正的单亲家庭,父亲也并没有被公司外派他乡。正是在一个“圆满”的家庭里,女性却必须一个人承担育儿的重任。联系整部广告来看,父亲的形象可以说是刻意限制了。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可能父亲多少会参与育儿工作,但广告为了突出母亲的辛苦,为了达到更好的“煽情”效果,对情节进行了“纯化提炼”。

令人深思的是,没有一个网友批评广告“不真实”,反而有很多人表示“这不就是现实吗?”“比这辛苦的妈妈多着呢!”可以说刻意的“煽情”手法达到了“艺术的真实”。今天的日本,女性越来越自由了,针对性别的媒体宣传也开始注意“政治正确”。然而,这条本意要讨好女性的广告还是泄露出某种尴尬,“家庭和育儿是女性天然的责任”这种价值观依旧顽固。

女性问题研究学者江原由美子记录过一个例子:妈妈生病发烧,请爸爸开车送去医院,因为孩子没人照顾,只好一起带去。由于熊孩子在医院吵吵闹闹,就有旁人出来指责这位病得七荤八素的妈妈:“管好你的孩子!”而孩子他爹正在一旁刷手机呢,却没人对他说三道四。带孩子就是母亲(而非父亲)的责任,就算实际有困难时,周围的人也只会说:“谁还不是这样过来的,为什么你不行?”最终还是靠女性自我牺牲来解决问题。

难怪女诗人新川合江会在诗中呼喊:

不要给我起名字

不要让我一旦坐上

以女儿的名字 妻子的名字

以沉重的母亲的名字命名的座位

就无法脱身

……

(新川合江,《不要束缚我》)

新川合江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而“沉重的母亲”直到今天还未挣脱束缚。

改变社会,可能吗?

针对这条引起争议的尿布广告,《日本经济新闻》引述学者评论说,长期以来,电视广告里不乏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形象,现在因为有了SNS这类信息工具,个人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的不适感,也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不同的意见,可以说意义非凡。

改变社会的性别偏见是很难的,但并非没有先例。在手机还没发明的30年前,日本就发生过一场关于“女性工作与育儿”的大讨论,即“陈美龄争论”。

陈美龄是来自香港的女歌手。1972年,趁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东风,被引进到日本歌坛,未满20岁的她迅速走红,很快拥有了自己的电视和电台节目,并三次登上相当于“春晚”的“红白歌会”。

初登日本乐坛的陈美龄。图片来自:Yahoo Japan

1987年,陈美龄产下长子后,在唱片公司的盛情邀请下复出。由于孩子尚在哺乳期,陈美龄必须在工作的间隙给孩子喂奶。本来,这件事情是得到公司支持的,现场也安排得井井有条,没想到却遭到了日本舆论的攻击。 

初为人母的陈美龄。图片来自:陈美龄官网

多名专栏作家、评论员撰文批评道:“怎么能把婴儿带到工作场所呢?这样会扰乱大家的工作秩序,太没有常识了!”以及“竟然把婴儿带到那种嘈杂的地方去,真是不负责任的妈妈!”

陈美龄解释说,在中国,妈妈带孩子出来工作并不少见,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还会设置托幼机构,帮助妈妈看管孩子。但是批判的声音依然不依不饶:“女人就该做女人本分的事。有了孩子还想出来赚钱,真是不要脸啊!”“不要以为‘国际友人’就能特殊化,既然想在日本发展,就该遵守日本的规矩。”等等。其中,女作家林真理子是论战主将,曾多次在《周刊文春》撰文批评陈美龄。

另一方面,日本也有拥护陈美龄的声音。比如学者上野千鹤子指出:“陈美龄的问题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在外工作的父母都必须显示出职业人的形象,好像孩子不存在似的,而带孩子需要付出的劳力和心血却不会因此减少。”上野千鹤子是日本女性学领袖人物,堪称日本战后七十年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学者。上野认为:“叫嚣着要遵守规则的人,都是在这种规则下的既得利益者。(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女人不去打破规则,就无法实现自己的诉求。”事实上,陈美龄作为知名艺人,已经受到了很多优待,而世间的普通妈妈们遭遇的艰辛和白眼远远在她之上。

