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福建戏曲生态调查①|一个越剧团的福建之路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薛松 实习生 王轶婷 李娅宁 徐倩莹 胡耀元
2018-07-20 17:00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提及越剧,很多人先想到浙江。然而在福建,也有一个盛名在外、自成流派的越剧团——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其传承流派“尹派”早在2008年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今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澎湃新闻记者走进福建省芳华越剧团,了解这一“外来”剧团,如何在另一个“方言大省”落地、生根、发芽。

作为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已连续四年和主流媒体合作开展本科生“中国国情调查”暑期实践项目。

没有尹桂芳先生,就没有这个舞台

榕城福州,白马河畔,从一座小桥过了河,就来到了有着70年历史的芳华越剧团。这座桥名曰“桂芳桥”,是为纪念“越剧皇帝”尹桂芳而建。

尹桂芳是越剧小生流派——“尹派”创始人,她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目中成功塑造了贾宝玉、张生、梁玉书、屈原、梁山伯等角色。

芳华越剧团是尹桂芳于1946年在上海创建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上海市曾相继组织18个越剧团支援西北和其他地区。1959年1月,尹桂芳率芳华全体演职员六十三人,登上了从上海开往福州的第53次列车。

尹桂芳先生的照片和生前所获奖杯。

芳华现任团长黄国庆感慨:“应该说芳华在福建走过了很多坎坷的、艰难的路。1950年代刚来的时候,福州人看闽剧,闽南人看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莆田人看莆仙戏,闽北人看山歌戏……福建各地都有自己习惯欣赏的地方戏,到现在全省还有十八个活跃在舞台上的不同戏种。所以越剧刚从浙江、上海到福建的时候,少有观众群,因为听不懂。”

而芳华的难得就在于,在尹桂芳带领下,她们的表演渐渐受到福建人欢迎。据中国越剧官网,在“文革”前的7年里,芳华共演出29个大戏和许多小戏,其中有从闽剧移植的《梅玉配》,从莆仙戏移植的《团圆之后》《秦楼月》《侠义凤》《武则天》《双竹记》,取材自福建现实生活的《闽江旭日红》《抗洪曲》等现代戏。

“文革”期间,芳华曾被撤销,直到1979年8月恢复建制。1980年11月,“芳华”再回上海时持续上演了“尹派”代表作《何文秀》《盘妻索妻》共124场,场场满座,观众达14万余人次。

也是在那时候,芳华在福州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剧场:上下二层共702个座位,舞台宽13米,深13米,高7米,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十几年前上海越剧院来我们这参观,都很羡慕我们。”国家一级演员、芳华现任副团长郑全说起芳华的历史,难掩自豪。

她请人打开了剧场舞台所有的灯光,“灯光一来,演员的感觉就来了。”郑全站在舞台中间,看着观众席,一时感慨万千,“没有尹桂芳先生,就没有这个舞台,也没有现在的我们。”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

据《福建省越剧史》记载,福建在1981年共有17个专业越剧团,而今只剩下芳华和一个县级市越剧团。

对许多越剧迷而言,尹桂芳的嫡传弟子王君安是她们现在追随芳华的最大动力。王君安是国家一级演员,也是芳华舞台多年的“顶梁柱”。她演绎过《滕玉公主》中的诸子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盘妻索妻》中的梁玉书、《沙漠王子》中的罗兰王子、《玉蜻蜓》中的申贵升和徐元宰......无一不是经典。

王君安也曾缺席舞台,于1996年前往美国留学。到了2006年,尹派传承式微,王君安决定重返芳华。

她说:“芳华是以尹派为核心,如果没有尹派,那这个团就没什么意义了。而且这是老师的团,我有这个责任正尹派之源,所以我回来了。”

回归之后,除了排演《玉蜻蜓》《盘妻索妻》等尹派作品,王君安也努力将越剧推广更远。她曾推出个人CD《越韵风流——君安怀念先生尹桂芳》,其中有九个尹派唱段被翻译成英文。她还在哈佛大学等美国高校举办越剧讲座,用英语演讲示范,并带去了她本人演出的经典剧目。

她说:“双语的目的主要想把尹派推到国外,让国际友人了解尹派,了解芳华。”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王君安位列其中,成为“越剧(尹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芳华首先要培养有足够号召力的角儿。比如王君安,她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力,所以每次她的演出,观众就非常多。这就是角儿的魅力。”黄国庆如是说。

传承还需要更多的好苗子

“说实在的,现在尹派的学生不多,好苗子不多。如何把学生带好,如何把尹派经典剧目传承下去,其实面临着很大困难。”

谈及传承现状,王君安直言:“越剧迷更爱看的还是经典戏。可经典戏不好演,因为芳华所有经典戏都是小生戏,小生在舞台上的戏份很重,很考验演员的唱功,但现在青年演员的唱腔是弱点。”

“如今戏曲大环境挺好的,国家很重视,但我们的主要难题在于人才难找。”她表示,“尤其越剧的土壤还是在浙江、上海,很多人才不愿意跑到福建来,在福建招生是一大困难。但如果不出(福建)招生,就更难有学生了。”

目前芳华约八九成的演员都来自浙江。“90后”尹派小生徐伟钗来自浙江嵊州,她是王君安的徒弟,也是芳华现在最优秀的青年演员之一。2014年,青春版越剧《沙漠王子》获第三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徐伟钗获“优秀青年演员奖”。