这场大讨论在日本持续了两年多,连美国的《时代周刊》(TIMES)都进行了报道。让人意想不到的转折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女教授闻讯后,鼓励陈美龄赴美攻读教育学博士。经过多年的学习,艺人陈美龄成功转型为教育研究家。作为“教育业绩”,陈美龄后来把三个儿子都送进了斯坦福大学。

2014年,《日本能对女性更温柔吗》新书发布会。59岁的陈美龄提到当年的大争论,笑称“真想和林真理子女士见上一面”。图片来自:ORICON NEWS

“陈美龄争论”已经过去了近30年,关于“育儿与工作如何平衡”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日本女性。然而,坚固的陈见已出现裂纹,有一些进展尽管缓慢却实实在在推进着。

据报道,日本已经有超过5000家企业设立了社内托幼机构。2014年,日本推出了“带孩子上班制度”,在一部分IT企业开始试行。

ERP管理企业万革始(WORKS Application)东京办事处的托幼空间“WithKids”,这里提供早上8点至晚上8点半的托幼服务,还可安排家长与孩子共进午餐和晚餐。“WithKids”的工作人员都是作为公司正式员工聘用的。万革始是日本最佳雇主排行榜上的常客。图片来自:日本经济新闻

每当争论被触发,意味着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转变的节点。争论,即为改变的契机。

爽朗的“主夫”

还是回到广告上来吧。为什么在性别印象问题上,广告这个载体如此重要?武藏大学名誉教授国广阳子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指出:“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是在社会教育中后天习得的。除了家庭和教育环境,孩子幼年期接触的电视等媒体对其性别观念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当孩子看到大众媒体里的女性形象、男女分工,他们就会把这些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来接受。(《日本经济新闻》2017-10-3 朝刊)”而在大众媒体上广为传播的商业广告,确实最有“潜移默化”之效,也最能反映出时代风向的微妙变化。

比如近年来,专门“反其道而行之”的“主夫”形象广告也很受欢迎。2013年,日用品公司狮王就推出了一则洗衣液广告,由时年42岁的西岛秀俊扮演新手主夫。

这个广告用戏仿的方式,把男性替换到大家习以为常的“主妇”人设中,给人莫名喜感。清早,妈妈去上班,顺路送孩子上学。爸爸在家门口挥手送别,然后开始洗衣服,和邻居大婶寒暄,参加主妇茶话会。此外还有在超市买菜,领女儿去上厕所等典型主妇生活场景。

“主夫”大受欢迎的秘诀恰恰是“错位”造成的喜感。这个系列广告迄今已出了三部。

这个广告上线的时间正是西岛宣布婚讯前后,借势制造了一波“建立美好家庭”的温馨攻势,结果大受欢迎。西岛本人显然也尝到了“主夫路线”的甜头,趁热打铁当上了松下家电的代言人,被称为“理想爸爸”。

西岛秀俊的松下烤箱广告,图片来自杂志《anan》。

然而,看了西岛的洗衣液广告,谁也不会觉得从此洗衣服就是爸爸的事。这些广告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恰恰是因为洗衣、做饭等家务总体仍由女性承担,这些产品的用户主要是家里的主妇。当看到如此帅气的男演员站到了“自己的阵营”,就算是虚构,主妇们也觉得心满意足。毕竟,西岛在阿玛尼西装广告里的画风是这样的:

西岛秀俊,2017年起担任乔治·阿玛尼品牌西装代言人,这是乔治·阿玛尼首次起用日本籍代言人。图片来自男装杂志《UOMO》。

现实中的“主夫”情况又如何呢?