“伟钗已经很不错了,具备的条件都挺好,但是唱腔上还要精进。而且剧团里,我们不能只有一个伟钗,还有其他的学生要跟上。我们芳华还需要有更多的‘尹派’学生。”

王君安感慨,戏曲演员是辛苦的,往往付出多,获得少,“到现在都是几千块一个月,演出费也很低。整个排练、演出过程都没有假期。他们和影视剧演员完全不能比,要能在舞台上守住这份孤独,其实很不容易。另一方面,戏曲演员又要是全能的,因为你在舞台上,都是现场,唱念做打,各方面要求对一个演员而言的确很高。”

在她看来,戏曲传承最重要的还在于演员,“戏曲艺术还是要看是谁在舞台上演。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好的演员就会不自觉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一个剧团,办公室再好,如果没有好演员、好剧目,那都是空的。”

演员陈丽宇与陈翠红正在排练“移植剧”《团圆之后》。

打造“闽越剧”,芳华开启新尝试

在芳华排练厅里,国家一级演员陈丽宇身着一袭蓝袍,脚踩厚底戏靴,正排练《团圆之后》。她虽没有化妆,但一招一式,越剧的温婉柔美便尽显其中。

她是芳华唯一的福建籍演员:“我1996年毕业。当时KTV、广播、电视充斥在整个社会里,戏曲比较落寞。我有一两个搭档都改行了。”

在低迷时期,陈丽宇也曾考虑是不是要改行。1996年,芳华全年只有34场演出,只演了一出戏。

“越剧的观众不像影视和其他流行文化,它的受众群在不断地萎缩。”黄国庆解释,这其中一是芳华原先不是太重视开发新观众,二是现在可观赏性的文化内容与选择多了,“如果你希望观众能够离开家门,放下手机,走进剧场,那必须要有很好的作品。”

黄国庆介绍:“近几年,芳华在剧目方面采取了‘三三制’,也就是三分之一传承尹派,三分之一移植不同剧种的优秀作品,还有三分之一根据福建本土特色原创新剧。”

“传承是芳华发展的基础。尹桂芳先生曾经演过两三百个戏,流传至今的至少还有几十个。所以尹派传承是非常重要的。”黄国庆说,入闽近六十年,芳华始终没有抛弃尹桂芳最初创立的尹派精髓。自尹派越剧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芳华开展向社会征集尹派资料的工作,从戏迷手里找到很多尹派的资料与节目单,并重新排练,使传统剧目得以传承。

“但仅仅只停留在传承,不发展、不推进,那么它慢慢也会消亡。我们说非遗是‘活态的非遗’,如果只继承,那么它会慢慢失去活力。”

黄国庆称:“我们当初从上海来的时候一直有一种观念,就是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上海越剧,保持芳华从上海来的时候的状态。我们曾拒绝或潜意识里杜绝当地文化的‘侵入’,但我认为随着社会发展,任何剧种都会有地方文化渗入,都会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实际上这才是我们作为地方戏曲的真正态度。”

在黄国庆看来,今天的芳华应该打造“闽越剧”。“我们身处八闽文化的土壤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我们今天提出要主动地融入。”

他甚至想到,将来全国举行越剧比赛时,观众可以一眼就看出“这个越剧是福建的,它区别于浙江上海的越剧”。

“福建毕竟不是越剧的故乡,不是越剧的源生地,所以我们还是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我们经常在讲‘尹派’。越剧界关于‘尹派’有两句话——‘发源于嵊州,发祥于上海’,我说还要加一句‘发展于福建’。”

张派花旦郑全展示一件戏服。

振兴弱化的行当与流派

芳华的尝试不限于“闽越剧”。

2016年,大型跨界魔幻剧《倩女幽魂》在芳华上演,该剧在越剧的基础上融入杂技、魔术和现代舞等元素,以交响乐演绎人鬼情缘。

今年6月,由芳华新创的中国首部原创越剧花脸剧目《包公泪》首演,这是一部以花脸(净行)为领衔主演的原创大戏。

“在越剧发展的110多年的历程当中,没有一个花脸领衔主演的戏,所以这个《包公泪》在越剧界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大家都知道,越剧基本上是以小生、花旦为主的戏种,但久而久之,就有些行当慢慢走向弱化与消亡。”在黄国庆看来,芳华不仅仅应该继续把尹派做好,把小生花旦戏做好,同时要把一些濒临消亡的、弱化的行当与流派振兴起来。

他直言,有些人对此并不特别理解,但他还是很坚定:“作为一个剧团,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国的高度去看问题。戏曲传承要靠剧目建设,如果没有人给花脸写戏,慢慢学花脸的人就少了,花脸的戏也就更没人写,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好花还需绿叶配,行当一个不可缺。”

在流派传承方面,2016年是越剧诞生110周年,芳华将张派经典剧目《春草》搬上了舞台,由郑全主演。郑全是越剧张派的非遗传承人,师承张云霞的女儿陈华及越剧名家何赛飞。相比尹派,张派的发展势头更弱一些。此前芳华还重排过张派的另一部经典《貂蝉》。在黄国庆看来,这些都是芳华在挽救其他濒危流派上所做的努力。

他说:“2016年,张派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芳华成了全国越剧界唯一的双非遗单位。”

在芳华剧院七楼,非遗的牌匾和尹桂芳的资料物一同陈列。剧院各个角落都写着尹桂芳老先生的一句话:“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

黄昏时分的芳华排练室。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