2010年,为了改善日益严重的少子化问题,日本推出了“男性育儿项目”,提倡给男性也放产假,“育儿男”一词进入了大众传媒(不过,直到2016年,能够得到公司产假的男性仅有3%)。

今年7月,日本共同社发布消息称,东京及周边地区约有六成父亲在家做饭,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另一方面,较早前日本NPO团体“Fathering Japan”曾把日本父亲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与其他发达国家做了一次对比,发现在有6岁以下儿童的家庭中,日本妈妈的家务时间比其他国家妈妈多1个小时以上,而日本爸爸的家务时间则显著比其他国家爸爸要少。

图标由上至下依次是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及挪威7国夫妻每日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图片来自:Buzz Feed NEWS

该如何看待这两组数据中的差距呢?或许要追究细节才能厘清问题。主妇杂志《VERY》今年8月号的读者问卷调查中,一位女读者的留言很有启示:“我家的爸爸在外人眼中已经属于相当肯帮忙的了。但是,像买来的日用品分门别类放好、填写孩子保育园的联络表这类‘貌似算不上家务但不做不行的事情’,都得我来操心。”恐怕,对爸爸们来说,领到“做饭”、“倒垃圾”这种明确易懂的任务就算是参与做家务了。而站在主妇的立场看,这种程度的“参与家务”仍然浮于表面,因此爸爸们还很难体会主妇们在“为家务事操心”中所耗费的精力和心血。

一度当过“主夫”的作家村上春树对这种心力和情感上的投入颇有体会。当时村上刚结婚不久时,还没成名,没有工作也没有钱,只好靠妻子上班养活,自己则承担打扫卫生和做饭之类的家务活。村上发现,只要做了“主妇”的事情,就会体会到“主妇”特有的微妙心理:做了晚饭,结果妻子今天不回家吃,就会很窝火;如果烤了鱼,就会把外形比较好看的部分留给妻子,有点破损的部分则自己吃掉。村上感慨道,世人所言的“主妇特性”并非天然与女性相关,如果男人来担当“主夫”的角色,也并无二致。

“以我个人经验说,我觉得世上的男性一生当中至少应该当半年或一年左右的‘主夫’,染上主妇式倾向,以主妇式眼光(哪怕短时间内)看待世界。那一来,就会明白现在社会中大行其道的许多共识是建立在何等脆弱的基础上的。”(村上春树《模范主夫》,摘自《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

困惑的父亲

那么,所谓 “男性就该这样”、“女性就该那样”的“社会共识”,到底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的呢?

上野千鹤子在2010年出版的《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中分析到,社会中的性别机制不是二元对立的“男/女”结构,而是要用“男/男/女”的结构才能说得清。

“男性的价值”这种东西是在男性世界里的霸权斗争中决定的。武侠片中不是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吗:两位高手过招,打到难分难解之际,对方逼近过来,说“你这家伙,还真行嘛!” 那种悸动的快感,是女性的赞叹没法比的。男性需要得到来自同性的承认和赞赏。这种“男人间的纽带”并非“同性恋”,而是男性得到其他男性认可和接纳的证明,就是在说“好!现在我们承认你是男性世界里的一员了。”

这个理论并非上野独创,而是引用了美国学者赛吉维克的“homosocial”理论。“homosocial”是仿造“homosexaul”生造出来的词,可理解为“男性间不带有性的相互认同关系”,个体的男性有被主体集团认可和接纳的需求。(赛吉维克的著作《男人之间》中译本已由三联书店出版。)

男性为了维护男性集团的主体性和优越感,必须和一切“非男性”的要素划清界限。唯有将女性“他者化”,视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并加以蔑视,才能小心翼翼地维护“男人的价值”,这就是“厌女”的由来。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不也正是这个意思吗?

在这样的机制下,女性被贴上了诸多标签:“软弱”、“不会理性分析”、“能力不如男人”、“担不了责任”、“不适合当领导”、“不擅长驾驶”……其实,无论哪个标签,说的都只是男性自己害怕成为的样子而已。

同理,“男人应该做的事”和“女人应该做的事”被截然分开,男性就应该在外工作赚钱,女性则应该做家务、带孩子。所谓的性别分工就是这样形成的。因此,对原有分工形式的反思和修正是动摇了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的根本,这个过程的阻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在新旧观念交替的时代,父亲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日用品公司牛乳石碱的洗浴皂广告描写了一个“夹缝时代”的父亲形象。

男演员新井浩文扮演的上班族爸爸每天穿着西装去上班,是一名勤勤恳恳的中层干部。另一方面,他也参与家务劳动,主要负责丢垃圾。这位爸爸总是带着一副诚实而木讷的表情,透露出传统日本男人的坚韧与刻板。

这天是儿子的生日,妻子关照他买礼物和蛋糕回来。于是他没有加班,买好了棒球手套和蛋糕正准备赶回家。这时,他遇到了白天上班时犯了错误的新员工。在日本的公司体系中,领导有着关心新员工、帮助他们适应公司的责任。权衡之后,他主动请新员工吃饭,还语重心长地给了一些建议。

回家后,理所当然被妻子骂了。广告结尾,男主角洗了个澡醒酒。他想起小时候洗澡时给父亲搓背的情景。记忆中的父亲始终只有一个背影。

时代不同了,从前的父亲早出晚归,认为努力工作、赚钱养家才是男人的本份。现在,大家都在呼吁父亲要关心孩子、分担家务,但是说放下就能放下了吗?

牛乳石碱的广告,描写了一位父亲对待工作和家庭感到的困惑,反映了新旧观念角力中男性的处境。在男主角的回忆里,父亲只有背影。小男孩为父亲搓背的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一条2分30秒的广告片,它想表达的东西未免过多,表现手法也十分暧昧。网友纷纷吐槽 “这个广告到底要讲什么呀?”从企业宣传的角度看,恐怕是失败的。但是,企业为什么能认同这个拍摄方案,还是值得深思。应该说,广告的含糊感恰恰揭示了当下日本父亲对自身定位的困惑。做个关心孩子的父亲当然是需要的,那么老一代那种为公司鞠躬尽瘁的品质就不再需要了吗?这是男性在面对工作与家庭时的困惑,也是男性寻求社会认同时感到的压力。

有意思的是,今年夏天日用品公司花王的merit沐浴露广告中,出现了男演员妻夫木聪扮演的父亲为儿子洗澡的镜头。妻夫木聪爸爸从表情到着装都显得明快开朗,与新井浩文爸爸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两位演员的年龄仅相差2岁(新井浩文39岁,妻夫木聪37岁)。看来,在广告工业极其发达的日本,人们完全可以选择“制造”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父亲”。

这则沐浴露广告中,父亲亲自为儿子洗头洗澡,背景设计也突出了自然、爽朗的氛围。

灵活协作的家庭

诚然,现实并没那么美好。然而,在现实的束缚下感到无可奈何,和认识到现实的不完善而努力去改变它,这两种意识的差别却是决定性的。

对普通的家庭来说,挣钱养家、操持家务、养育孩子、经营好夫妻生活这些负担不可谓不重。但如果社会风气变得更宽松、更自由、更具有协作性,人们就可以有更灵活的方式去应付这些生活的挑战。

调料公司“丸美屋”的麻婆豆腐调料广告,讲了一个时光变迁的故事。

一开场是主人公童年时的情景。“我”每天放学和和小伙伴们玩到黄昏将近,骑着自行车回家,妈妈已经做好了晚餐,今天吃的是麻婆豆腐。不过,晚餐时间家里只有母子两人,父亲显然还未下班。

夕阳下的实木桌椅、绿色的冰箱和堆放着瓶瓶罐罐的收纳架,营造出上世纪90年代一个普通日本家庭的温馨感。

转眼“我”也长大成家。每天早上。“我”骑着自行车送两个女儿上学。在普通的公司里,“我”是一名勤勤恳恳的普通职员。下班后,“我”要去超市买菜,然后回家做饭。妻子负责下班时接女儿,她们到家的时候,饭也差不多做好了。今天的晚餐又是麻婆豆腐。一家人围坐在餐桌边,开饭啦!

带有吧台设计的白色厨房和浅木色家具让人感到时代的变化。图中一家人双手合十,是日本人表达“开饭了”的手势。

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和“传统日本人”的形象大相径庭。片中一个画面值得留意:这是“我”从超市买完菜走在回家路上的情景。此时天色只是将近黄昏,推测是下午6点左右。显然,“我”没有像“传统”日本男性那样在公司加班,而是选择了早早回家做饭。

买菜回家的路上,感受到和小时候一样的夕阳。“我”的父亲从未在这个时间下班吧。

日本仍然是一个“工作狂”社会。可以想象,一个每天6点准时下班的男性,他的收入很难和每天工作到10点的人相比。那么对女性来说,你是选择每天至少工作到10点,把家务事全部丢给妻子,年收入800万(约合48万元人民币,属于富裕的家庭)的丈夫,还是选择每天6点下班,乐意做家务,年收入400万(约合24万元人民币,属于最普通的家庭)的丈夫呢?现实地讲,这两个选择是相互矛盾、非此即彼的。但至少,现在人们有了选择的可能。

更进一步的,其实“何为幸福家庭”的观点也在发生变化。如果非要用男人该怎样、女人该怎样的僵化思路来处理问题,就是钻牛角尖了。在两人合作的家庭模式中,解放了女性的同时也就是解放了男性。

出演麻婆豆腐调料广告的男演员东出昌大出生于1988年,他扮演的年轻父亲,形象朴实而亲切,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严父”或“不中用的父亲”。而在现实生活中,东出昌大2015年与比他年长两岁的女演员杏结婚,次年双胞胎女儿出生(广告中设计了两个女儿,充分贴近了他的真实生活)。杏的父亲渡边谦,是日本屈指可数的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男演员。杏本人也是资深模特、知名演员,有了孩子之后也没有停止事业发展。这一对儿的结合,无论年龄、家庭背景、个人资历都是女方在上,与传统观念截然相反。

恋爱中的东出昌大和渡边杏,摄于2014年。图片来自:daily.co.jp

每年11月22日是日本的“好夫妇日”,届时会请大众投票选出 “最令人羡慕的夫妇”。2017年,东出昌大与杏夫妇排名第7位 。(大家熟悉的三浦友和与百惠夫妇每年都会入选,2017年他们排名第3位。)

人生的“宝物”

夫妻生活是两个人的合作,而养育孩子是其中的一件大事。人们常说“孩子是夫妻间的纽带”,它的深意是,通过共同养育孩子,夫妻之间学习相互理解、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共享欢乐与艰辛。

人与人之间,只有为着共同的目标协作完成过一件事,才能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关系。不论是工作团队还是夫妻组合,都是这个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艰难的时刻,需要双方毫无保留地共同努力才能走过去。经过生活的磨砺而达成的默契与信赖,决不是看看电影逛逛街所能相提并论的。这种东西,才是人生真正的“宝物”。

延伸阅读:

《厌女》,上野千鹤子,纪伊国屋书店,2010年。中译本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村上春树,新潮社,1986年。中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陈美龄,朝日新闻出版社,2016年。中译本由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

《共鸣的灵魂:河合隼雄谈幸福》,河合隼雄,PHP,2014年。中译本由湛庐文化/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

《谓我何求?》,益田米莉,三岛出版社,2010年。中译本由中国测绘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一本秋刀鱼:解析日本文化的书探事务所。成员曾供职于《每日新闻》社、学研社、Kindle及iTunes团队。(微博:一本秋刀鱼)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